浅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安
全风险因素及管理
摘要: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建筑领域的高速发展,相应扩大了建筑工程建设规模,工程施工技术也不断更新,装配式建筑市场的也在不断改善,周边的配置公司也得到了提升,满足了产业化程度比较高,资源节省等特点。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安全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1引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型和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建筑业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传统的建设模式在我国仍然存在。
传统的建筑工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资源节约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产业转型时代,有关部门出台文件,支持装配式建筑业快速发展,推动建筑方式转变。这种新的施工模式既能保证施工效率,又能减少施工人员数量,减少噪声干扰,保护环境。装配式住宅的建设模式在技术变革和变革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实现了住宅产业化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
2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
2.1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特点
施工现场减少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钢筋绑扎、模板安装、砼浇筑、抹灰等,这些作业内容的减少使施工人员也相应减少。
装配式结构的施工省去了模板安装和浇筑砼等工序,但是无法避免建筑构件安装和设备安装等工序。由于部分工程作业人员新的施工方法,因此,预制结构的施工风险比现浇结构的施工风险更大。一般来说,预制率越高,建筑边缘安装工程越多,建筑工程的风险就越大。
2.2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2.2.1施工前期阶段的管理措施 (1)完善预制构件运输措施。
预制构件的形式多种多样,预制构件的不同运输要求也不同。对于难以架设的大型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应采用有侧护栏或其他固定措施的车辆进行安装和运输,避免因路面不平、颠簸而造成构件倾覆。
(2)严格规划预制构件的存放位置和方法。
设置存放区,便于吊装设备一次吊装,避免二次转运;储层要求地面平整,排水畅通,地基承载力充足。
(3)加强施工现场用电和线路管理。
电源线损坏外露,风险等级高,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工作人员每天要认真检查电线并做好记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电线要及时更换,使用完毕要及时切断电源,收回临时电源箱,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2.2.2施工吊装阶段的管理措施
(1)选择适合起重机型号,并进行负荷的最大力臂的稳定性计算。 (2)保障临时支撑体系到位。 (3)准确设定叠合楼板吊点。 (4)提高吊装施工人员自身要求。 (5)控制施工误差范围。
(6)高空吊装作业时,完善外围防护措施。
3施工风险评估与管理
3.1风险评估及预控措施
1)预制构件生产厂家确定后,施工单位应及时编制预制构件安全专项管理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施工方案中应明确同一楼层的具体施工程序和顺序。工艺误差会影响模板支撑系统。为了避免相应的纠纷,有必要在方案中明确施工工艺。
2)施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方案,特别是预制构件吊装计算书的修改和确认,并报监理人复核。监理人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方案是否修改进行复核,并对论证进行反复修改;监理应复核计算书数据,并形成书面监理复核结果。
3)利用BIM技术对各个工种进行防碰撞检查,避免出现工种交叉问题,即使出现这种问题也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妥善的处理。根据吊装顺序,对各构件进行准确编号,采用二维码技术和BIM技术对不同构件进行分类管理。零部件编码信息应包括:零部件型号、质检报告、用途、性能、合格证、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具体数据。
3.2风险管控
预制构件生产厂家的信誉对于构件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采购方必须要对厂家的资质进行审核,主要内容:审核营业执照、许可证、生产企业规模、销量,最终选择有良好合作经验的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方法、验收标准、规范要求等条件应在构件生产工艺审核和进度计划中得到体现;加工供应计划是否能满足现场施工需要。对构件加工过程进行抽样检查,与其他构件相比较,确保构件质量。
3.3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1)预制构件运输困难。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是施工的前提与关键点,而且整个运输过程是非常困难的。若缺乏合理的交通工具,
难以保证运输到现场的预制构件的完整性。其次,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固定处理,很容易造成构件滑动,造成财产损失,造成安全事故。
2)预制构件存放位置和方法不合理。一些工程师将预制构件存放在不平的地方,地面地势低洼,有积水,很容易影响构件的强度。如果预制构件没有放置在专门的存放地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造成损坏。
3)施工用电处理不合理。在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电量,所以施工现场都配有较多的配电箱和电线电缆。只是没有合理安排这些电缆线路,当它们长期暴露在外部空气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就会导致线路老化的问题,引发火灾、触电等安全用电事故。
4结语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运用风险成因理论,从人员、机械、材料、管理、环境等方面对装配式住宅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得到25个初始安全风险因子。
(2)在危险因素识别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进行因素筛选。从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两个方面,结合熵层次分析法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得出了安全风险因素的排序结果,构建了安全风险因素评价体系。
(3)得到其中关键的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并对项目整体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协力共创新时期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首届京津冀装配式建筑部品质量与测试技术论坛概述[J].混凝土世界,2020(01):13-15.[2]王红春,刘红云,吴丹丹.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北京建筑大學学报,2019,35(04):83-88+95.[3]黄婉莉.装配式建筑在施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19,38(36):18-19.
[4]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设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2,41(12):1074—1077.
[5]刘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发展与前景[J].建筑技术开发,2015,42(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