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之真

作文之真

来源:99网


作文之“真’

作文之“真”,在这里指的是真情和真实。我们就此作一番浅薄的探讨。

从现状说起:

大范围的学生作文,我不清楚。只说自己的学生的作文和期末阅卷时的一点所感:学生的作文中,能说实话真说的有,但不多;能真实流露情感丰盈的有,但很少;能把感情酝酿得如雨欲滴,让人身临其境,让人随之悲喜的文章,几乎没有。大部分的作文,不像从心里流出的文字,反而像拼凑而成的积木,冰冷,零散,无温度和真实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作文中情感和真实感的缺失,从作文中开始学会了说假话呢?

试着找寻原因:

先把作文的过程简单梳理一下,看到、听到——酝酿、思考——成文、成章。我们就从这个过程顺藤摸瓜。

以写《我的母亲》为例,我们先看学生的成文成章:这里面有不少同学简单冰冷的写到:我病了,母亲背着我,冒着大雨,走出十几里路去看病;放学了父亲来给我送伞,父亲把伞给了我,自己却淋湿了。……

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归结为选材的问题。它更深刻的暴露了学生作文中真实感、真情感的缺失。同是小事,朱自清的《背影》不就世代流传,成为文学的典范吗?它所具备的厚重如山,甘醇如酒的感情原浆,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少的吗?

这种感情的缺失是在那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

1. 看到、听到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之人,相处时间最多,就算是熟悉之处无风景,也应该可以顺手拈来母亲的十几件事情吧,就算做不到很典型,也不至于几年如一日,总写那些翻来覆去的老事吧。关键是:那些事情还缺乏感情的温度和深度!是学生对母亲没有感情吗?明显不是,那就不是这个环节的问题了。(当然,其它命题的作文不能排除,学生因不了解,乱侃乱说导致了文章不真实,没有感情。)

2. 酝酿、思考

学生写作时对看到听到的,进行思维加工了吗?看看学生绞尽脑汁的表情,是加工了,看看学生奋笔疾书的状态,是酝酿好了。但实际上,他们的思考里缺少了情感哪的掺入和搅拌,所以不能说他们是在真正的思考,他们是“伪思考”,写出的是“伪作文”。

为什么会这样呢?仅仅从这篇文章来看,可能是这样的:学生对母亲深厚的感情积淀没有被挖掘出来,调动起来。写此类文章,学生应该达到情浓于心,不吐不快,如骨鲠在喉,如沙入蚌壳,被感情包含、打磨、酝酿,终成一颗带有“血和泪”的珍珠。

而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可采用种种方法,写作前的情景感染,美文熏陶……总之,老师要以充足的准本去点燃学生的情感。

从更宽阔的范围看,学生真实感、真感情的缺失,原因何在呢?

一:大环境的影响:作文被神圣化了

中国讲究含蓄为美,接人待物以赞美为主,真实情感深敛于心。同样,作文用私人化,

大实话说出来,感觉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所以语言要包装,感情要高尚,所以作文抒发私人真实感情的目的,也被美化、同化了,所以学生一拿起笔来写作文,就自觉不自觉想到:老师作文指导时的“立意深刻高尚”的要求,家长的“不要写那些乱七八糟”的忠告,学生小组交流时候“另类”的称呼。因此态度就立即端正高尚起来,真实的想法感情就藏到背后了,拿出一副高、大、空的面具来,准备。像“浮夸风”一样,作文个个千篇一律,都成了“代圣人言”,好像谁露出一点真实而略带点自己看法、态度(尤其这个态度有点消极的话)的话,谁就很低下,犯了大忌一般。

而在他们的私密日记里,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不得不说是种悲哀。

二:老师小环境的影响:作文被格式化了

从讲解课文的立意、主旨、材料……到作文指导时的材料、主旨、立意……,学生耳熟能详,铭记于心,以致学生拿过一篇文章来,就先考虑我表现什么主题呢?高尚吗?我该怎样去赞美呢?我该用什么结构呢?而很少去考虑,我要表达我的什么感情,看法。而恰恰“我”的感情,“我”的思索才是作文中最重要的,文章很大本质上就是一种私人化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带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才能越写越锻炼思维。

寻求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不是政治论文,在作文中说真话不犯法。现实中,没有真正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只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不必避讳它的缺点,只知道赞美。作文中,我们要能写出自己的真感情,真想法,哪怕这种想法有它的弊端,但至少我们是真实的在抒发自己,没有人会说你大逆不道,没有人会来批判你,相反你才是真正的智者,因为你敢于亮出你的观点,敢于表达一个真实的自己。

当然,这只是一些空洞的说理,我们应在实践中去启发,纠正。

一点拙见,请大家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