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五分钟寓⾔故事
⼀些⼆年级五分钟寓⾔故事是⽤故事打⽐⽅,说明⼀个道理或教训。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年级五分钟寓⾔故事,希望⼤家喜欢!
⼆年级五分钟寓⾔故事篇⼀
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杜⼦。杜⼦问:“不知⼤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前政治,兵⼒不⾜,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问:“⼤王有成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分⾃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击,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
看着楚庄王那盲⽬⾃信的样⼦,杜⼦语重⼼长地说:“⼤王,您所说的情况并不全对。越国⽬前情况的确很糟,可是我们楚国的情况也很不妙啊。⼈的智慧跟⼈的眼睛⼀样,⼀个⼈可能常常深谋远虑,但往往想不到近忧,这就像⼈的眼睛常常看得很远却难以看清⾃⼰的睫⽑⼀样。⼤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国的危机,却对楚国的不⾜缺乏⾜够的分析。您仔细想想,楚国的其实并不强⼤,曾被秦国、晋国打败,还丢失了⼏百⾥的疆⼟,这不是兵⼒不强的表现吗?楚国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庄(⾜乔)(jue)这样的⼤强盗,可以在国内横⾏霸道,肆意违法,⽽各级官吏却对他毫⽆办法,这不也是政治的表现吗?依我看,楚国的情况要⽐越国更加糟糕,⼤王您看不到这些,却还想着要对越国⽤兵,这不正像⽬不见睫那样缺乏⾃知之明吗?您是否想到别的国家也会像您对越国的考虑⼀样⽽对楚国虎视眈眈呢?因此,⼤王的当务之急应是认真把楚国⾃⼰的事办好才对呀!” 杜⼦的⼀番话,说得楚庄王如梦初醒,⼼服⼝服,他决定不去攻打越国,从此加强对楚国的治理,使楚国真正强⼤起来。 我们在⽇常⽣活中也很容易犯“⽬不见睫”的错误,看别⼈的缺点很容易,看⾃⼰的不⾜则很难;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思维⽅式是不对的,如不进⾏矫正将是很危险的。
⼆年级五分钟寓⾔故事篇⼆
鲁国有⼀户姓施的⼈家,有两个⼉⼦,⼤⼉⼦爱学儒家的仁义之术,⼩⼉⼦爱学军事。⼤⼉⼦⽤他所学的儒家仁义思想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的赏识,聘请他为太⼦的⽼师。⼆⼉⼦到楚国去,⽤他所学的法家军事思想游说楚王,在向楚王讲述⾃⼰的思想、观点时讲道理、举例⼦,有条有理,楚王听了很⾼兴,觉得他是个军事⼈才,就封他为楚国的军事长官。这样,兄弟两⼈⼀个在齐国任职,⼀个在楚国作官,他们赚的钱多,使家⾥很快富裕了起来。兄弟两⼈都有显赫的爵位,让他们家的亲戚朋友也感觉到⾮常荣耀。
施家邻居中有⼀户姓孟的⼈家,家庭情况与施家以前相仿:家境并不富裕,也是有两个⼉⼦。⼤⼉⼦与施家⼤⼉⼦⼀样,好学儒家仁义之术;⼆⼉⼦也是爱学兵法之术;两家的⼉⼦还曾经在⼀道讨论学问,研究兵法。孟家为贫穷所困扰,⽣活很艰难。孟家看到施家这两年很快富裕起来,门⼝的马呀、车呀经常有来的,来的⼈员中有当兵的,也有当官的,真够荣耀,很有点羡慕施家。由于这两家⼀直都很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请教如何让⼉⼦取得官职的⽅法。施家的两个⼉⼦就把⾃⼰怎样去齐国,怎样向齐王游说及如何到楚国,⼜如何对楚王游说和当官的经过如实地告诉了他们。 孟家两个⼉⼦听到后,觉得这是个门路,于是⼤⼉⼦准备到秦国去,⼆⼉⼦准备到卫国去。
孟家⼤⼉⼦到秦国去后⽤儒家学说游说秦王。他向秦王讲得头头是道,真是⼝若悬河,⼝才不错。秦王说:“当前啦,各国诸侯都要靠实⼒进⾏⽃争,要使国家富强的,⽆⾮是兵⼒、粮⾷。如果光靠仁义治理国家,就只有死路⼀条。”秦王⼼想:这个⼈固然有才能,他要我⽤仁义之术治国就是想要我国不练兵打仗,不积粮⾷不富裕,这能⾏吗?于是,命令军⼠对他施⾏了最残酷的宫刑,然后⼜将他赶出了秦国。孟家的⼆⼉⼦到了卫国以后,⽤主张发展军事的学说游说卫王。他为了能让卫王采纳他的意见,能在卫国授爵当官,向卫王进⾔时有条不紊他讲述⾃⼰⽤兵的道理。卫王听后说:“我们卫国是弱⼩国家,⼜夹在⼤国之问。对于⽐我们强的⼤国,我们的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对于同我们⼀样或⽐我们还要弱的⼩国,我们的⽅针是要好好地安抚他们,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好⽅法。你提的军事治国固然不错,但如果我依靠兵⼒和权谋,周围的⼤国就会联⼿攻打我国,我们的国家很快就要灭亡。假若我好⽣⽣地放你回去,你必定会到别国去宣传你的主张,别的国家发展了军事⼒量再对外扩张起来,会对我国造成很⼤的威胁。”卫王感到这个⼈既放不得,⼜留不得,于是派⼈砍断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押送问鲁国。
孟家的两个⼉⼦回到家⾥,已是残废⼈了,全家⼈感到⼜悲⼜恨,他家⽗⼦三⼈找到姓施的⼈家⾥,悲痛地拍着胸脯责备施家。施家的⼈回答说:“不论办什么事,凡是适应时势的就会成功、昌盛,违背时势的就会失败、灭亡。你们学的东西与我们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你们选择的对象不同,同时⼜违背了时势啊。我们的做法和⾏为⼜有什么错误呢?”
这篇故事告诉⼈们:不论办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条件是否适合,对象选择得是否正确,要适应形势。对别⼈的经验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话,必定会把事情办糟。
⼆年级五分钟寓⾔故事篇三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繁多,⽼百姓⽣活极其贫困,有些⼈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林、
荒野、沼泽去住,那⾥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家⼈逃到泰⼭脚下,⼀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活下来。
这泰⼭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总是提⼼吊胆。⼀天,这家⾥的爷爷上⼭打柴遇上⽼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分悲伤,可是⼜⽆可奈何。过了⼀年,这家⾥的⽗亲上⼭采药,⼜⼀次命丧虎⼝。这家⼈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投⽆路,天下乌鸦⼀般⿊,没有⽼虎的地⽅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虽有⽼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俩依旧只有在这⾥艰难度⽇。 ⼜过了⼀年,⼉⼦进⼭打猎,⼜被⽼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天到晚坐在坟墓边痛哭。
这⼀天,孔⼦和他的弟⼦们经过泰⼭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让学⽣⼦路上前去打听,他在⼀旁仔细倾听。
⼦路问:“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定有⼗分伤⼼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来的,住在这⾥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虎⼝⾥,如今,我⼉⼦⼜被⽼虎吃了,还有什么⽐这更痛⼼的事呢?”说完⼜⼤哭起来。 孔⼦在⼀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路可⾛啊。这⾥虽有⽼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有很多⼈家都和我们⼀样是躲避才来的。”
孔⼦听后,⼗分感慨。他对弟⼦们说:“学⽣们,你们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吃⼈的⽼虎还要凶猛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投⽆路,他们宁可⽣活在猛虎威胁的环境中,也不愿⽣活在的统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