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十二章
匕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梳理 1.
注音
(1)不亦说(
⑶吾(
⑷传( ⑹不逾( (10) 一瓢(
)乎 )日三省(
⑵人不知而不愠.(
)吾身
)不习乎 )矩
)
(5)为( )人谋
(7)学而不思则罔.( (9) 一箪()食 (11)人不堪(
)之者
)
(8)思而不学则殆.(
)饮
)其忧
(12)知之者不如好.( (13)曲肱( 之博学而笃 (15).(
)而枕
)志
(14)逝者如斯夫.( )
2. 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 同 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 同 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今异义 饭疏食,饮水
“疏”古义: _________ ,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水”古义: __________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原意为:吃的食物,在句中的意思为: (2) 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原意为:时间,在句中的意思为: (3) 动词用作名词 传不习乎
原意为:传授,在句中的意思为: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
“故”原意为:旧的,在句中的意思为: “新”原意为:新的,在句中的意思为: (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原意为:乐趣,在句中的意思为: 5. 一词多义
__________________
(1)知:①人不知F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①不亦乐.F乎
②乐【F】亦在其中矣
6.其他重点实词
(1)子.曰: “学而时.习.之。”
(2)有朋. F 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乎
.子.
(5)吾三吾身
.日..省.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8)三十而立. (9)四十而不惑. (10)五十而知天命. (1 1 )六十而耳.顺.
(1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学而不思则罔. (14)思而不学则殆. (15)一箪.食 (16)人不堪.其忧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8)曲肱.而枕之 (19)不义【F】而富且贵 (20)择其善者.而从
【F
】
之
(2 1 )子在川.上曰 (22)逝者如斯夫 (23)不舍.昼夜
(24)三军 可夺帅也
(25)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 ___ 时
习: _
朋: ___ 愠: ___ 君子: _ 吾: ___ 日: __
省: __ 谋: _ 忠: __
信: _ 立: _ 惑: _ 命: _ 耳顺:
从: _ 逾: __ 矩: __
罔: _ 殆: _ 箪: _ 堪: _ 好: _ 肱: _ 义: __
善者: 从:
川: _ 逝: _ 舍: _ 三军: 夺: _
匹夫:
(26)博学而笃志.
笃志: 笃:
(27) 切.问而近思 (28) 仁.在其中矣 7. 重点虚词
切: __________________ 仁: __________________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于.我如浮云 (3) 必有我师焉. (4) 逝者如斯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学而 时习 之,不亦 说乎?
2. 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 君子乎? (课后习题 )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不习乎? (课后习题 )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2019 百色 )
6.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课后习题 )
7. 知之者不如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8.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课后习题, 2019 常州)
9.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
10. 择其 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 三军可 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后习题 )
12.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课下注释 )
三、文意理解 ◎内容理解
1.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2.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请说说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和“殆”两个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4. 孔子极力赞赏颜回哪一种品质?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什么?包含了什么道理?
5.
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
(统编教材 思考探究)
◎写作特点
6. 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2017 德州 )
◎拓展探究
7•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文中各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2018广元改
金题演练 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12分)
【甲】节选《〈论语〉十二章》第 4、5、7、9、10、12章。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 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 . A
学而不思则罔.(w d ng) B. 逝者如斯夫.(f u) . C
既加冠(gu a n) D. 或遇其叱咄.(du o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
(1) 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
(2) 择其善者而从之 (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 援疑质理 3.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甲】【乙】两文在提出“学习态度”时,有何异同? (2分)
参及解析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知识盘点
一、 1. (1)yu e(2)y n (3)w u x 1 ng (4)chu n (5)w 召(6)y u (7)w a ng (8)d (11)k an (12)h aa (13)g o ng(14)f u(15)d u 2. (1)说悦愉快⑵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 粗;冷水
4. (1)吃(2)按时 ⑶老师传授的知识 5. (1)①了解 ②得到 (2)①快乐 ②乐趣
(9)d an (10)pi O
(4)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2)志同道合的人
(5)以……为快乐
(3)生气,恼怒 (4)指有才德的人 (5)
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自我检查、反省 (6)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
6. (1)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按时温习 ⑺诚信(8)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迷惑,疑惑 (10)命令 (11)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4)疑惑 (15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19)即“宜”,指行为的尺度
(12)顺从;越过; (16)能忍受
(17 )喜 (26)
(20)好的方面,优点;
法度(1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爱,爱好 (18)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坚定志向;坚定
(27)恳切 (28)仁德
学习(21)河流(22)往、离去 (23)停止 (24)指;改变(25)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7. (1)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代词, 是在其中
……的人 ⑵介词,对,对于 ⑶于此,意思
(4)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二、 1.学习了,然后 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 恼怒,不也是 有才德的人 吗?
3.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 谋划事情是不是 竭尽自己的心力 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信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 是否复习过了呢?
4.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5.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 疑惑。 6.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 7.
快乐的人。
8.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9. 几个人一起走路, 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0. 选取他们的 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1. 一国,可以 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2.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三、 1.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2. 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后者强调通过“温 习”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 ,即思考。
3. “罔”是“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 就不能深刻理解,
甚至会陷入迷茫;
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 以研究这种学问 为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
“殆”是“疑惑”的意思,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这两个字说 明读书学习中“学”与“思”缺一不可。
4. 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对生活的清苦、困顿毫不在意,执着于对“道”的追求。
4.【甲】【乙】两文在提出“学习态度”时,有何异同 ?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