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写故事常见“故事开头难”问题

写故事常见“故事开头难”问题

来源:99网


写故事常见“故事开头难”问题

一、觉得要交代的背景太多,不交代,读者一头雾水,把所有的背景交代清楚,篇幅太长,显得啰嗦,又不允许。对策:选找一个小的切入点,也就是想出一件事作为突破口,让情节先动起来,然后再“搭售”需要交代的背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物事,也就是要在动中解决问题。

二、是矛盾撑不起来,开头软不拉塌的,没有张力,也就是难以“入套”问题。对策:可以直奔主题,从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写。主体写好了,再写开头,就水到渠成了。

三、有时故事核本身是“扁”的,只有静态的“扁方向”,没有动态的“长方向”,照此写,只是一大堆说理,故事来。对策:增设人物、事件,让情节“长”起来。(我有一个作品,叫《专职发行员》,讲的是一个机关下属单位聘请的一名内刊发行员,工作十分积极,单位总结推广他的经验,其实他是把杂志送到废品收购站里去卖钱。开始写了几稿,情节也撑不起来,都是挨毙。后来我增加了一个采访他的记者跟踪拍摄他的情节,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篇故事因此而获得2000年名胜杯月月评佳作奖。)

四、不知从什么角度写,也就是视角问题。比如,有a、b两个主人翁,如从a视角写,b的戏就要通过a的情节推进才能进入读者视线,但有时却很难写,甚至前半部分适合a视角,后半部分又适合b视角,这样变化视角,读了又很别扭。因此开头选准视角十分关键,有时开头写得很不顺,换一个视角会豁然开朗。

诸位,还有开头“难题”和解决的办法吗?

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应该做那些准备

一 必须有四个阶段

1:想对\"点\"字

俗话说:好的点子,就完成了一半故事.也就是说,有了好点子,是非常重要的.

2:写出个性

故事是情节的艺术,可是,情节也是有人带出来的,所以,故事里的人,个性应该是鲜明的,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个性,才可以使故事更丰满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3:想出人情

根据人物的思想变化,人的性格里的对面性,去构思情节情节也就出来了,就避免了编造的痕迹.

4:写出人性

任何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他的中心思想.只有抓住了人性了,反映出可人性,就提炼出了中心思想.

二 达到\"四个家\"

1:哲学家

故事里是包含哲学的,每一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有其自己的行为哲学,生活哲学和行为哲

学,所以,在创作故事作品的时候,每一个作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行为哲学,生活哲学和行为哲学融入故事人物身上,所以,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作者,写出来,会迥然不同.

2:史学家

做为故事人,还应该懂得历史,这样就有了社会的责任感,就会用社会的眼光写故事.

3:外交家

这就是需要一个故事作者,要吸收百家之长,从而丰富自己的故事作品.

4:语言学家

故事是语言的艺术,在故事创作上,可以说通俗晓畅、简单生动的语言总是要比曲折费解、雅致复杂的要好。故事要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语言的,也就是要通过语言的,进一步丰富故事读者的层次。

小说和故事属于不同文学体裁。语言要求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拿对于小说的语言要求来衡量故事。

同样,对于故事来说很好的语言,套用到小说上也可能失之平庸。这里要明确几个方面:一是不存在这样一个评价,即小说语言一定比故事语言高明,反之亦然。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评价体系完全不同。就像你不能拿越剧唱腔的标准来衡量京剧一样。二是由于同属文学体裁,所以这两者之间的艺术手法并非毫无关系,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只是,这种借鉴是否成功还得回到各自的体系中来评价。例如,你也可以将京剧的一些唱腔

活技巧移至到越剧中来,但好不好要看是否适合越剧的基本要求,要看越剧观众是否接受。三是语言的重要性在故事和小说中是完全不同的。在故事里,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和形式。而在小说中,语言不仅是表现形式,也是作品内涵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举例来说。同样一个故事,你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讲述(事实上,故事就是这样口口相传的),而故事的主题内容可以完全保留。而一篇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你要换种语言写一遍,那基本就是另外一篇小说了。

三 怎么想出\"新\"故事

故事之“新”其根本不在于创作技巧的新和选材的新。这两者固然也很重要,但故事作品要“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新、内涵的新。就是要体现一种时代的精神。有些故事从材料上看写的是过去时代的事,但从中传递的观念和精神却是与时代合拍的。这样的故事就是“新”故事。反之,一些故事虽然以当代为背景,甚至很多情节都涉及了当下流行的一些话题和热点,但由于观念陈旧,仍然只是“旧”故事。因此大家在思考一个故事的主题和切入点时,要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想提供给读者一种怎样的观念和导向?这种观念和内涵是否具有时代意义,而不是新瓶装旧酒。

在故事创作问题上,再和大家交流一个不算新但很实用的技巧:换位思考。当别人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时,我们往往很快就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新鲜还是老套,有趣还是乏味,符合逻辑还是胡编乱造。

但当我们作为作者在构思故事、创作故事时,却往往丧失了一个普通读者具有的识别能力,编造出很多毫无意义的生硬可笑的情节。所以在创作时,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跳出创作思维,站在读者立场上看问题。有时当你陷入构思较深无法自拔时,不妨把自己的构思说给身边朋友听。他们会帮你指出故事中最大的问题。

写故事很久了,但对故事的语言还是把握不好,很想跟朋友探讨这个问题.

在故事写作中,故事的语言,我感觉不可轻视。

记得丰老师说过:“作者要时刻向故事人物发出命令,动口不动手”,让故事中的人物少张口,多干实事.

孙新华老师说:故事不同于剧本,戏剧是一伙人讲一个故事,故事则是一个人讲一台戏。故事中出场人物讲话太多,就会使听众弄不清他们的真实身份。

故事是毕竟是大众文艺,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语言要大众化、通俗化,尽量少用书面化过强的语言。

故事的语言最忌讳用生僻字。

话不在多少,但要写绝,写厚实,写充足,而且这语言要一语中的,起到携动情节的作用。其强烈紧迫的语气能造成悬念感,简洁鲜明的语言能很快吸引读者到情节上来,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孙新华老师的<王贵啊王贵>的语言就达到了这一点.

有的作者认为,只要有个好故事,语言雕琢是编辑的事,这是不对的。编辑们有句行业用语:“某某的故事是以语言取胜的。”或者说,“某某故事可读性很强。”都是指的语言功力。

古代文人就非常重视语言的研究。有这样的名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拈断三根须。”可见对语言雕琢的认真和执着。

故事写手马强说,故事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就好比厨师的用盐,国画家的用水。看着简单,实际大有学问。

实际上,语言在故事中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个问题的确不能不引起重视。

粗看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十分简单,但千万不要把它们看作“小儿科”,都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故事语言的基本特点是通俗流畅、富于动性的。也就是说它在不断地流动,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语言富于动性,是故事与小说的重要区别之一。

大家都知道,故事是写“事”的,小说是写“人”的。故事不允许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不允许作者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那是评书!)。故事应该着力于你笔下的人物在怎么做,而不是在怎么说,怎么想。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言富于动性,不需着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这是与小说或小说化的明显区别。

故事始终是在流动的, 然而,因为对话也是人物活动的重要方式,所以故事并不排斥对话.故事会的姚老师说过,起码在5行文字之内就要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对话,也是防止静止 。

俗话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讲的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故事口头流传,也要求故事的语言:生动简练。

当然,像什么酷毙帅呆,ok哇塞,章子怡自叹不如,小燕子让她三分,称得起心中偶像,梦中情人,活脱脱一个五星级的尤物,围观者无不惊呼:“我狂晕也……”等等语言,都很有时代的烙印~~

我个人认为故事的语言有以下几个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烘托故事的时代背景

很想听听别的朋友对故事的语言是怎么理解的~~~~

《天地良心》创作感言——我不会说放弃

作者:叶林生 期数:2007年3月下

从1987年跨入《故事会》大门,至今也算是有些年头了,我相信“创作生命”这种说法,毕竟树木不都是长青的。

但是,在新陈代谢和被淘汰的面前,我也不会说放弃,因为我还有两个字可以做到:尽心。

去年5月,做律师的朋友给我谈起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个来当地找活儿干的外地妇女,被一家小私企的老板收下来做工,没想进厂才几个钟头,就在上班时掉下附近的水塘里淹

死了。由于小私企招外来工手续简单,死者家属又无法提供必要的人证和物证,所以面对老板的否认和开脱,想讨个说法的死者家属却毫无办法,还因“聚众”把自己“闹”进了拘留所。

对弱者的扼腕,使我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

可是,如果不加提炼地把这些内容照搬成文,这则故事的色彩是灰暗的,因此,我想给故事里的人物添一抹亮色,让读者的心情多少也能阳光一些。于是在最初的几稿中,我曾设计的方案是:外来工菊花意外死亡后,赵老板面对警方的调查,起初极力否认自己收留过菊花,后来经过激烈的内心搏斗,又看到死者亲人痛不欲生的场景,最终良心发现……这样的写法,虽然有了一个光亮的尾巴,但整个故事显得俗套,也过于平淡,我狠狠心,将它彻底捋掉了。

接下来,我设计了另一种方案:由一个受赵老板资助多年的贫困学生顺子做主线,顺子是事件唯一的知情者,却又受恩于事主,面对死者亲人,他内心非常矛盾,最终,强烈的同情心驱使他当众说出了。而面对证人,赵老板只好承认自己招用菊花做工的事实,不过她后来也认可了顺子“忘恩负义”的做法……然而这一稿写成后,不仅被编辑打了回票,连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仔细推敲才发现,矛盾的推进不仅仍未跳出原先的套路,而且顺子和赵老板这两个人物的转变都欠真实自然。同时我也觉得,顺子对于恩人赵老板的行为,似乎不太符合传统道德意义上的“潜规则”,会留下一种阅读心理上的“缺憾”。故事的人物归宿和情节结局,毕竟是讲究“圆”的。

经过一再琢磨,我感到这个故事的焦点,应该是顺子对良心的左右为难。

顺子是个朴实善良的穷孩子,他既同情与童年的自己一样苦难的死者亲人,又感恩多

年来一直资助自己的私企老板赵阿姨,在那种情况下,可以说左也是良心,右也是良心,他就夹在两头都是良心的中间。那么,左右为难的顺子可不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如果有,那他的第三种选择又会是什么呢?这样设问,我的眼前为之一亮,这个故事的活路也就有了。

现在的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十多次的反复,直到稿子通过了终审和编辑部集体复议之后,我还特地从夏一鸣老师手里要回来作了修改和充实。此后,责任编辑鲍放老师将发稿清样邮来时,我又用两天的时间按要求进行了再度加工。这样,尽管还会有疏漏和不足,但至少我可以少一点遗憾了,因为我尽心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