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28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判断题(总题数:17,分数:17.00)
1.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水的利用有关。(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2.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变化。 3.从群落中生态位是否重叠可以反映出群落中种间的竞争程度。(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而决定于资源状态。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4.生物量和生产量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所以是同一个概念。(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生物量和生产量虽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但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而生物量则无此意义,所以不是同一个概念。
5.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可以有多个而建群种只有一个。(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6.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有些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7.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种的数目有关而与种的均匀度无关。(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性指标,与种的均匀度有关。 8.基盖度也称真盖度或显著度。(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9.分盖度或群盖度之和常大于总盖度。( )
(分数:1.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10.温带和北极地区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下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温带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上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11.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相同(或相似),而且外貌上也相似。( )
(分数:1.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12.在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常比临近的群落大。( )
(分数:1.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13.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即为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没有任何植物生长和繁殖体的地段即为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14.繁殖体的传播过程被称为植物的迁移或入侵。植物群落的演替从植物的迁移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繁殖体的传播过程被称为植物的迁移或入侵。一个演替系列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组成,包含了演替的全部阶段,从裸地上的最初拓居者或植物集群到群落动态平衡的最终阶段。
15.演替顶极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达到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三种,即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一格局假说。(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演替顶极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其与一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关。
16.群丛(association)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在我国指凡是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
解析:应改为:群丛相当于植物群落分类的种。在我国指的是群丛组。
17.排序(ordination)是指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similarity)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称为直接排序,利用植物群落本身的属性排序称为间接排序。( )
(分数:1.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
二、简答题(总题数:53,分数:265.00)
18.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的特征有: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具有一定的外貌:③具有一定的结构;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⑥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⑦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同;⑧具有特定(清晰或模糊)的群落边界特征;⑨具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力。) 解析:
19.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并说明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是存特定时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其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征;②外貌和结构特征;③动态特征。) 解析:
20.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的数量特征:①多度和密度;②频度;③盖度;④优势度;⑤重要值。) 解析:
21.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
(2)垂直结构:地上和地下分层,地上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层。 (3)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
(4)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营养物种、同资源种团及群落交错区。 (5)时间结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解析:
22.不同生物物种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不同生物物种在生物群落形成的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不同。
(1)形成阶段。一些物种扩散至某一生境.经过定居、竞争过程,某种生物的基因在该生境中显现生存优势。携带该基因的优势种(建群种)开始形成。围绕优势种,其他相关物种开始集聚,逐渐呈现群落雏形。但此时的群落仍处于初期,物种组成结构不稳定,生物数量较少,还未形成规模。
(2)发展阶段。随着优势种基因适应性的加强,优势种内个体大量衍生,其他相关联的物种和生物个体数量大量增长,群落迅速扩大,新群落规模不断扩大。
(3)成熟阶段。群落中物种结构已基本稳定,每种生物都有良好发展,物种之间关系协调,群落功能完善。 (4)衰落与更新阶段。由于生境的持续变化,原有优势种因其基因适应性变弱,逐渐失去生存优势,依赖这一优势种的生物群落逐渐衰落。同时,新的优势种开始出现,孕育着下一个群落的形成。) 解析:
23.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解析:
24.简述镶嵌性和复合体的区别和联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镶嵌性主要指内部斑点为同一群落的部分,任一斑点都具有整个群落的一切层,斑块较小,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大;而复合体则主要指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各斑点具各自所属群落的层次,斑块较大,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小。) 解析:
25.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的成层主要指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分为地上层和地下层。动物随植物的分层而分层。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层;成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是矿物质、养分和水。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是食物(植物)。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是光、食物和温度。) 解析:
26.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层片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异种)。
(3)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的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4)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构成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5)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不同的群落特征。) 解析:
27.关键种对于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有何意义?如何证明?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关键种的理论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只有少数物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同其他物种相比是十分显著的;
(2)在食物网中,关键种是许多系统中存在相互作用的物种,它的迁出将导致群落中半数以上的物种消失; (3)关键种通过消费者、竞争、互惠共生、播种、传粉等的种间相互作用和过程发挥作用。竞争使物种的平均生态位狭窄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比较多,因而单位生境能够容纳更多的物种,群落趋于稳定。 (4)证明方法就是可通过测定其优势度或者验证其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 解析:
28.简述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所谓最小面积,是指至少要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群落的各项特征。群落最小面积是野外调查植被的样方面积确定的基础,利用最小样地面积就可以较全面统计出植物种类和个体数;最小面积的大小反映出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越大;群落最小样地面积的确定对自然保护区建立、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29.简述植物群落生物生产力调查方法。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生物生产力的调查方法:①收获量测定法;②氧气测定法;③CO2测定法;④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 解析:
30.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①生活型;②组成物种、优势种植物和优势种的多少对群落的外貌起决定作用;③叶性质:叶级、叶质、叶型和叶面积指数;④植物的季相;⑤植物的生活期,如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外貌不同。) 解析:
31.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形成过程可简述如下。 (1)裸地形成:原生裸地或次生裸地的形成。
(2)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侵移、定居和繁殖。 (3)环境变化:新群落环境形成。
(4)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5)群落水平上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解析:
3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物群落的演替按不同条件可分为不同类型。 (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5)按群落的代谢特征:自养型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解析:
33.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演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共同规律性,主要体现在3方面。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南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解析:
34.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①生物量高;②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③净生产量低;④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⑤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⑥群落稳定性高。) 解析:
35.简述演替的两种哲学观。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有机体论一整体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观察尺度大,对现象作解释),强调系统的整体特征、综合特征和超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E.P.Odum。整体论者认为,生态群落演替是有序的、定向的,从而可预见的群落内部控制过程,而且终止于具有内控自调特征的稳定阶段(即顶极)。
(2)个体论-简化论:整体等于其组分之和,系统可以简化或分解到组分水平,最终可根据物理或化学原理加以解释。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H.A.Gleason。简化论者认为,群落演替只不过是种群动态的总和,因而它的演替并不是有序的或预见的。) 解析:
36.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原生演替是指在原先没有生命的地方,即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两者都是在裸地上由没有植物到有植物定居,并形成植物群落的过程,共同遵循演替规律。但两者起始条件不同,原生演替是在没有任何植物及其繁殖体的裸地上进行,而次生演替则是在没有植物但有其繁殖体的裸地上进行,并且次生演替过程比原生演替的速度要快。) 解析:
37.简述群落演替与波动(fluctuation)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演替发生新种和个体数的定向代替,具有方向性;波动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仅发生个体数量上的变化不具有方向性,并且波动具有可逆性,但这种可逆是不
完全的,只是向平衡状态靠近。
(2)群落演替与波动的联系:在群落演替和波动中,其生产力、各组分的数量比、群落的外貌与结构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可促进或阻碍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同时波动过大可能会引起的群落演替,使群落基本性质发生改变。) 解析:
38.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如何变化?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演替按性质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1)进展演替:在向顶极群落阶段发展时,其生态位数目渐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空白生态位逐渐被填充,生态位逐渐被饱和,从而构成复杂稳定和网络结构的生态系统。但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生态位不饱和.是一种偏途顶极,当人为控制因素消除后人工生态系统易发生变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逆行演替:它是在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开发的影响下所发生的,逆行演替导致植被类型从森林群落演替到稀疏植被。伴随着演替的逆行,物种多样性趋向于减少。) 解析:
39.决定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分层现象,包括陆地和水生群落。陆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又可分地上分层和地下分层。
(1)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光辐射,往下光照强度渐减。 (2)植物群落的地下成层性是由不同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达到的深度不同而形成的。主要决定于土壤的水分、温度和肥力等因素。
(3)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4)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因为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解析:
40.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2)捕食:泛化种的作用:捕食提高多样性、过捕多样性降低:特化种的作用:捕食对象为优势种,多样性增加;捕食对象为劣势种,降低多样性。
(3)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持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下能维持高多样性。
(4)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 解析:
41.简述个体论的理论依据。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落的存在、组成及结构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
(2)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人们研究的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 (3)不连续的间断情况仅仅发生在不连续的生境上,如地形、母质和土壤条件的突然改变。在通常情况下生境与群落都是连续的。) 解析:
42.简述机体论的理论依据。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无论群落是一个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段,南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绝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特征:①种类组成;②结构特征;③动态特征。) 解析:
43.简述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捕食者可能消灭某些猎物物种,群落因而出现未充分利用的资源,种数减少:捕食者使一些种的数量长久低于环境容纳量,降低了种间竞争程度,允许更多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的物种共存。泛化种的作用:捕食提高多样性,过捕多样性降低。特化种的作用:捕食对象为优势种,多样性增加;捕食对象为劣势种,多样性降低。) 解析:
44.简述群落内的光照情况。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植物群落中的光照情况与单株植物的光照有所不同。照射在群落中的太阳光,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被主要层的植物所吸收;一部分被主要层的植物所反射;一部分经过植物群落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到达群落内部,但光的强度和成分都大大改变了,所以群落内部的光照特点是光照度减弱,光质成分改变。) 解析:
45.简述群落内的温度变化。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及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在森林群落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要比空旷地面要低。 (2)夜间和冬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高。 (3)林内温度变化缓和。
(4)林内外温度差别是因为在空旷地上太阳辐射直接达到地面,“作用面”是裸露的地表,而在群落中,这个“作用面”抬高到树冠层。
(5)在炎热的季节,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群落上层的枝叶一方面能阻捎阳光向下层照射,同时林冠层吸热蒸腾,不断消耗热量,而植物体吸热散热缓慢,导热效果较差,所以使群落内部温度变化减缓。) 解析:
46.简述森林群落对水分的影响。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落能截留降水,保蓄水分,因而能创造群落内部特殊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条件。 (2)降落在群落中的水分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被林冠阻留,直接蒸发返回大气,降水的大部分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分,大部分渗入土壤,被土壤保持或渗入地下形成潜流,只有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和蒸发而保留在群落内。
(3)由于群落能阻挡降水,增加土壤水分的大渗,大大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了对表土的冲刷。
(4)群落中植物根系交织成网,对土壤有固结作用,可提高群落内土壤抗冲刷的能力。利用群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 解析:
47.简述多度的估计应注意哪些原则。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无论采用哪一种估计,都应注意以下原则。
(1)可以在样地范围内进行,也可以不受样地的,以群落为整体作全面考虑。 (2)多度是植物个体数量多少的相对概念。
(3)只能在属于同一生长型的植物之间进行比较,不能将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进行比较。 (4)多度的目测估计,易出现误差,应进行校对。) 解析:
48.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分布:温带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和豆科为主;③草本具有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解析:
49.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分布:极端干旱的副热高压带和中心。 (2)生境:极端干旱。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③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④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解析:
50.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分布:北冰洋沿岸。
(2)生境:冬季酷寒且漫长,夏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木;③植株低矮;④生长极其缓慢;⑤多年生地面芽为主。) 解析:
51.阐述物种一多度分布的三种假说。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随机生态位假说:MacArthur(1957)假设群落中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是常量,生态位资源也是唯一的,种间的生态位不能重叠。则每个物种对生态位的占有是随机的,将每个种的生态位宽度从小到大排列,就代表了稀有种到优势种的序列。
(2)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Wittaker(1970)认为第一优势种首先占有生态位空间的大部分,第二优势种占有余下空间大部分,依此类推,末位物种只能占有余下的很小生态位空间。以物种相对重要值对物种序列作图是一条直线。这种分布多出现在群落生境严酷、种数相对少的群落,如荒漠。
(3)对数一正态假说:认为物种对生态位占有的情形,决定于影响种间竞争的一系列条件,如微气候、食物资源、空间资源。南于多个因素对每一物种的影响,使物种一多度分布是对数正态函数,物种重要值对物种序列作图处于前两者中间。符合这种分布的群落多属于环境条件优越、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如热带雨林群落。) 解析:
52.说明种间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可能在群落形成时资源并不是很紧张,因而会出现生态位重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趋于缺乏,物种间出现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生态位发生分化,出现物种性状替代和特化,很多物种可共存,从而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同时种间竞争可能会排斥其他物种使群落结构简单化。
(2)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guild)。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这对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同资源种团可作为群落的亚结构单位。
(3)关键种在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上的作用可通过在自然群落中进行引种或去除试验,观察其他物种的反应。如果反应较大,可能该物种是关键种,同时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解析:
53.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热带雨林;②红树林;③热带季雨林;④热带旱生林;⑤热带稀树草原;⑥荒漠和半荒漠;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⑧硬叶常绿阔叶林;⑨温带落叶阔叶林;⑩温带草原;[*]北方针叶林;[*]冻原。) 解析:
54.简述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相互关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山体的植被垂直带,是反映山体所处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体现经度地带性的山体垂直带的组成情况,还与该经度地带所处的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如高山是处于热带的荒漠地区,则山麓平地的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为干荒漠,随着山地的上升,依次的理想分布为干草原(或稀树草原)→疏林灌丛→常绿阔叶林→夏绿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地→高山冻原→冰雪带。) 解析:
55.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40°N)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我国东部地区,紧邻海洋,气候温暖湿润,在东部湿润森林区,即从黑龙江省的最北端一直到海南岛的最南端,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落叶林(如各种落叶松)、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共8种类型的森林植被。
(2)我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腹地,而东南部紧邻海洋,水分梯度由东至西依次减少,导致植被类型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半干旱荒漠植被→干旱荒漠植被。) 解析:
56.简述关于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决然对立的观点。
(1)机体论学派:代表人物F.E.Clements(1916,1928),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
(2)个体论学派:代表人物H.A.Gleason(1926),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解析:
57.植物群落与植物种群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的主要方法有那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与种群的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数量特征非常复杂。群落与种群的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并且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种群动态的方法:①计数(数量或密度,标记重捕法);②调查分布格局;③调查数量变动(年龄结构、生命表、性比例、基因频率等)和扩散迁移;④调查和推测种群变动的原因。研究群落动态的方法:①建立永久固定样地进行定位研究;②通过空间代替时间进行比较研究;③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动态模拟研究。其中第①种方法最为可靠,它能精准地对群落的动态进行分析,但它必须建立在永久样地的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 解析:
58.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而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2)边缘效应原理的意义:①开拓有益边缘,例如,人类环境布置、农田中高秆与矮秆作物间作套种、城市分布和水陆交替农业(桑基鱼塘)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产量;②控制害虫等有害生物的边缘效应。) 解析:
59.简述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种间竞争: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个不断竞争边缘生态位的过程。物种在边缘带竞争的结果是形成高效的物质和能量共生共享网络,该边缘带必然物种密集,生产量大。
(2)加成效应:生物具有一种实际生态位向理想生态位靠拢的潜在趋势,边缘带的环境为生物提高实际生态位创造了条件,边缘带具有较优势的生态位,因而种群密度较大,种群较活跃,种群生产力也较高。 (3)协合效应:对于某些特定种来说,其固有的生态习性,是在长期的演替过程中,不断地占领边缘,利用边缘资源,它们一旦与边界异质环境相适应,各个因子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合效应,使种群增大,生产力增高。
(4)集富效应:边缘地带与其他一般子系统相比较,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对住处需求高的种群,甚至外系统的种群向边缘地带集结。) 解析:
60.根据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划分的群落成员型通常有哪几种?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不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①优势种和建群种;②亚优势种;③伴生种;④偶见种或罕见种。) 解析:
61.《中国植被》一书中的植被区划把中国植被划分成哪些大区?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
(1)东部湿润林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2)西北草原、荒漠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青藏高寒植被区:高寒荒漠、高寒草甸、草原。) 解析:
62.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主要系统单位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落学一生态学原则。
(2)分类标准: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 解析:
63.在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丛(基本单位):①层片结构相同;②各层片优势种相同。 (2)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相同。
(3)植被型(高级单位):①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②水热条件一致。) 解析:
.为什么要进行群落分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气候基质及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规律的植物组合,植被分类的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而进行分组,使同组的群落尽量相似,不同组的群落尽量相异。通过分类研究,可以加深认识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植物的这种组合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一定区域的植被。) 解析:
65.群落分类和排序有何异同?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群落分类基于机体论观点,植物生态学家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它们和有机体一样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
(2)群落排序基于的观点是:群落是连续的,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不同种群的组合,即生境与群落都是连续的。因此该方法认为应采取生境梯度分析的方法,即排序来研究连续群落变化,而不采取分类的方法。 (3)排序夸大了植被的连续性,因此认为对间断群落宜用分类,而对连续群落宜用排序。另外,排序不仅可以反映植被的连续性,也能分划成明显间断的单位;同时分类如允许重叠的话,也一样可以反映植被的连续性;可以说二者都同样能反映数据本身所固有的连续或间断的性质,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在排序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也许效果会更好。) 解析:
66.群落排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间接梯度分析:如果采用实际生态因素作为排序的轴,即以坐标轴代表环境因素的变化等级,将相应环境的种群或群落排列在适当位置上的排序就叫做间接梯度分析。主要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极点排序(PO)的方法。
(2)直接梯度分析:按某些抽象轴进行种群和群落的排序。如果按排序方法还可以分为线性排序方法和非线性排序方法。此外还可以分为一维的和的排序。) 解析:
67.说明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之问的区别。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尺度不同:α多样性是在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而β多样性指数用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或群落间的多样性。
(2)含义不同:α多样性的含义:①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而β多样性的含义在于:①它可以反映生境变化的程度或指示生境被物种分割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高低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点的生境多样性。
(3)α多样性计算方法可以用Gleason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而β多样性可以用Whittaker指数、Cody指数和Wilson Shmida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计算。) 解析:
68.简述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生物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3)多样性随水体深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在海洋或淡水水体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4)多样性随海陆分布变化:由内陆干旱地区到沿海湿润区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
69.简述群落内动态所包含的内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群落的内部动态变化包括群落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与年变化。
(1)群落的昼夜变化是指构成群落的物种在昼夜活动的节律变化及昼夜活动物种的不同,也包括昼夜交替中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昼夜活动的昼夜的面貌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更好地协调不同物种对于同一个资源的需求矛盾,减轻资源竞争,可以使优先的环境承载更多的生物。
(2)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的景观及生活状况出现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即季相变化。在季节变化中伴随物种的迁徙和生物生活状况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也发生生产力的变化。
(3)年变化是指不同年份之间生物物种的明显变动,这种变化仅限于群落内部而不产生更替,这种变化也称为波动,分为3类:不明显波动、摆动波动和偏途波动。 (4)长时间变化是指演替和演化。) 解析:
70.简述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由于有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缓冲。从群落能量学的角度来看,多样性高的群落,能流途径更多一些,当某一条途径受到干扰被堵塞不通时,就会有其他的路线予以补充。
(2)May等生态学家认为,生物群落的波动是呈非线形的,复杂的自然生物群落常常是脆弱的,如热带雨林这一复杂的生物群落比温带森林更易遭受人类的干扰而不稳定。共栖的多物种群落,某物种的波动往往会牵连到整个群落。他们提出多样性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的扰动和演化两者联系的结果,环境多变的不可测性使物种产生了繁殖与生活型的多样化。在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上,目前仍未定论。)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