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学简答与论述

生态学简答与论述

来源:99网
第一章 绪论

★1、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答: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2、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答: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尺度是某一现象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所发生的频率。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答: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划分,可划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岛屿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生态学根据研究性质可划分为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两类。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第二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4、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答:负反馈调节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5、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的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部分构成。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原者)三大功能类。无机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与非生物的有机物质及其它物理条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6、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

答: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征1、系统的有序性①系统有界②水平分离特征③垂直分离特征2、系统的整体性①组分之间有一定量比关系②组分之间有相互联系的作用性③组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分工合作④系统的整合效益。 ★7、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动态特征、相互联系的特征、稳定平衡的特征、对外开放的特征六个方面。

8、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

答: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通常采用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来表示。1、各营养级不能百分百的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百的,排泄物被分解者利用3、各营养级维持自身生活也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能量锥体不可能倒置。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

答: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况,包括1、结构上的稳定2、功能上的稳定3、能力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平衡标志是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10、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

答: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原因有人为引入、消灭某些生物、排放有毒物质、修建大型工程。 ★第三章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1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

答: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以及水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与循环流动,包括全球循环和局域循环。全球循环包括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12、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

答:全球水循环特点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1动力太阳能2途径降水和蒸发3差异性海洋与陆地水循环不平衡。图在P246 13、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

答:特点为1循环速率十分快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可以交换3全球co2的含量在上升,夏季下降冬季上升。图P249.

14 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

答:氮循环包括1固氮作用2氮化作用3、硝化作用4、反硝化作用5可以与氧反应,破坏臭氧,增加紫外辐射6在对流层可以增进温室效应。图P250. 15、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

答: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加强。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6、 简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过程能量损失的途径

答:途径有1、呼吸消耗2、生理无效光3非活性的吸收4不稳定的中间产物5、反射光6红光和紫光 17、概述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答:食物种群---动物未得到的 动物未吃的 未同化的 呼吸代谢 被更高的营养级利用 动物得到的----动物吃进的---被同化的---净次级生产量----未被取食 ★18、简述几个基本能流参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答:四个最基本的能流参数是: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和生产量(P)。 P = A – R。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

★19、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包括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0、简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植物对光的适应

答:光因子包括光质、光强、光照时长。对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和体色有影响。植物对光的适应植物对光的适应分为喜光植物,耐荫植物和中性植物 3类。 21、简述植物耐荫性及其测定方法

答:是指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生长好,但也能耐受适当的荫蔽,或者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阴的植物。影响因子叶片的厚度、根的形状、叶片的大小。测定方法有1、直接测量2、间接测量法(树种的外形) 22、论述影响物候的因素,物候期的作用

答:经度:影响水热条件,从东南向西北物候推迟; 纬度:影响温度,从南向北物候推迟;

海拔: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物候推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群的出现能产生磁爆、极光、电离层扰动,同时加剧电荷的放射,进而造成大气上部电荷离子下沉,生命力下降,物候期推迟。

作用为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23、简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1、水是生物物质的组成成分2、水参与生理生化作用3、水使生物保持一定的形态4、可以稳定体温5、对长波辐射可以吸收6水循环对全球的能量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第六章 种群的一般特征

★24、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参数

答:①数量特征,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②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③遗传特征,种群具4时间特征,参数有1种群密度2个体空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间分布3年龄结构4生命表。 25、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1)直接计算统计法:直接计算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2)样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基本原理设计样方,以估计种群整体(3)重捕法:对不断移动的动物,在样地调查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释放,经一定时间后重捕。 26、生命表的概念与类型

答: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还有一类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做静态生命表。另一种划分:图解式生命表和常规生命表。

27、简述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判断方法

答: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包括1均匀2随机3成群。随机分布是指每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几率相等,不影响其他个体分布。随机分布服从柏松分布,成群发布最为常见。判断方法有1、空间分布指数法S2=∑(xi-m)/n-1;I=S2/m,2、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d=1/(2√n) 28简述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答:种群增长都有1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岁密度上升而下降。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积分式为Nt=K/(1+e(a-n))1方程曲线接近K值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2加速期3转折期4减速期5饱和期。主要参数r和K,r是表示种群的增长能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TN=1/r,自然反应时间。重要意义1、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2是渔业等领域最大持续生产的主要模型3、是生物对划册中的重要概念。 29、论述几种主要有种群调节学说

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包括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调节因数1种群参数2天气变化3数量变动,否定稳定性)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1种内调节2种间调节3食物调节)。内源性理论包括1、行为调节(属于密度制约调节)2、内分泌调节(主要适用于动物类)3、遗传调节 30简述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并判断种群消长趋势

答:连续增长模型1、世代重叠2环境资源无限3净迁移量为0,4瞬时增长率为r,dN/dt=(b-d)N=rN,Nt=Noe(rt),为j型增长。当r>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 第七章 种群生活史

★31、K对策和r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特点?

答:K选择者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低繁殖能量分配,长世代周期,种群恢复速度慢。r选择着在不稳定环境上生存,种群繁殖率最高,特征快速发育,小型个体,数量多而个体小,高的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种群恢复速度快,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32简述Cody能量分配原理,举例说明

答:一种能量协调的过程,生活史中各个生命环节,都要分享有效资源,增加一个环节就必然要减少另一个环节。如自然选择的结果,繁殖数量与寿命成反比。CODY分配原理的证据 植物证据:种子生产量 相应年轮宽度(如山毛榉) 多 窄 少 宽

动物证据: 繁殖 成活(如雌性红鹿) 哺乳期 死亡率高 待生育期 死亡率低。

33为什么说在物种资源面临威协时,对K -物种的保护要比r-策略者的保护更困难,更紧迫,更重要? 答:因为K选择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可能性小,但一旦受到危害造成数量下降,由于r低,种群恢复较难。R选择者虽然死亡率很高,但是繁殖很多,数量可以迅速恢复。 第八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34写出Lotka-Volterra 种间竞争模型(数学形式),说明其中变量和参数所代表的意义,并评述模型的行为。 答:物种一:dN1/dt=r1N1(1-N1/K1-aN2/K1)物种2 dN2/dt=r2N2(1-N2/K2-βN1/K2)其中a为N1对N2产生的的竞争抑制效应,β为N2对N1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其中当dN1/dt= dN2/dt=0时候,平衡。

K1>K2/β,K2K1/a,K1K2/β,K2>K1/a,不稳定平衡;4、K135阐述植物的密度效应与生态可逆性

答;植物个体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有两个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高密度情况下,植物之间对光水营养物质等资料的竞争十分激烈 ,资源有限时,植株生长率降低,个体小。2、-3/2自疏法则(斜率)(体积与面积呈现简单的比例关系,不产生特殊的生物过程。36为什么对个体不利的利他36行为在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

答:利他行为是群体选择的结果。是种群个体牺牲自我而让社群整体获利的行为。三个水平1、直系—家庭选择2家族—亲属选择3全群有利的—群体选择。虽然对个体不利,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7简述生物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答:种间关系有1种间竞争(1、高斯假说2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3Lotka-Volterra 种间竞争4生态位,5竞争释放和形状替换)2捕食作用(1捕食者和猎物2食草作用)3寄生作用(1寄生物和寄主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2寄生物和寄主种群相互动态)4共生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中性作用,原始协作。 第九章 群落组成与结构 ★38、简要说明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群落已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效应8、群落中个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39简述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方法及性质分析

答:群落最小面积为能够表现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通常以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的大小。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植物数也在增加,但在一定程度的时,曲线则有明显的放缓趋势,新物种已经很少,则该面积为群落的最小面积)种类越多,最小面积越大。群落种类有1优势种和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

40简述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以及shimpson指数的数学模式及其评价

答:物种的丰富度指数是指群落或者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是物种多样性中的一个涵义。辛普森指数是基于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辛普森指数D=1-∑Pi2,Pi=Nt/N,即D=1-∑(Nt/N)2。香农威娜指数是用来描述个体出现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高,多样性越高。H=-∑Pilog2Pi=-303219(lgN-1/N(∑NilgNi).包括两个因数,其一是种类数目,其二是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41简述C.Raunkiaer 生活型分类系统

答: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但凡频度在1-20%为A级21-40%为B级41-60%为C级61-80%为D级81-100%为E级。这个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规律符合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多的事实。基本适用于任何稳定性较高而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暗示着植被分化的演替和趋势。 第十章 群落动态

42、试比较单元顶级理论与多元顶级理论的差异

答:单元演替顶级理论认为其发展最终会发展到气候顶级。而多元演替顶级理论认为除了气候顶级外还有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动物顶级,地形土壤顶级,火烧动物顶级。认为一个植物群落只要能在某一种或者几种环境因子作用下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状态。两者都认为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不同点在于1、单元顶级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但是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认为,除气候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会趋于一个顶级。 43、举例说明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几个主要的阶段

答: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岩石表面无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贫瘠而干燥。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期,出现了苔藓植物。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群落演替继续向前发展,一些耐旱植物入侵4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喜阳植灌木出现5乔木群落阶段:灌木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4、举例说明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几个主要的阶段

答: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植物是漂浮的,其死亡体可以增加湖底有机质2沉水植物阶段:在5-7M出现了轮藻属3浮叶根生植物:湖底日益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残体对湖底的进一步抬升有重大作用4直立水生阶段:浮叶根生植物是湖底大大变浅,为直立根生生长创造了条件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新从湖底抬出的水面,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而且还含有近于饱和的土壤水分。6土木植物阶段:最先出现灌木,最后被植物取代。 第十二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45、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规律及关系

答: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之为植被垂直带性。 关系:植被的水平带性决定着垂直带性的分布。 46、热带雨林的特点

答:1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5茎花现象很长见;6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7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47、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答:1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2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内最上层乔木树种,枝端形成的冬芽有芽鳞保护,林下植物形成的芽无芽鳞保护。3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季相变化不明显。4林内几乎没有板状根植物和茎花现象,藤本植物不多,种类少,附生植物大为减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