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网络行为分析

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网络行为分析

来源:99网


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网络行为分析

引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为虚拟社区的魅力所吸引,这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除传统的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等,新兴的SNS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等虚拟社区已然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的时尚和文化潮流。因此探讨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网络行为特征,并开拓虚拟社区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1.虚拟社区的概念

虚拟社区(vi rtual communitv)的概念源于莱因格德的定义,他认为,“虚拟社区是社会的集合体。当有足够多的群众在网络上进行了足够质量和数量的讨论,并付出了足够的情感,从而得以发展形成的群体”。

虚拟社区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拥有一群固定的或流动的社区成员,通过虚拟社区共享信息与沟通,同时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是对传统真实社区概念上发展的新类别。根据沟通交流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即时性社区和非即时性社区两类。即时性虚拟社区如QQ群和聊天室等方式。可以显示成员在线信息、即时传送信息、即时交谈、即时发送文件和传送语音等。而在非即时性虚拟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交流讨论不要求立即得到回复或不用回复,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BBS、博客等。

2.虚拟社区的特点

虚拟社区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参与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在虚拟社区中,同步交流并不是必须的。无论何时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议题发表看法:在地域上,只要接通物理网线,网民都可以在虚拟的社区空间实现互动。

第二,身份匿名或化名制。网民可以选择自己的交往方式,或隐蔽掉自己真实的特征和信息,或对特殊人群公开自己的部分信息,或完全改变现实中的自己成为想像中的自我。对某一社区的忠诚度,不仅出自传统地缘和交际圈,更多地出自于共同的爱好和价值理念方面的认同。

第三,自由、开放性。虚拟社区是开放的空间,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围绕各自感兴趣的主题,跨越国家、种族和地域进行交流,不受现实身份地位的。

二、大学生虚拟社区行为特征分析

本文将“大学生的虚拟社区行为”界定为:大学生利用虚拟社区传递和获取信息的行为、通过虚拟社区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使用虚拟社区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行为等。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曾于2009年10月份以“大学生与虚拟社区”为主题,随机抽取松江大学城200名学生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显示,一些用于发表对热门事件、即时事件观点的虚拟平台,和附带有小游戏性质的社区受大学生的欢迎程度很高:29%的调研对象几乎每天访问校内网、开心网,22%的调研对象经常访问百度贴吧: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经

常休闲类BBS(14%)以及动漫、影视、游戏类BBS(13%);而学校的BBS(14%)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小范围的普及:不可忽略的是资源获得类的BBS也在部分大学生(9%)经常访问的范围之内。

1.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逐渐养成虚拟社区的依赖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以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得信息。但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民主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传统三大媒体。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形成和反应的快速性以及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和内容参差不齐的多元性。已经使虚拟社区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看法的主要场所。调研数据显示,37%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在虚拟社区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以虚拟社区作为主要场所

校园虚拟社区联结了和大学有关的个体,在社区内的认同感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渠道。在校内、开心等虚拟社区中,成员自动以院系、学生社团、出身地域等形式自愿组成。在校园虚拟社区这个特殊的场所。偶然性的交往会因为归属感和价值的认同、经常性的互动以及情感的投入,由虚拟转为现实交往。而学缘、地缘、爱好缘等因素,也使虚拟的交往互动在现实大学这个特殊的空间中,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交往互动。

调研数据显示,1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在未来最终会成为替代真实交流的方式,他们偏重网络交流而较为忽视现实的交流:而25%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交流方便快捷,可以成为现实中交流不足的一种补充。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在虚拟社区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了许多帮助,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而通过在虚拟社区帮别人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们还认为虚拟社区能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但也有32%的大学生表示,虚拟社区导致了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减少,而虚假的网络信息也会对他们,甚至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忽略现实生活甚至逃避现实的场所。

3.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除了大型的网络游戏以外。新兴的SNS社区如人人网、校内网上提供的农场、牧场、争车位等小游戏除了休闲娱乐的功能以外,也是一种沟通信息互相交流的平台。

调研结果显示,36%的受调研大学生将虚拟社区作为休闲娱乐和放松的场所,28%的学生将其视为一种沟通信息互相交流的平台。此外,访问虚拟社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常会登录浏览的大学生占22%。与此相比。仅有1 4%的调研对象表示参与虚拟社区的目的是查阅资料或者学习需要。而学校提供的虚拟平台对绝大多数同学(56%)只是起到方便下载资源的作用,真正利用学校提供的虚拟平台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大学生只占10%。

4.虚拟交往转化为现实交往

虚拟社区用数字和代码虚拟了社区空间和构成成员。但在本质上,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区之间仍热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都包含由人组成的群体:都包括“社会互动”和“共同的联系纽带”两个要素。从理论上讲,虚拟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可能向真实社区转化:如果虚拟社区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身份全部从虚拟转为真实,交流活动从电子空间转移到地理空间,那么虚拟社区就会转化为真实社区,届时电子交流媒体只是作为真实社区成员互动的一种工具。

调研数据显示:2%的同学通常会参加所在虚拟社区组织的聚会或其他外出活动吗。22%的同学会依照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参加。一半以上(58%)的同学不会参加。18%的人视情况而定。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交往,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交往,尽管当前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组织的外出活动的参与度仍然不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绝大部分同学对虚拟社区中交流的真实性、安全性保持着警惕。

5.虚拟社区形成的网络集群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在虚拟社区中,也存在着虚拟的集群。美国当代哲学家凯斯,桑斯坦,他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传播的广泛和快速使得网络集群的建立较之现实集群更加容易:虚拟社区中高度自由、低度控制的特点使得网络集群中的个体,更容易沉溺在一种集群冲动之中,更充分地表现出偶发性、匿名性、情绪性等特点,更容易形成集群的非理性行为。

调研数据显示,有不少学生在虚拟社区最关注的是敏感话题的讨论,占到调查样本的23%。而对于热点话题,71%的调研对象会因好奇点开帖子查看。但是不会跟帖:而24%的调研对象会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仅有极少数的同学(5%)表示不会去看帖子。由于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批判主义两大倾向。一般情况下,大规模的转载、响应等仅仅是一种群体意识。但凯斯,桑斯坦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在“价值判断——获得认同——态度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网络集群,也很有可能转化现实中的集群。

三、积极利用虚拟社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虚拟社区在丰富大学生网络生活、满足个性化追求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社区,使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非正式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得到增强,覆盖面进一步扩展。但另一方面,如何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有效地引导与管理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网络,更值得探讨。

1.积极融入学生经常出没的虚拟社区,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熟悉学生经常访问的虚拟社区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了解学生在课外的想想动态。熟练运用语言技巧,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还要就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导学生的并引发学生的网友深入讨论。通过网络评论来引导学生讨论,以一种侧面的,非正式的方式说服学生,从而起到引导网络的积极作用。

2.通过“意见领袖”能够修整合疏导学生网络

麦迪逊说,“在雅典6000人人民公会上,即使每个人都是苏格拉底,很大程度上也只可能是一群暴徒”。针对虚拟社区网络分散性的特点,简单的“堵”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疏导。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大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通常人们认为虚拟社区的去中心化导致网络里无所谓权威,但是“人人能说”并不代表“人人所说都会产生影响”。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网络发言的“低门槛进入”,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言论产生了不屑和不信任的态度。因此,为有效管理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网络,需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可以在学生当中选取培养意见领袖,思政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在虚拟社区中与学生长期有效地沟通建立权威和信誉,成为意见领袖。

3.多元化链接,吸引学生参与本校虚拟社区

联合专业教师整合网上教学平台,链接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博客,将本校虚拟社区作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品牌来打造。建立寓教于乐的形式丰富的教学平台,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教学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大学生加入社区。如开展种类多样的线上活动,进行实物或精神奖励等。例如。对于学生来说,求职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激励。虚拟社区积累的潜在社会资本在适当的渠道、方式下,可以向现实社会资本转化,为促进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了新的资源渠道。

结语

虚拟社区是现实世界的延续与再现,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握住虚拟社区的文化的规律、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行为特征,将虚拟社区作为体现人文关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参考文献:

[1]欣,颜伟红,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教育模式研究[J]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网络社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J]心理世界,2001,(1)

[3]张泽波,杨雯雯,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9)

[4]吕耀怀,魏然,虚拟社区的特征及其道德控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9)

[5]方振宇,网络“虚拟社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4

[6]李盈盈,网络互动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