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考试31-40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考试31-40

来源:99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考试31-40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31-40课检测题

一、翻译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每个2分, 20个,共40分) 1常戒诸子。 破出镞者凡百余。(戒: 凡: ) 2母封鮓付使。 以官物见饷。(付: 见: ) 3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以: 广: ) 4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不然,其可虑之事。(游: 然: )

5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居焉。(所以: 焉: )

6顾反为女杀彘也。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反: 是: ) 7闻斯行诸。 求也退,故进之。(诸: 进: ) 8骥足以责。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责: 足以: ) 9吾非此之问。 徒请以子之所能。(之: 徒: ) 10不得放归本家。 不从吾志。(得: 从: )

二、翻译以下语句(每题8分,共40分)

1、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3、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

4、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翻译下列文言语段(20分)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

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

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

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

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

故曰:

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

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

参 一 解释

1告诫 / 一共 2交给 / 我

3用来 / 使—广泛 拓展 4交往 / 这样

5用来的办法 / 于之 在这 6返 回来 / 这 这是

7(之乎) 这件事吗 / 使---勇进 8驱赶、鞭策 / 足够用来

9不翻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 只是、仅仅 10能、能够 / 听从、继承

二 翻译

1.不要与小孩子开玩笑。小孩子并不懂事,(需要)依靠父母来学习知识,(需要)听从父母的教导。(每句2分)

2.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2分)(把)箭头磨得锐利,(2分)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4分)

3.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2分)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2分)要是你将驱赶那一种呢?(4分)

4.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每句2分) 5.如果年华随岁月逝去,(1分)志愿随时日消磨,(1分)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老下去,(1分)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1分)只有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2分)到那时再后悔怎么还来得及啊!(2分)

三 译文

【注释】

①中山:春秋时国名,公元前406年曾被魏国打败,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②志:斗志。 ③烹其子而遗之羹:煮死他的儿子,并且把肉羹送给他。 ④果下之:中山国终于被攻占。果,终于,副词。下,攻下。 ⑤孟孙:复姓,为魏国大夫。 ⑥麑(ní):幼鹿。 ⑦秦西巴:人名,孟孙氏的家臣。 ⑧傅:春秋战国时辅导太子的官。 ⑨由仁与不仁也:原因在于仁爱与不仁爱。

翻译:乐羊做魏国将军,(奉命)来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就把他的儿子悬挂起来让乐羊看,(4分)乐羊并没有因此使自己的斗志衰落,(4分)反而攻打得更加急切。(2分)中山国于是煮死了他的儿子,并

且把肉羹送给他,乐羊吃了一杯肉汤。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再和他战下去,中山国终于被攻下来,乐羊于是替魏文侯开拓了土地,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但对他的心思产生了怀疑。

孟孙打猎获得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抱着往回走,那母鹿紧跟在后面鸣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放还小鹿给母鹿。孟孙很恼怒,就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孟孙召回秦西巴,任他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侍臣说:“秦西巴有罪于您,现在您却任命他为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他对于一只小鹿尚不忍心,对我的儿子又怎么能忍心呢?”所以说:机巧诈骗不如笨拙真诚。(2分)乐羊因为有功劳反而被怀疑,(3分)秦西巴因为有罪反而更被信任,(3分)原因就在仁爱与不仁爱啊。 (2分)

文段译文 31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

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

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于是,把所取出

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中,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32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33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4

君子的行为(是这样的),他们用静思反省

来使自己尽善尽美,用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宁静,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学习就不能使才干增长;如果没有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振作精神;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如果年华随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5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6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7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38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39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40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那

一匹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