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现状及行为分析
摘要: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开放性、跨地域性、多元性等特征。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和使用微博的频率相对比较高。通过对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建议:转变教育理念,强化“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工作载体,加强虚拟社区的主流文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现状;行为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各学者的的观点,本研究将虚拟社区定义为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及需要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以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博客、微博、电子公告牌(BBS)、MSN、QQ群等为载体,在网络上聚集而形成的群体及空间。
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开放性、跨地域性、多元性等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虚拟社区的载体必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尤其是微博的出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话题的讨论。大学生是最快掌握最新潮技术的群体,他们通过微博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当前我们对虚拟社区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极易使他们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无法辨析信息的真伪,在极端自由化的网络空间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生活现状的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充分了解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的行为特征,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广东省的三所高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599份,问卷的有效
回收率为92%。本研究使用Spss1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及使用微博的频率
(1)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频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只有4.5%的学生从来不用手机上网。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2)大学生使用微博比较频繁
调查结果显示,有40.3%的大学生比较频繁地使用微博,26.7%的学生较少使用微博,8.6%的学生从来不用微博。微博是虚拟社区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的传播速度呈几何基数增长,传播内容门槛极低,传播形式极端“碎片化”,对于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喜欢海量信息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富有吸引力。
2.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及使用微博的人口变量分析
在生源地变量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性别变量上,女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在学科变量上,工科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及使用微博的频率都是最高的,艺术专业的学生排在最后。在年级变量上,大一新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最高,递减顺序为大二、大四和大三。在家庭氛围变量上,家庭氛围良好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及使用微博的频率较高。在家庭经济状况变量上,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较高。
(二)大学生虚拟社区生活的各类行为分析
1.信息性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从虚拟社区中获取信息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51%,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获取生活信息和学习信息三个方面,其中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处于第一位。大学生对虚拟社区中的信息缺乏辨别力,有近70%的学生无法有效察觉网上新闻所具有的炒作倾向,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会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误导。
总体来说,由于虚拟社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1],致使传统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特征变得模糊了。在虚拟社区中,每一个社区成员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使得虚拟社区的传播系统失去了控制,所以虚拟社区里充满了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
2.社会性行为
关于对自己现实人际关系评价的问题,有1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比较和谐,有32.2%的学生认
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一般,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差,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差。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大一学生,评价最差的是大四学生。在家庭氛围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家庭氛围良好的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评价最高,家庭氛围较差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相应较低。对虚拟社区人际沟通的评价问题,有63.2%的学生认为虚拟社区的人际沟通让自己更放松。在家庭氛围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家庭氛围一般和家庭氛围不好的学生比家庭氛围良好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虚拟社区中的人际沟通会让自己更放松。在网络论坛上遇到求助信息时,有27.4%的学生会选择尽自己所能帮助对方,52.4%的学生会因为为力而选择做观众,15.7%的学生会认为此事与自己无关,4.6%的学生会选择故意回避。
3.娱乐性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购和团购的比例不是很高,较多使用网购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20%,在性别变量上虽没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女生网购及团购的频率比男生要高。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越高网购和团购的行为越多,大四学生团购的行为最多。在家庭经济状况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关注较多地关注网购和团购的信息,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网购和团购信息的较少。大学生网购的内容以日常服装居多,其次是学习资源、游戏和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