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编写: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教学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重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熟悉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和人文素质修养,为从事高级中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和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讲述从中国远古时代到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大体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家作品两个部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应重在讲析文学作品,文学史知识可相应简单一些。唐以后文学部分,文学史知识应相对详细一些。选讲作品一般应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作者创作中的位置、后世影响等教学环节。
.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共306课时,分3学年(6学期)实施教学。其中第1学期讲先秦文学(51课时),第2学期讲秦汉文学(51课时),第3学期讲魏晋南北朝文学(51课时),第4学期讲隋唐五代文学(51课时),第5学期讲宋元文学(51课时),第6学期讲明清近代文学(51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上课时数和所选用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局部调整。
四、教材选用
本大纲以袁行霈等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卷和朱东润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遍、中编、下编为使用教材。
第一编 先秦文学(51课时)
概说
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方法
二、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
三、先秦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
四、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特点
第一章 原始歌谣与远古神话
教学目的: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
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
一、 文学源于劳动
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
二、歌谣的特点和现存情况
第二节 远古神话传说
一、神话的定义
二、神话和传说的区别
三、神话保存、分类、特点和影响
四、几个著名神话讲解: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
2
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第二章 《诗经》
教学目的: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诗经》的一般常识
3
一、《诗经》的涵义和别称
二、《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作者
三、《诗经》的收集和编集 采诗、献诗、删诗
四、《诗经》的流传和注本
四家诗、三家诗、大小毛公、毛诗序、郑笺孔疏
五、《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六、关于《诗经》的几个提法 四诗、四始、诗六义(六艺、六诗)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祖先的颂歌——从神到人及物的歌颂
二、战争纪功诗及征夫思妇的哀吟
三、政治抒情诗及颂美和讽刺
四、爱情和婚姻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赋比兴的涵义 朱熹的解释
4
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纯朴优美的语言
四、四言体形式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的地位
二、《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 历史散文
教学目的: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先秦散文概况及历史散文
一、先秦散文发展概况
二、先秦散文的分类
三、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
四、先秦散文的体例及分类
5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作者和“春秋三传”
二、《左传》的体例和记事规模
三、《左传》的思想内容和倾向
四、《左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五、《左传》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国语》
一、《国语》的名称、作者
二、《国语》的体例和记事规模
三、《国语》的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名称、作者、体例、整理和记事规模
二、《战国策》思想内容
三、《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文学价值和影响
6
第四章 诸子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概况
一、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二、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三、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论语》
一、孔子生平和思想
二、《论语》的成书、内容、特点和注本
第三节 《墨子》
一、墨子生平和思想
二、《墨子》的主要内容及论辩艺术
第四节 《孟子》
一、孟子生平和思想
二、《孟子》的成书、内容和注本
7
三、《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 《庄子》
一、庄子生平和思想
二、《庄子》的成书、主要内容和注本三、《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六节 《荀子》
一、荀子生平和思想
二、《荀子》的主要内容
三、《荀子》的艺术特色
第七节 《韩非子》
一、韩非子生平和思想
二、《韩非子》的主要内容
三、《韩非子》的艺术特色
第八节 寓言
8
一、寓言的涵义
二、先秦寓言故事的保存
三、先秦寓言故事的产生和作用
四、先秦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 楚辞和屈原
第一节 楚辞和《楚辞》
一、楚辞的两种涵义
二、楚辞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三、楚辞和《诗经》作用的区别
四、《楚辞》及其注本
第二节 屈原
一、屈原生平和思想
二、屈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三、《离骚》的写作时间、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9
四、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楚辞和其他作家
一、楚辞的其他作家和作品
二、宋玉及其作品
第二编 秦汉文学(51课时)
第一章 秦代文学
第一节 秦代社会和文学
一、秦代社会特点
二、秦代文坛概况
三、秦代文坛寂寞的原因
第二节 李斯
一、李斯生平
二、李斯的散文作品
第二章 两汉文学概况
10
第一节 两汉社会概况
一、两汉社会特点
1、汉初经济的凋弊与恢复
2、武帝时国力的强胜和独尊儒术
3、东汉中末叶外戚同宦官的争斗和黑暗统治
二、两汉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文学概况
一、汉赋概况
二、散文概况
三、诗歌概况
第三章 汉赋
第一节 汉赋的发展
一、汉赋的涵义、特征和渊源
二、汉赋发展过程和作家作品
11
1、汉初骚体赋阶段
2、 西汉中叶散体大赋阶段
3、东汉中末叶抒情小赋阶段
三、汉赋兴盛的原因
四、汉赋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汉赋的作家和作品
一、贾谊
二、枚乘、司马相如和杨雄
三、张衡和班固
四、赵壹
第四章 两汉散文
第一节 政论散文
一、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作家作品及特征
二、西汉中末叶政论散文及特征
12
三、东汉政论散文及特征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家学渊源、三次大漫游、担任太史令、遭遇李陵之祸
二、《史记》成书的原因
三、《史记》的创作经过
四、《史记》的体例和记事规模
1、 体例释义
2、 五体相互配合补充的纪转体通史体例
3、 《史记》体例的创造性
4、 《史记》记事规模
五、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倾向
六、《史记》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13
一、班固生平和思想
二、《汉书》的体例、规模和作者
三、《史记》同《汉书》的比较
四、班彪父子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第四节 其它散文和著作
一、刘安《淮南子》简介
二、刘向《说苑》、《新序》简介
三、王允《论衡》简介
四、王符《潜夫论》简介
第五章 两汉诗文
第一节 汉乐府
一、乐府的涵义 乐府机关 乐府诗
二、乐府诗的来源、类别、保存情况
《乐府诗集》郊庙歌词、鼓吹曲辞、相如歌辞、杂曲歌
14
辞
三、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五、汉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六、《焦仲卿妻》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
第二节 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
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二、古诗和《古诗十九首》的涵义
三、《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五、《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其它诗歌作品
一、张衡《四愁诗》
二、辛延年《羽林郎》
15
三、“苏李诗”简介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51课时)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一、汉末军阀混乱
二、魏末司马迁的专权
三、门阀制度的胜行
四、南北对恃,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五、玄学和清谈的兴起
六、佛教的盛行
第二节 文学概况
一、文人诗歌概况
二、乐赋民歌概况
三、散文概况
16
四、赋和骈文概况
五、小说概况
六、文学理论和批评概况
第二章 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
一、建安文学的涵义
二、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 三曹、七子、蔡琰
三、建安文学的内容和特色
四、建安风骨
五、建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作家作品
一、曹操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曹丕及其《燕歌行》
三、曹植生平、创作和影响
17
四、王粲生平及创作
五、蔡琰生平及创作
第三章 魏末正始文学
第一节 正始文学概况
一、正始文学的涵义
二、正始文学概况和特点
第二节 作家作品
一、阮籍《咏怀诗》
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四章 晋代文学
第一节 太康文学
一、太康文学的涵义
二、太康文坛的繁荣和不良倾向三、左思在太康文坛的地位
18
第二节 玄言诗
一、玄言诗的涵义
二、玄言诗盛行的社会背景及盛行情况
三、对玄言诗的评价
第三节 山水诗和谢灵运
一、山水诗的涵义
二、山水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及缺陷
第四节 陶渊明和田园诗
一、陶渊明生平和思想
二、陶渊明诗歌、散文、辞赋创作概况
三、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田园诗
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五、陶渊明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9
第五章 南北朝文人诗歌
第一节 七言诗和鲍照
一、七言诗发展概况
二、鲍照生平及创作
三、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上的地位
第二节 谢眺及其山水诗
一、谢眺生平及创作
二、谢眺山水诗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节 永明体和宫体诗
一、永明体的涵义
二、永明体的特点和作家
《四声切韵》 四声八病
三、宫体诗的涵义
四、宫体诗的特点和作家
20
五、对永明体和宫体诗的评价
第四节 北朝文人诗歌
一、北朝诗坛概况
二、庚信及其创作
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
第一节 南朝乐府
一、南朝乐府现存状况 吴歌 西曲二、南朝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二节 北朝乐府
一、北朝乐府现存状况
二、北朝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三、南北朝乐府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
第七章 南北朝辞赋和骈文
第一节 概说
子夜歌
21
一、南北朝赋的概况
二、骈赋的涵义、形成、特点和作家作品
三、骈文的涵义、形成、特点和作家作品
四、对骈赋和骈文的评价
第二节 作家作品
一、陶景宏《答谢中书书》
二、吴均《与朱元思书》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一、小说的涵义
二、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创作及分类三、魏晋南北朝小说繁荣的原因
四、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 《搜神记》
22
一、干宝生平
二、《搜神记》的内容和影响
第三节 《世说新语》
一、刘义庆生平
二、《世说新语》的内容、体例和艺术成就
三、《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 散文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散文创作概况
二、范晔《后汉书》
三、陈寿《三国志》
四、郦道元《水经注》
五、杨之《洛阳伽蓝记》
第二节 作家作品
23
一、诸葛亮《出师表》
二、李密《陈情表》
三、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
第一节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概况
一、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兴盛的原因
三、曹丕《典论·论文》
文学观点、批评标准、地位影响
第二节 《文心雕龙》和《诗品》
一、刘勰《文心雕龙》
、时代、内容、文学思想、地位影响
二、钟嵘《诗品》
、时代、内容、文学思想、《诗品序》
24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51课时)
第一章 社会概况与文学概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一、隋朝的统一
二、唐朝社会特点
三、五代的
第二节 文学概况
一、隋代文学概况
二、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高峰
三、古文运动与散文成就
四、词的产生和五代词
第二章 隋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一、隋代诗歌概况
25
二、隋代诗歌作家
第二节 唐代诗歌及分期
一、唐诗的特点
二、唐诗兴盛的原因
三、唐诗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四、唐诗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初唐诗坛
一、初唐时齐梁诗风的统治和影响
二、初唐四杰对齐梁诗风的扭转
三、沈 期和宋之间对诗体发展的贡献
四、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
五、作家作品简介
第四节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
一、田园山水诗派的形成及原因
26
二、田园山水诗派作家作品
三、田园山水诗派和影响
四、作家作品简介
第五节 盛唐边塞诗派
一、边塞诗的涵义
二、边塞诗的形成、形成原因、作品特点及意义
三、作家作品简介
第六节 伟大诗人李白
一、李白生平和思想
二、李白的诗歌创作
三、李白的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李白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节 伟大诗人杜甫
27
一、杜甫生平和思想
二、杜甫的诗歌创作
三、杜甫的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杜甫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五、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节 中唐诗歌
一、中唐前期诗人
1、元结、顾况等诗人创作概况
2、刘长卿、韦应物诗歌概况
3、大力十才子和李益诗歌概况
二、新乐府运动
1、 新乐府运动的涵义
2、 新乐府运动概况及主张
3、 新乐府运动作家的诗歌创作
28
4、 新乐府运动的地位和影响
三、中唐其他诗人
1、 韩愈的诗歌创作
2、 孟郊、贾岛的诗歌创作
3、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4、 李贺的诗歌创作
第九节 伟大诗人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二、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新乐府运动三、白居易的诗歌及其思想内容
四、白居易的诗歌的艺术特点
五、《长恨歌》与《琵琶行》
六、白居易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节 晚唐诗歌
29
一、晚唐诗歌概况
二、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章 唐代散文
第一节 反对齐梁文风的先驱
一、初唐时齐梁文风的盛行
二、陈子昂等反对齐梁文风的努力
第二节 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的涵义
二、古文运动的发生及其原因
三、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四、古文运动的成就和影响
第三节 韩愈散文
一、韩愈生平和思想
30二、韩愈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
三、韩愈散文艺术成就和影响
四、韩愈散文作品介绍
第四节 柳宗元散文
一、柳宗元生平和思想
二、柳宗元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三、柳宗元散文艺术成就和影响
四、柳宗元散文作品介绍
第五节 其他作家散文
一、杜牧《阿房宫赋》
二、陆龟蒙《野庙赋》
第四章 唐传奇
第一节 唐传奇的产生和发展
一、传奇的涵义
31
二、唐传奇的兴起及其原因
三、唐传奇的特点
四、唐传奇的分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五、唐传奇的影响
第二节 唐传奇作家作品
一、李朝威《柳毅传》
二、蒋防《霍小玉传》
三、白行简《李娃传》
四、元稹《莺莺传》
第五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产生和常识
一、词的涵义
二、词的产生
三、词的常识
32
第二节 词的发展及作家作品
一、敦煌曲子词
二、早期诗人的词作
李白 张志和 韦应物 白居易 刘禹锡
三、温庭筠和晚唐诗人
四、花间词派和花间词
五、李璟、李煜、冯延已等的南唐词
第五编 宋元文学(51课时)
第一章 宋代社会概况和文学概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一、北宋统一
二、手工业、商业繁荣,都市市民阶层扩大
三、激化和北宋的覆亡
四、南宋偏安、国力衰弱、阶级矛盾激烈、党争频繁
33
五、理学的兴起和盛行
第二节 文学概况
一、宋代诗新运动
二、宋词发展概况
三、宋诗发展概况
四、宋代散文发展概况
五、宋话本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章 宋词
第一节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一、宋词的兴盛
二、宋词兴盛原因
三、宋词的发展及流派概况四、宋词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北宋词坛
34
一、宋初的婉约派
二、范仲淹及其边塞词
三、柳永慢词及其地位和影响
四、苏轼豪放词及其地位和影响
五、后期秦观、贺铸、周邦炎等词人
第三节 南宋词坛
一、李清照及其婉约词
二、陆游词
三、辛弃疾生平、词作、地位和影响
四、张孝祥等爱国词人
五、姜夔、吴文英等南宋后期词坛作家
六、南宋末词坛
第三章 宋代诗文
第一节 西昆体
35
一、西昆体的由来
二、西昆体的特点、缺陷和不良影响
三、西昆体的作家作品
第二节 柳开等西昆体反对者
一、柳开等对西昆体的批判
二、王禹称的诗文创作
三、范仲淹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新运动
一、欧阳修生平和思想
二、欧阳修的诗新及理论主张
三、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
第四节 王安石等诗文创作
一、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
二、曾巩的散文
36
三、王安石的诗文
1、王安石生平思想
2、王安石的诗歌
3、王安石的散文
第五节 苏轼等诗文创作
一、苏轼生平思想
二、苏轼诗歌创作
三、苏轼散文创作
四、苏轼地位和影响
五、苏洵、苏辙的散文地位和影响第六节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与“苏门四学士”
二、黄庭坚的诗歌
三、江西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37
第七节 范成大和杨万里的诗歌
一、范成大生平及诗歌
二、杨万里生平及诗歌
第八节 伟大诗人陆游
一、陆游生平思想
二、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陆游的影响
第九节 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末爱国主义诗歌
二、文天祥生平和创作
三、刘辰翁、汪元量、谢翱、郑思肖等爱国诗人和作品
第四章 宋话本
第一节 宋话本概况
38
一、话本的涵义和特点
二、话本的兴盛及其原因
三、宋话本的分类、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四、宋话本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宋话本作品
一、《碾玉观音》分析
二、《错斩崔宁》分析
三、《三国志评话》分析
四、《大唐三藏取经评话》简介
第五章 辽金文学
第一节 辽金文学概述
一、辽金社会概况
二、辽金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引入和接受
三、辽金文学概述
39
第二节 元好问等的创作
一、元好问生平和创作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代社会及文学概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四、元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概况
一、曲的产生和发展
二、南戏创作概况
三、诗文创作概况
40
第二章 元曲
第一节 散曲
一、曲的涵义
二、散曲的兴起、特点及兴盛原因三、曲和词的异同
四、元散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五、元散曲的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
第二节 元杂剧
一、杂剧体裁特点
二、元杂剧的兴盛及其原因
三、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四、元杂剧的地位
第三节 关汉卿及《窦蛾冤》
一、关汉卿生平
41
二、关汉卿的散曲和杂剧创作
三、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四、《窦蛾冤》的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五、关汉卿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王实甫及《西厢记》
一、王实甫生平
二、关汉卿的散曲和杂剧创作
三、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和艺术
第六节 其它作家杂剧创作
一、马致远和《汉宫秋》
二、白朴和《梧桐雨》
三、郑光祖和和《倩女离魂》
第三章 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况
42
一、南戏的和特点
二、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三、元代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四、南戏的作家作品
第二节 高明及《琵琶记》
一、高明生平创作
二、《琵琶记》的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文作家
一、前期诗文概况
二、刘因及其创作
第二节 元代后期诗文作家
一、后期诗文创作概况
二、萨都剌、王冕的诗歌创作
43
第七编 明代文学(20课)
第一章 明代社会和文学概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一、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二、明中叶的黑暗统治
三、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四、程朱理学的盛行
第二节 文学概况
一、小说创作的繁荣及其原因
二、明朝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三、戏曲创作概况
四、诗歌创作概况
五、散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明代长篇小说
44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
二、《三国演义》的内容及思想倾向
三、《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 诸葛亮 曹操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
二、《水浒传》的内容及主题
三、《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形象 林冲 鲁智深 四、《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五、关于评《水浒传》运动
第三节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
二、《西游记》的内容及思想倾向
45
刘备 关羽李逵 武松张飞
宋江 吴用
三、《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孙悟空 猪八戒 唐僧
四、《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金瓶梅》及其他长篇小说
一、《金瓶梅》的作者和故事情节
二、《金瓶梅》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三、《金瓶梅》的地位和不足
四、《东周列国志》简介
五、《封神演义》简介
第三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拟话本的涵义、兴起和艺术特色
二、冯梦龙和“三言”
三、凌蒙初和“二拍”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杂剧
46
一、明杂剧的特点
二、明初到明中叶的杂剧作家作品
三、沈璟和吴江派的杂剧
四、徐渭和《四声猿》
第二节 明传奇
一、明传奇涵义、兴起和创作概况
二、传奇和杂剧的区别
三、汤显祖和《牡丹亭》
1、汤显祖生平和创作
2、《牡丹亭》故事情节、主题、艺术成就
3、《牡丹亭》杜丽娘的形象
第三节 散曲
一、散曲的创作概况
二、王磐及冯惟敏的散曲
47
第五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诗文概况和流派
一、明初诗文概况和“台阁派”
二、明中叶诗文概况及“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的文学主张
三、明后期诗文概况及“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四、明末诗文概况及“复社”、“几社”
第二节 作家作品
一、刘基、高起、宋濂的创作概况
二、前后七子的创作概况
三、唐宋派的创作概况
四、三袁的创作概况
第八编 清代文学(20课时)
第一章 清代社会和文学概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48
一、清朝的建立和统治
二、理学的思想统治
三、八股文和
第二节 文学概况
一、小说创作概况
二、戏曲创作概况
三、诗文概况和流派
第二章 清代小说
第一节 《聊斋志异》
一、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节 《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49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红楼梦》
一、《红楼梦》的作者和曹雪琴的生平
二、《红楼梦》产生的时代
三、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四、旧红学和新红学
五、《红楼梦》的版本
六、《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七、《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 八、《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九、《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其它长篇小说
一、《水浒后传》
二、《说岳全传》
贾宝玉 50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三、《镜花缘》
第三章 清代戏剧
第一节 《清忠潽》
一、李玉生平和创作
二、《清忠潽》的作者、故事情节、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二节 《长生殿》
一、洪升生平和创作
二、《长生殿》的故事情节、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桃花扇》
一、孔尚任生平和创作
二、《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李香君和侯方域形象
第四节 其他作家戏剧创作和戏曲理论
一、朱素臣《十五贯》
51
二、蒋士铨《冬青树》
三、李渔的戏曲理论
第四章 清代诗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
一、清代诗歌流派
1、清初诗歌流派 神韵派
2、清中叶诗歌流派 格调派 性灵派二、清代诗歌创作
1、顾炎武等清初爱国主义作家
2、王士桢诗歌创作
3、清中叶作家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清代词
一、清代词派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二、清代词作家创作
肌理派52
1、陈维崧的词
2、朱彝尊的词
3、纳兰性德的词
4、张惠言的词
第三节 清代散文
一、清初散文作家
二、桐城派的形成、理论主张和创作第九编 近代文学(11课时)
第一节 近代社会和文学概况
一、近代社会特点
二、近代文学概况及特点
第二节 近代小说
一、道光、咸丰年间小说的衰颓
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53
1、李伯元和《官场现形记》
2、吴趼人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刘鹗和《老残游记》
4、曾朴和《孽海花》
三、其它小说创作
第三节 近代诗文
一、近代文学的先驱者龚自珍
二、黄遵宪与“诗界”
三、梁启超与“小说界”
四、其他诗文派别和作家
五、王国维和《人间词话》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