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干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干预

来源:99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干预

摘要:目的: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对50名基层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状态,然后采用心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的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结果:导致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疫情防控压力过大;②无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为(2.±0.68)分,(2.97±0.72)分,通过个性化干预和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为(1.06±0.25)分,(1.12±0.31)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十分严重,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会产生明显的心理变化,通过个性化护理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评分,干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基层医护人员、心理状态、干预措施、焦虑、抑郁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医护人员对于新冠肺炎的认知不足,且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有效治疗,在防疫战争第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影响工作质量[1]。本次研究,作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分析基层医护人员的心理变化的引发因素,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进行干预,研究其干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抽取的50名基层医护人员的年龄范围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34.16±4.52)岁,其中男性医护人员有23名,女性医护人员有27名。

1.2方法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对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

分析引发医护人员心理变化的因素,通过症状自评量表比较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的变化情况。

症状自评量表分为5个级别:第一级别:其认为没有任何症状;第二级别:其认为自身的症状很轻,对实际工作无影响,或者产生应为的影响;第三级别:其认为自身存在明显症状,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级别,其认为自身存在较重的症状,对实际工作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第五级别:其认为自身存在严重的症状,对实际情况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无法正常工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为(2.±0.68)分,(2.97±0.72)分,通过个性化干预和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为(1.06±0.25)分,

(1.12±0.31)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讨论

3.1引发基层医护人员心理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疫情防控压力过大:上级领导严格要求疫情防控,疫情管理的业务相对繁忙,人力资源无法合理,各个环节都害怕出现纰漏,整体压力极大,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失眠、抑郁等情况,影响正常工作;②无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大多数的医护人员的年纪较小,没有经历过突发公众卫生事件,且防控防疫小组是指挥工作站,工作压力更大,如果小组中有一个人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容易互相影响,产生传播现象[2]。

3.2个性化护理和心理干预:①合理排班:通过合理轮班制度,将每名医护人员的任务量以及压力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互相商量,共同探讨应对措施,保持乐观态度,缓解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指导其如何处理应激问题,做好放松训练,以及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道口执勤的医护人员:需要合理缩短其工作时间,合理轮班,由原来的工作8小时,缩短到4小时,保证其拥有充足的休息,为其提供热水以及热饭,保证其饮食具有规律性以及营养性,既能够使其筋疲力竭状态得到缓解,又能够降低医护人员的焦虑等负面情绪;③需要上门观察居家隔离患者的医护人员:需要专门培训其关于消毒隔离的知识,让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带领经验较少的医护人员,由两人组成一组,互相协作,互相打气,降低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互相支持关系,进而患者焦虑情绪[3];④参与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规范预检分诊流程,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诊环境,完善消毒隔离措施和防范手段,每天由专人负责监督检查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是否到位,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进而降低医护人员的焦虑心理,⑤团体培训:对即将步入一线的医护人员做岗前管理培训,帮助其树立面对压力的处理手段;保证每位医护人员的信息通畅,能够及时将疫情通报以

及医疗指南等信息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同时,要鼓励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居民加强沟通,提高居民的护理依从性,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一旦发现由心理防线崩溃的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做好积极性的心理干预,合理调班,充分休息,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为(2.±0.68)分,(2.97±0.72)分,通过个性化干预和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为(1.06±0.25)分,(1.12±0.31)分。

综上所述,通过个性化护理和心理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医护人员的负面情绪,保证其工作顺利完成,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范箬馨, 杨先梅, 黄明金,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层精防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J]. 四川精神卫生, 2020,33,(3):207-210.

[2]雪芬, 范恩芳, 贾芸,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市813名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 海南医学, 2020,31(18):242902432.

[3]倪海莱, 张海燕, 侯兵,等. 医护人员和基层官兵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和心理状况比较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20,41(4):361-363+367.

[4]李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心理干预对医护人员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6):212+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