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
现况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南园街道所管辖的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效识别居民的心理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落实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愿填写网络自陈式问卷的形式,对南园街道管辖的3493名社区居民施测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s’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9 item,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 来评估社区居民的抑郁、焦虑、失眠状况。 结果 正常组、轻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中重度抑郁组和重度抑郁五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及不同社区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正常组、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和重度焦虑四组之间在性别和不同社区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正常组、轻度失眠组、中度失眠组和重度失眠四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及不同社区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8-30岁人群抑郁、焦虑、失眠的四种共病率均≥59%,且该年龄段占据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绝大多数。 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可能与年龄、性别有关。
关键词 社区居民 心理健康 现况 干预 深圳市
作为中国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人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和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当社会处于高发展、高收益、高风险、高动荡、高差距时,大多数人原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将受到挑战,精神卫生问题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
社区是个体长期生活的地方,是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的平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更快捷便利,更能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标,从而增进个体和社区的心理防御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
[1]
进社会和谐。所以,依托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持续的心理服务是我国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源于2020年9月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管辖的11个社区居民自愿填写网络问卷者,共收集问卷3493份,其中有效问卷3437份,并纳入统计分析。纳入标准: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11个社区的常住居民。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史者;严重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者及因严重躯体疾病而无法完成调查者;年龄低于7岁周者。
1.2心理健康测评 所有参加心理测评的社区居民完成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失眠严重指数表(ISI)测评。PHQ-9是以DSM-Ⅳ为标准编制的9个条目自评工具,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该量表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均有良好的信效度,是基层工作中筛选抑郁症的首选工具之一。GAD-7是由Spitzer等编制,用于广泛性焦虑的筛查及症状严重性的评估。曲姗
[6]
[5]
[4]
[3]
[2]
的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综合医院对广泛性焦
虑障碍初筛、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估,并以其简便、可靠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Morin编制的ISI量表是专门针对失眠患者设计的,不仅能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也能反映失眠对健康和日间功能影响的信息。李恩泽的研究显示,中文版ISI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作为失眠的筛查工具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工具。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描述采用( ±s),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组之间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组性别、年龄组等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a=0.05。
2.结果
将本次心理测评所得有效问卷3437份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不同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分布状况
[8]
[7]
调查结果显示,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20%,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正常组、轻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中重度抑郁组和重度抑郁五组之间在性别、年龄以及不同社区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女性占比大于男性(53.21%vs46.79%),重度抑郁组男性占比大于女性(54.93%vs45.07%)。正常组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大(56.97%),重度抑郁组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大(66.20%)。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抑郁分布特征
正常(n=1808)
n%
轻度(n=939)
n%
中度(n=419)
n%
中重度(n=200)
n%
重度(n=71)
n%
P
性别
0.002
男性
846(424(45.15)
228(54.42)
111(55.50)
39(54.93)
.79)
女性
962(53515(54.85)
191(45.58)
(44.50)
32(45.07)
.21)
年龄
<0.001
743(2.38(0.85(1.13(1.51(1.
-8) 17
11030(58-6.97)
30
3572(311-.)
45
4135(7.
6-47)
60
>28(1.5
60
5)
社区
南211 园
(11.67)
赤190 5) 588(62.62)
296(31.52)
39(4.
15)
8(0.8
5)
100 (10.65)
131 9) 2(68.97)
99(23.63)
17(4.
06)
9(2.1
5)
49 (11.69)
62 0) 130(65.00)
60(30.00)
4(2.0
0)
3(1.5
0)
36(18.00)
17(8.41)
47(66.20)
18(25.35)
4(5.
63)
1(1.
41)
7(9.
86)
10(1
<0.001
尾 (10.51) 巴79 登
(4.37)
东93 园
(5.14)
滨611 河
(33.79)
沙73 埔(4.04)
头
滨43 江
(2.38)
园74 西
(4.09)
玉244 田
(13.50)
(13.95) 71 (7.56)
56 (5.96)
262 (27.90)
40 (4.26)
31 (3.30)
25 (2.66)
113 (12.03)
(14.80) 31 (7.40)
52 (12.41)
116 (27.68)
10 (2.39)
16 (3.82)
11 (2.63)
34 (8.11)
50) 13(6.
50)
20(10.00)
55(27.50)
6(3.0
0)
9(4.5
0)
5(2.5
0)
17(8.50)
4.08)
6(8.
45)
5(7.
04)
19(26.76)
3(4.
23)
1(1.
41)
2(2.
82)
12(16.9)
南华
115 81 (8.63)
20 (4.77)
00)
14(7.
82)
2(2.
(6.36)
锦龙
5)
75(4.1
09)
29(3.
30)
18(4.
0)
8(4.0
63)
4(5.
2.2不同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分布状况
结果显示,中度及以上焦虑症状检出率12.2%,重度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正常组、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和重度焦虑四组之间在性别和不同社区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个组在年龄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女性占比大于男性(53.82%vs46.18%),重度焦虑组男性占比大于女性(53.85%vs46.15%)。正常组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大(59.17%),重度焦虑组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大(67.31%)。详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焦虑分布特征
正常(n=2148)
n%
轻度(n=868)
n%
中度(n=317)
n%
重度(n=104)
n%
P
性别
<0.001
男性
18)
992(46.411(47.35)
2)
1(59.656(53.85)
女1156(53性
.82)
年龄
744(2.05
-17
)
11271(598-30
.17)
3666(31.
1-45
01)
4138(6.4
6-60
2)
>29(1.35
60
)
社区
457(52.65)
8(0.92
)
536(61.75)
263(30
.3)
48(5.5
3)
13(1.5
)
128(40.38)
7(2.21)
207(65.3)
91(28.71)
7(2.21)
5(1.58)
48(46.15)
1(0.9
6)
70(67.31)
25(24.04)
6(5.7
7)
2(1.9
2)
0.09
<0.001
南228 园
(10.61)
赤229 尾
(10.66)
巴109 登
(5.07)
东115(5.3园
5)
滨721 河
(33.57)
沙88 埔头
(4.10)
滨51 江
(2.37)
园77 西
(3.58)
113 (13.02)
118 (13.59)
55 (6.34)
71 (8.18)
243 (28.00)
29 (3.34)
35 (4.03)
31 (3.57)
50 (15.77)
43 (13.56)
31 (9.78)
33 (10.41)
70 (22.08)
10 (3.15)
13 (4.1)
5 (1.58)
12(11.54)
20(19.23)
5(4.8
1)
7(6.7
3)
29(27.88)
5(4.8
1)
1(0.9
6)
4(3.8
5)
玉田
295 (13.73)
86 (9.91)
26 (8.2)
.5)
13(12
南华
152 (7.08)
59 (6.8)
18 (5.68)
8)
3(2.8
锦龙
)
83(3.86
3)
28(3.2
18(5.68)
1)
5(4.8
2.3不同人口学特征失眠症状分布状况
测评结果显示,失眠症状检出率为21.2%,中度及以上失眠症状检出率5.6%,重度失眠症状检出率为1%。正常组、轻度失眠组、中度失眠组和重度失眠四组之间在性别、年龄以及不同社区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女性占比大于男性(54.05%vs45.95%),重度失眠组男性占比大于女性
(60.00%vs40.00%)。正常组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大(58.81%),重度失眠组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大(74.29%)。详见表3。
表3 研究对象失眠分布特征
正常
轻度(n=537)
中度(n=158)
重度(n=35)
(n=2707) P
n% n% n% n%
性
<0
别 男性
女性
年龄
7-17
18-30
31-45
46-60
>601244(45.95)
1463(54.05)
51(1.88
)
1592(58.81)
866(31.99)
161(5.9
5)
37(1.37288(53.63)
249(46.37)
5(0.93
)
358(66.67)
140(26.07)
26(4.8
4)
8(1.4995(60.13)
63(39.87)
3(1.90
)
108(68.35)
32(20.
25)
11(6.9
6)
4(2.5321(60.00)
14(40.00)
1(2.8
6)
26(74.29)
7(20.
00)
1(2.8
6)
0(0.0
.001
0.010
社区
南园
赤尾
巴登
东园
滨河
沙埔头
滨)
304 (11.23)303 (11.19)154 (5.69)
163 (6.02)
865 (31.95)103 (3.80)
72 )
68 (12.66)78 (14.53)35 (6.52)
46 (8.57)
153 (28.49)24 (4.47)
24 )
23(14.
56)
26(16.
46)
10(6.3
3)
13(8.2
3)
38(24.
05)
3(1.90
)
4(2.530)
0.
004
8(22.
86)
3(8.5
7)
1(2.8
6)
4(11.
43)
7(20.
00)
2(5.7
1)
0(0.0
江 (2.66) (4.47) ) 0)
园西
99 (3.66)
14 (2.61)
)
1(0.63
7)
3(8.5
玉田
347 (12.82)
47 (8.75)
92)
22(13.
43)
4(11.
南华
194 (7.17)
28 (5.21)
)
9(5.70
6)
1(2.8
锦龙
0)
103(3.8
2)
20(3.7
)
9(5.70
1)
2(5.7
2.4研究对象共病分布特征
共病结果显示:18-30岁人群抑郁、焦虑、失眠的四种共病率均≥59%,且该年龄段占据了各类心理问题中的绝大多数。详见表4。
表4 研究对象共病情况年龄分布特征
抑郁与焦虑共病(n%)
抑郁与失眠共病(n%)
焦虑与失眠共病(n%)
抑郁、焦虑与病(n%)
中度及以上
度
重中度及以上
度
重中度及以上
重度 中度及以上
重
18-30岁男性
138(67%)
216010591054(72%)
1
(68%) (67%) (59%) (71%) (63%) (63%
18-30岁女性
94(66%)
1709396
(73%) (76%) (86%) (77%) (100%) (80%) (100
合计
232 37 107 16 99 19 93 1
3.讨论
3.1抑郁、焦虑和失眠检出率偏高
本次调研显示,中度及以上抑郁检出率为20%,相较于《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的东部地区抑郁高风险检出率13.4%要高。中度焦虑检出率为9.2%,远高于2016 年上海市的检出率0.9%;重度焦虑检出率相差相对较小,深圳为3%,上海为1%。失眠症状检出率为21.2%,高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的中国普通人群睡眠障碍检出率15%。检出率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施测量表、施测时间不同,以及受疫情影响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3.2中重度心理问题和共病年轻化
[11]
[10]
[9]
测评结果发现,18-30周岁这一年龄段占据了各类心理问题中绝大部分,并存在较高共病率(≥59%),同其他研究。这可能与深圳偏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与工作节奏等有关。且该年龄段属于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面临着升学、择业、婚恋、生育等诸多人生议题,易体验到各种情绪。这与《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结果一致,该调查发现,18-34岁青年的焦虑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3.3性别差异
从各单项心理问题来看,无论是中度还是重度,男性检出人数都多于女性,女性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稍高于男性。但共病情况则相反,在四种共病情况中,除中度及以上焦虑和抑郁共病率男女基本持平外,其他情况女性多于男性,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中女性严重焦虑、抑郁和失眠共病率高达100%。
4.后续改进
本调研因时间、视角等局限,难免有疏漏。在后续研究中可做改进。比如增加人口学维度,更好地设计问卷等。
5.社会心理工作建议
本调研为南园街道和各社区心理工作者了解本街道社区居民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和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具体干预措施和建议如下:
5.1 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健康讲座和现场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就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研究发现心理健康讲座和现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较受社区居民欢迎。对于心理正常和有轻微心理困扰的人群,可通过宣传活动,了解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识别。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学习情绪和压力管理、夫妻和亲子关系的维护等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学素养,并使他们必要时学会求助,减少因心理困扰带来的“病耻感”。
5.2 开展主题沙龙或团体辅导
[14]
[13]
[12]
对18-30岁年龄段居民的心理健康尤需重视。这些居民对自身能力评估、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最为关注,可通过开展主题沙龙、团体辅导等方式,进行相关专题探讨,促进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5.3 提供面对面和网络心理咨询
对于存在中度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的社区居民,他们可能更希望通过个体咨询来解决困扰,面对面咨询可为他们提供专业帮助。加上网络的发达,网络咨询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有研究指出电话和网络心理服务较受15~30岁年轻人青睐。
5.4 再评估和转介
不少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或失眠障碍等共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幅度高于抑郁症、焦虑症与失眠症患者,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显著、病程长、病情严重、预后欠佳,应引起高度重视和给予及时有效干预。
考虑到共病和重度心理问题人群是通过自陈量表检出,建议通过一对一网络或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再次评估和筛查。遵循从重到轻的顺序,从三种共病者到两种共病者,再到单项重度心理问题者,分级有序进行,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再次评估后,对高风险个体应优先预警和处理,保障生命安全。对于病症超出心理咨询工作范畴的个体,应转介到医疗机构的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诊治。并对以上个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跟踪和回访,必要时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落实和完善社区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预防和化解极端事件,提高心理干预、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的可及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这对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幸福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5]
[1]许毅,胡少华.精神卫生: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04):228.
[2]邓荟.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研究[D]. 江西理工大学, 2018. [3]Kroenke K, Spitzer R L, Williams J. The PHQ-9: validity of a brief depression severity measure[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1,16(9):606-613.
[4]Rd C B E, Hsu K J, Rifkin L S,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PHQ-9 in a psychiatric sample[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193:267-273.
[5]Spitzer, Robert, L., et al. A Brief Measure for Assessing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The GAD-7[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6,166(10):1092-1097.
[6]曲姗,胜利.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筛查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2):939-944.
[7]Morin C M, Press T G. Insomni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 Sleep & Sleep Disorders, 1993(6).
[8]李恩泽.失眠严重指数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9]赵科颖,张忍发,何燕玲,曾庆枝,叶露.上海市社区居民焦虑症状评估及影响因素[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7):109-115.
[10]Cao Xiao-Lan,Wang Shi-Bin,Zhong Bao-Liang,Zhang Ling,Ungvari Gabor S,Ng Chee H,Li Lu,Chiu Helen F K,Lok Grace K I,Lu Jian-Ping,Jia Fu-Jun,Xiang Yu-Tao.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sis.[J]. PloS one,2017,12(2):
[11]李伟,张彩迪,罗金晶,张慧娟,吴卉,杨璧西,朱怡康,李惠,樊博,李春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不同人群心理状态的Meta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02):147-154.
[12]李楠,于成,邵琳琳,姜肖,秦子茹,庆.抑郁障碍共病失眠患者2例证候与证素分析及病机阐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2):913-917.
[13]杨明珠. 探讨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证素分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4]张曼华,赵崇偲,张婉奇,郭颖,杨凤池.北京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类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03):333-336+370.
[15]贺建华,张娜,龚云涛. 焦虑抑郁共病研究概述[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 (06):46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