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广州市、上海市和北京市等超大城市边缘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小城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这些小城镇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随着大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增长模式,随着城市功能外溢,如何使这些机遇转变为城镇未来发展的动力,是当下各小城镇发展面临的课题。《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发展规划(2015—2025年)》抓住广州市发展转型的契机,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制定了空间、产业、交通、服务、设施和景观方面的“六大计划、百个项目”规划方案,对探讨城乡边缘区的小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超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广州市太和镇[文章编号]1006-0022(2019)13-0054-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林善泉.超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规划探索—以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为例[J].规划师,2019(13):54-61.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ll Towns Near Metropolis: Taihe Town,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Lin Shanquan[Abstract] There are numerous small towns around metropolises such as Guangzhou, Shanghai, and Beijing. With their privileged locations, these small town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terms of economy,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urban development have transferred from expansive to quality growth. Taihe town development plan (2015-2025) deals with impact of of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transition, analyzes its own problems, and makes a “six programs, hundred projects” proposal including space,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service, infrastructure, and landscape. I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near metropoli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Key words] The periphery of metropolis, Small town, Taihe town, Guangzhou0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指引下,中心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边缘区小城镇成为承接超大城市功能外溢、资源外溢的重要平台地区之一。边缘区小城镇作为衔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纽带,随着城市职能的落地、外来人口的涌入,产业需求、服务需求亟待提升,要求这些小城镇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走一条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并推进软环境建设,使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能够得到更广泛
[作者简介]
的共享,满足群众对城镇化发展的新期待,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劳动力融入城镇的需求。
太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广州市几何中心,是典型的超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随着广州市城市空间的拓展、产业功能的外溢,地处城郊地区的太和镇成为市、区发展的主要空间,空港经济区、民营科技园、国际健康产业城和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发展平台的介入,为太和镇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据此,本文全面剖析《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规划理念与策略,希冀为此类地区的规划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林善泉,高级规划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
54
1太和镇概况及现状问题分析
1.1城市边缘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太和镇镇域面积为155.33 km2,西接人和镇,北连钟落潭镇,镇域东邻黄埔区,南部和东南部紧靠属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同和街与永平街,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属于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图1)。太和镇有京珠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新广从路和106国道等经过,位于区域交通要道位置,对外交通便利。作为广州市这座超大城市的边缘小城镇之一,太和镇在伴随广州市中心城区高速发展的30多年间,也从一个城郊农业镇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0万人口、建成区面积为40 km2的物流基地和工业镇。
(1)在广州市层面,太和镇在广州市城镇体系中定位为卫星城,“产业集聚带”中的北部产业集聚带,《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太和镇的城镇职能为产业发展型城镇,主导产业为广州市近郊都市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基地、临空产业和研发创新基地。随着广州市战略规划调整,中心城区范围由华南快速公路以南调整为北二环以南,中心城区范围不断外移,意味着人口和功能、产业的外移,为太和镇由市区外围城郊镇逐步走向城市功能组团提供了一系列发展机遇。
(2)在白云区层面,《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白云区以“三中心一体系”为目标导向,实施三大枢纽战略和“一心四片、一轴多点”的空间布局战略。太和镇西部位于白云区中部组团,面积为57 km2,包括白云综合服务区、龙归地区、民科园核心区与太和镇区,依托白云区的发展,太和镇的城市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和城市居住等功能未来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图1 太和镇在广州市(左)和白云区(右)中的区位示意图
1.2城镇内部发展受限,急需破阻“两点三轴”之外还有许多“星星点点”长期以来,太和镇在各层次规划中的零散开发。
均被定位为广州市的卫星城,主要由其(2)产业体系不健全,产能低效。太过去所处的区位决定。太和镇处于广州和镇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经济市中心城区边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也表现为突出的城乡结合部特征。经过值(GDP)达84.32亿元,同比增长8.7%,近30年的发展,太和镇已经从农业型城但人均水平较低,同年人均GDP为4.0镇向工贸型城镇转变,但总体上仍然表万元,远低于白云区平均6.5万元/人现为显著的大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在产的水平。截至2012年①,太和镇三次产业结构上,以仓储物流、低端加工制造业占总产值的比例依次为7%、44%、为主导;在人口结构上,外来常住人口49%。虽然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占全镇人口的80%;在交通区位上,仍与太和镇工业城市的定位契合,但是镇属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向北辐射的通道;内分布有大量村镇级工业园,以五金、在建设面貌上,村镇混杂特征明显,建汽配、家具和衣鞋等低端制造为主;全设品质不高,公共设施配套滞后。具体镇共有8 000多家个体户,规模小、分布表现如下:
散、管理乱,不利于大型企业引进与产(1)镇域空间布局不均衡,发展差异业集聚规模发展。
大。太和镇是由原龙归镇和太和镇两镇(3)交通体系不完善,拥堵严重。太整合形成的,虽然在行政上属于同一镇,和镇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但交通通道但原龙归镇和太和镇之间的联通性明显缺乏,交通量主要集中在新广从路、106不足,在功能和空间形态上东西两大部国道及大源路上,饱和度为0.7~1.0,分仍显现为各自发展。同时,太和镇发严重拥堵;新广从路、106国道及大源展明显呈现“两点三带”态势,“两点”路3条联系广州市主城区的道路,沿线为太和镇区、原龙归镇区,“三带”为1 000 m范围内集中了全镇78%的建设大源路、105国道和106国道。受区域量,“马路经济”特点明显,造成主干发展影响,太和镇区、原龙归镇区作为“三道交通拥堵;太和镇现有货运站场规模带”中的主要节点,中心地位并不突出。几乎占白云区货运站场总规模的一半,与3条主要轴带相对应,太和镇城乡空客货运交通混杂,镇内交通拥堵严重;间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在
内部交通组织不顺畅,X型、Y型交叉口多,
2019年第13期 第35卷
55
未来发展愿景:构筑“白云城央”空间整合计划重点片区开发计划法定规划调整优化计划产业提升计划对外交通、内部交通、轨道交通、慢行交通行动计划配置标准提升,新增设施用地12个重点片区新城区特色镇产业提升计划26个重点项目加快“三旧”改造突出产业特色交通改善计划25个重点项目升级和工业进园培育公共中心、改善面貌和品质特色赋予文化内涵形成品牌、带动旅游服务升级计划24个重点项目村镇混杂地区大城市边缘有一定产业、旅游基础的地区景观改造计划分区指引、实施计划13个重点项目设施完善计划设施改造、重点推进、项目落地现状发展基础:处于广州市边缘12个重点项目图2 太和镇未来发展愿景示意图图3 太和镇发展规划框架图
交叉口延误增大,易产生交通黑点。
(4)公共服务配套滞后,供需矛盾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和镇外来人口数量逐年增多,截至2016年初,人口共计60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0万,外来人口为50万,外来人口占全镇人口的83%。一方面,外来人口的剧增导致治安问题逐渐增多,根据数据统计,2014年1~ 5月治安警情超过3 000宗,排白云区第二位;另一方面,众多人口产生了更多的教育、医疗、休闲及体育等方面的需求,而目前太和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全镇建设用地的2.78%,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仅为4.01 m2,供需矛盾比较大。
(5)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太和镇的土地以低山浅丘为主,自然风景优美,镇域东北部为省级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为66.7 km2,公园内有铜锣湾水库、沙田水库、和龙水库,还有较小的水库星罗棋布;植物种群丰富,共有植物179科569属875种,国家保护植物9种,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休闲胜地。但目前镇域内主要旅游产品为自然山水和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农家乐,缺乏对旅游产品的打造,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力度小,缺少日常维护,帽峰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品位不高。
(6)市政设施配套不足,承载力较弱。
供水设施滞后,管理制度落后,设施系统不完善;现状排水以合流制为主,大部分区域雨水污水混合排放,少部分地区建有雨污分流管道,排水沟渠缺乏统一规划设计,随意性大,排水断面小,流向混乱,且雨水口收集雨水能力弱,常造成局部地面排水不畅;线路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供电线路线径过小,配变存在重载或过载问题等。
要营造具有特色魅力的场所;在生态上,要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典范(图2)。
2.2规划策略规划针对全镇空间、产业、交通、服务、景观、设施和城乡统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六大行动计划”+“近期建设计划”,以此推动太和镇城镇空间有序拓展与功能整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内外部交通体系,构建高水准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打造景色宜人的特色小镇,完善“城镇市政设施延伸”与“乡村分散处理”相结合的绿色市政设施体系(图3)。
2太和镇发展规划目标与策略
2.1规划目标在广州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城郊镇正逐步向城市功能组团转变。特别是在白云综合服务区、民营科技园、健康城、南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市、区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的带动下,太和镇将实现城镇功能、空间品质、交通区位及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全方位升级,成为白云区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云城央”的重要板块。一方面,要实现从“广州边缘”到“白云城央”的转变,太和镇必须加快产业、交通、空间、生态、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升级。另一方面,太和镇要从广州市边缘区的中心镇中脱颖而出,关键要具有特色—在产业上,要形成特色竞争力;在空间上,
2.2.1空间:功能整合,特色集聚总的来看,太和镇过去30多年的空间增长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理念。随着太和镇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的空间发展逐步呈现生产与生活并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趋势,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基于已有规划平台的城镇空间有序拓展与功能整合、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及省、市、区重点产业项目分布和生态保护要求等核心要素的梳理,规划构建网络型空间结构。
2.2.2产业:扩容提质,双创突破未来,太和镇产业规划应与周边产业平台对接,建设镇级产业平台,实施“互联网+”、生态旅游、新兴产业培育及传
56
统产业更新等产业提升计划,形成由“市级和区级产业平台+镇级产业功能区+产业节点”组成的多层次产业布局体系,实现产业形态由分割向融合转变。
2.2.3交通:融入区域,内部顺畅广州市地铁14号线、广佛环城际轨道的建设和105国道(广从公路)的快速化改造为太和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重大机遇。因此,太和镇应该重点依托上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交通导向发展战略,全面优化城镇空间。规划提出“外导内疏、枢纽引领、客货分离、远近结合”四大交通发展策略,有效疏导城市交通,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
2.2.4设施:补齐短板,完善功能针对当前太和镇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复杂及需求层次多元的现状,规划以市、区建设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为契机,以服务人口需求为导向,构建分级合理、多元复合及层次分明的“2+4+8”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2.2.5景观:西联东优,山水入城规划充分利用太和镇的山水资源及工业发展成果,在保护城市山水格局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干道沿线景观改造、重点项目建设及旧村改造更新,分片指引、分期建设,打造与城镇发展阶段相辅相成的景观风貌。
2.2.6设施完善:绿色安全,补缺促优规划主要从完善供水设施及排水设施、保障能源供应、构建云社区、建设环卫设施和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构建“城镇市政设施延伸”与“乡村分散布置”相结合的绿色市政设施体系。
3太和镇发展规划实践
3.1空间整合:由外围城镇向城市功能组团转变太和镇目前规划涉及市级、区级等多个层面,同时各村均已编制村庄规划,
因此规划对已编和在编的各类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衔接与整合,提出“三轴两带、三区多组团”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图4)。
(1)“三轴”:空港大道综合发展轴—白云中部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发展带;中部城镇发展轴—依托民营科技园核心区向南北拓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南部城市功能拓展轴—强化东西城市功能版块联系,沿白云四线串联起商贸、科研、物流及生态休闲等功能。
(2)“两带”:中部产城一体发展带—强化东西联系,促进产城融合,打造中部产城一体发展带,串联镇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东部绿色发展带—依托大源路和广佛环城际轨道,形成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带。
(3)“三区”: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空港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市北部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富有山水田园特色的生态新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发展商业、商务和商贸等高端服务业,以及教育、医疗、体育、市民服务、娱乐和休闲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产城融合发展区—加强民科园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太和镇区与工业园区的配套共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融合布局模式;生态旅游休闲区—依托南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帽峰山森林公园,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整体提升该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围绕和龙水库及沙坑涌等生态资源建设白云科技谷,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平台。
(4)“多组团”:打破村社界限,以战略发展空间为核心、以功能区为组织单元整合现有格局,构建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在白云区发展规划指导下,依据太和镇域内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范
围,结合太和镇空间结构规划,划定九大城市功能组团—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核心区、民营科技园核心区、龙归生活科研片区、太和综合中心镇区、电商小镇片区、石湖现代物流片区、大源生态休闲居住片区、东部帽峰山生态旅游片区和白云科技谷片区。
在此空间结构的指引下,确定2025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 144.27 hm2,占太和镇域面积的33.12%,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 465.35 hm2,规划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370.85 hm2,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195.65 hm2,规划军事用地面积为112.42 hm2。规划的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共计10 388.73 hm2,占镇域面积的66.88%。
3.2产业提升:搭建多层次产业体系白云区“一心四片”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为太和镇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形成由“市级和区级产业平台+镇级产业功能区+产业节点”组成的多层次产业布局体系,包括健康产业城、综合服务区、民营科技园、南湖旅游度假区四大市级和区级产业平台,物流园区、汽车产业城、青年创业园、文化旅游区和健康休闲区等产业功能区,以及TOD节点、房地产重点发展片区等特色产业节点(图5)。
(1)广州国际物流港。在石湖村依托新广从路和规划的白云五线,结合村民留用地和旧厂房改造,打造广州国际物流港。
(2)林安物流园。林安物流园于2005年正式开业,是广东省、市、区重点扶持的大型物流超市发展项目,2009年搭建了完善的林安货运信息服务平台。近期需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建设,完善物流交易所,将其打造成为广州市北部重要的物流电商平台。
(3)华邦冷链(仓储)交易中心。该交易中心位于米龙村,共有500多个交易席位,实现网站平台、交易席位、电
2019年第13期 第35卷
57
图4 总体空间结构图图5 重点产业项目分布图
脑软件和手机终端实时信息同步,为车主、货主、中介及司机等客户提供信息共享、交易配载互动一站式的物流服务。
(4)白云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整合村民留用地,在沙亭村集中建设白云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对接花都汽车生产基地,打造汽配产业和汽车展销产业。
(5)电商小镇。在民营科技园北部,利用旧厂房改造和村民留用地,发展以电子商务产业为核心,以跨境电商、电商平台及优质商户、电商服务业和电商O2O等为重点,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多元、配套完善的电商小镇。
(6)金鸡山旅游项目。在头陂村依托帽峰山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金鸡山旅游项目,促进该区域旅游产业由低端的农家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
(7)化妆品检测中心。为促进太和镇化妆品行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在龙归附近区域设立化妆品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有关产品的委托检测、技术分析、技术咨询、质量司法鉴定、验货检验和符合性测试等检测业务。
(8)生态旅游区。在和龙水库两侧打造生态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产业,并引入大型主题公园,带动帽峰山整体旅游发展。
3.3交通改善:打造重要市域交通重要节点枢纽规划提出“对外扩容、内部疏通、枢纽引领、客货分离”的交通发展策略,有效疏导城市交通,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实现区域快速发展(图6)。
(1)对外交通体系。在高速路网方面,规划沿106国道—白云五线布设第二机场高速公路,提高区域整体过境及对外交通疏解能力,同时完善北二环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连接线、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快速路的建设。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主要对东北货车外绕线、广佛环城际轨道进行完善。
(2)对内交通体系。根据太和镇总体空间结构特征,规划以现状路网为基础,打造以方格网结构为主的道路系统。组团之间以快速路来承担交通功能,组团内部以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来承担交通功能:①形成方格网状的干路网络,新建白云五线、龙虎路和镇南路等主干路,强化太和镇东西向的道路贯通联系,构建“四横六纵”的主干路网体系。②次干路系统是规划区内部区域间的联络路,次干路既要汇集支路的交通,又要疏解来自主干道和部分快速路的出入交通。由于次干路两侧对公共建筑及交通集散的设置没有特殊,地块出入口对次干
道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公交线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也比较多,城市次干道要兼有“通”和“达”的功能。③支路直接服务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道路网系统构成和交通集散的基础,规模最大,因此在红线控制上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集散需求,即双向2条机动车道红线宽度不宜低于15 m。
(3)轨道交通系统。目前太和镇的3条轨道交通线路均为南北走向。规划建议在轨道规划中增设3条线路:①横向串联地铁8号线、地铁3号线、地铁14号线及城际轨道大源站,设置江高—空港经济综合服务区园夏站—地铁3号线龙归站—地铁14号线龙归花园站—广佛环城际轨道大源站;②地铁3号线,设置同和站—南湖站—黄庄站—广佛环城际轨道大源站—太和站(帽峰山)—草庄站—龙塘站—地铁3号线机场站;③新增线路3,设置广佛环城际轨道太和站(帽峰山站),接驳广汕路去增城的地铁。
(4)常规公交系统。规划建设都市现代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快慢线结合的多层次公交网络。在城市快速路及其辅路设置公交专用道,形成多级别的公共交通走廊。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在城市中心区应达到3~4 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 km/km2。
58
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构建镇区公交环线,即沿105国道—北太路—106国道—九太路—创新大道—白云五线规划公交环线,加强太和镇东西2个片区的联系,串联5个轨道站点及帽峰山景区。
(5)慢行交通体系。规划沿沙坑涌、和龙水库、铜锣湾水库、九太路及帽峰山景观大道打造慢行交通网络,并注重与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
务功能和专门化服务功能,形成8个组团服务中心,即草庄、沙亭、石湖、永兴、头陂、和龙、穗丰及白山,发展城镇特定职能。
300床;在镇级层面,规划养老院6处,其中现状保留5处,新增1处,新增床位80床;在村级层面,规划星光老年之家29处,其中现状保留7处,新增22处。
(6)体育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8.86 hm2。规划镇级体育设施8处,其中现状保留1处,新增7处;规划村级体育设施43处,其中现状保留32处,新增11处。
3.4.2服务设施布局规划(1)行政办公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33.65 hm2,分市区级、镇级和村级。
(2)教育设施,规划对接最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要求、用地布局及白云区中小学布点规划,增加教育设施配套数量,完善教育设施布局,减小服务半径。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63.33 hm2,可提供高中学位10 620个、初中学位20 100个、小学学位44 115个、幼儿园学位20 700个。
(3)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46.50 hm2,可提供床位数3 780床。
(4)文化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8.17 hm2。规划市区级文化设施8处,其中现状保留1处,新增7处;规划镇级文化设施6处,其中现状保留2处,新增4处,主要为文化活动中心;规划村级文化设施33处,其中现状保留8处,新增25处。文化设施非占地,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在居住区内配置。
(5)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1.98 hm2,可提供床位数11 215床。在市区层面,规划老年人福利院5处,其中现状保留4处,新增1处,新增床位
3.4服务提升:构建多元复合的服务体系 3.4.1公共服务中心规划规划构建分级合理、多元复合及层次分明的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图7)。
(1)2个公共服务中心:做强白云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太和镇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职能,包括行政、文化、商业和商务等核心职能。
(2)4个片区级服务中心:依托民营科技园和龙归、龙归花园(石湖)和大源轨道站,形成4个片区级服务中心,即民营科技园片区公共服务中心、龙归片区公共服务中心、龙归花园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大源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发展行政、文化、体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3)8个组团服务中心:发展综合服
3.5景观改造:打造“山水城”融合的景观格局规划将太和镇的景观风貌定位为山水围绕的中心城镇、生态和谐的产业大镇及文化魅力突出的特色城镇。
3.5.1景观规划结构通过对太和镇山水关系及景观要素的总结与归纳,规划打造“一轴三心,五线六片”的景观结构(图8)。
(1)“一轴”,即沙坑涌—和龙水库—帽峰山,结合滨水空间及山体景观廊道,通过驳岸处理、绿化栽植与岸线设计,打造太和镇串联东西、最具活力、生机盎然的景观中轴线,展现太和镇风貌的多元与变化。
(2)“三心”,主要为帽峰山森林公园、和龙水库及白海面三大景观节点,构建具有太和镇景观风貌特色的标志性景观
图6 综合交通规划图图7 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图
2019年第13期 第35卷
59
亮点。
(3)“五线”,包括106国道、新广从路、大源路3条南北向交通轴线和东西向头陂涌、琏窿支流滨水景观轴线。
(4)“六片”,主要为现代产业综合风貌区、现代商住生活风貌区、生态居住风貌区、综合服务风貌区、休闲旅游风貌区和森林景观风貌区。
为石湖村、头陂村、穗丰村村民集中居住区,以山体、水体的保护与整合为重点,以帽峰山森林公园为依托,结合现有水系林地,造就青山环抱、强调自然及生态宜居的有机居住生活片区。
(4)综合服务风貌区。此风貌区是未来白云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区,规划以现有农田、水体景观的保护与整合为重点,结合琏窿支流、沙坑涌及其两侧大片水塘、农田景观和规划的白海面湿地公园,以综合服务区的服务中心主题特色打造低密度、高绿化的公共活动休闲景观,造就绿水环绕、主题鲜明及活力动感的综合服务片区。
(5)休闲旅游风貌区。此风貌区主要为规划大源生态休闲居住功能组团,规划结合自然山水肌理、高地、绿色居住文教区、河岸散步道、田园林地和休闲游戏区等主要景观及设施,与南湖旅游度假片区的规划建设联动,打造一个深嵌于山水隐翠之中,集市民旅游度假、休闲游憩和高端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绿心,展现太和镇休闲游乐、富有活力的山、水、人交融场景,成为未来广州市北部的生态休闲居住新去处。
(6)森林景观风貌区。此风貌区以帽峰山森林公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以森林生态旅游、绿色生态示范、科普和人文教育为主的生态公益性城市型森
林公园,打造山水休闲旅游基地,服务太和镇乃至广州市的广大市民及游客。
3.6设施完善:构建绿色市政设施体系规划采用市政新技术,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创新型、环保型、知识型的现代化绿色市政设施体系,实现市政设施低碳化布局和数字化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图9)。
(1)给水管网改造。结合农村“改水”项目,完成大源村六社,谢家庄村九社、十社、十一社,以及白山村、穗丰村和兴丰村供水设施改造,其他区域更换老化供水管,保证供水水质、水压、水量达标,实现“一楼一表”,由市自来水公司计量到户。
(2)北部水厂配套管网及加压泵站建设。在广从路(华南快速路三期至北二环高速公路)安装DN 1000~DN 1800供水管网,在北太路新装DN 2000供水管。在广从路西侧、大沥路南侧新建一座加压泵站,加压扬程是30~35 m,加压流量为0.5万~0.6万立方米/时,占地面积为9 400 m2。
(3)河涌整治。规划在白海面主涌两侧铺设污水管,为雨污合流管;在琏窿支流铺设DN 800的排水管;在沙坑涌的南方村、北村村、高桥庄段和梅窿支流
3.5.2景观改造分区规划秉着景观主题特色鲜明的原则,划分以下六大景观改造分区:
(1)现代产业综合风貌区。此风貌区包含民科园核心区和电商小镇功能组团,景观建设应以民营科技园、电商小镇建设为契机,实现片区景观风貌优化升级。在景观环境的塑造上要以生态绿化为主题,协调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关系,创造和谐统一、朝气蓬勃的现代工业园区景观,打造成为太和镇环境优美、档次较高的现代产业基地。
(2)现代商住生活风貌区。此风貌区主要包含龙归生活科研和太和综合中心镇区功能组团。规划控制片区景观廊道,显山露水,构建蓝绿网络,尽显生态活力,并加强风貌区内的环境建设,打造集交通枢纽、行政办公、商业休闲、文化娱乐、高端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商业生活公共核心区。
(3)生态居住风貌区。此风貌区主要
图例消防站给水管加压泵站污水管垃圾压缩站220 kV变电站110 kV变电站新增管道燃气区域燃气管道图8 景观结构规划图图9 市政设施项目分布图
60
图10 未来发展意向图
铺设DN 800的排水管,以及石湖村、夏的发展扩张,发展迅速。太和镇发展规良村和北村段铺设污水管道。
划从“协同规划”“区域一体化”“共生(4)龙归污水管网建设。规划在北村规划”“规划管治理论”等规划理念出发,片区一期、南岭片区一期至茶园岗支流对太和镇的产业空间发展联动、交通区周边铺设污水管道。
域化融合、空间整合与协同、景观美化(5)变电站建设项目。规划新建1座与提升、设施资源共享、管理全面升级220 kV变电站及2座110 kV变电站。
等方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保障小城镇(6)完善燃气管道建设。规划在大健康、活力发展(图10)。
源村龙口路铺设燃气管道,管径为de 此外,规划还重点分析了在太和镇110,并在民营科技园进行燃气管道建设。
行政管理有可能发生变化—在镇建(7)完善环卫设施。规划新建2座制向街道转变的背景下,太和镇如何掌两厢垃圾压缩站,位于谢家庄村及夏良握主动权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太和镇行村,用地面积不小于300 m2,处理能力政管辖复杂多样,多元行政主体分而治为50 t/d;新建1座六厢垃圾压缩站,之,镇的话语权越来越少,规划以土地位于太和变电站东南侧,占地面积约为矛盾作为突破口,通过梳理镇可依0.62 hm2,处理能力为180 t/d。
附的集体土地,划分管理边界,创新农(8)新建消防站。规划新建1座一级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区治普通消防站,位于石湖村,占地面积为理手段,以解决镇的发展动力与机制问4 933 m2。
题,这对于探索城郊向城央过渡的超大城市边缘地区城乡规划的理论框架与实4结语
践具有现实意义。
太和镇作为典型的广州市边缘区小(本文根据《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发城镇,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经济建设、展规划(2015—2025年)》成果总结而成,在此特别感谢本项目组主要成员代秀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承接着大城市
宋延鹏、赵楠、江家顺、敖佩等。)[注 释]
①本文探讨的《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发展规划(2015—2025年)》于2017年编制完成,故此处用的是2012年太和镇的产业数据。[参考文献]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白云
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发展规划(2015—2025年)[Z].2017.
[2]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广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Z].2018.[3]张晓婷,陈胜林,唐湄,等.城市边缘地
带空间与功能发展模式—以南宁市安吉花卉公园片区发展策划为例[J].规划师,2017(4):109-114.
[4]巫义力,张月金.全域规划视角下大城市
边缘小城镇一体化规划的思考—以南宁市良庆镇为例[J].规划师,2014(增刊2):194-198.
[5]鲍梓婷,周剑云.多功能景观—城乡边
缘区规划管理的新策略[J].南方建筑,2017(3):32-37.
[6]邓鹏.自然资源型旅游小城镇的旅游服务
设施规划探析—以内蒙古额济纳旗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4):42-48.
[7]燕宁娜.西北地区小城镇风貌协同优化研
究基础与构想—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86-.
[收稿日期]2019-03-10
2019年第13期 第35卷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