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工程施工 2015年7月・91・ 组合梁挠度分析计算 胡 清 大连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1 3 摘要:根据工程实际将不同材质的梁加以组合,不需要复杂的建模及仿真分析就能比较快捷的计算出梁的最大挠度,根据 实际测量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为组合梁挠度计算提供一种便捷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组合梁;挠度分析;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Tv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86(2015)34-0091.01 在梁结构设计过程中,除考虑梁的强度要求外,梁的刚度 要求也是考核梁性能的指标之一,现有梁的刚度即挠度计算 1.2 11 :竺二:竺竺至 公式中,缺少不同材质组合梁的计算公式,设计人员需要通过 建模、仿真才能得出结果,而在梁的设计初始阶段,梁的结构 尚未确定,因此挠度的计算需要结构确定以后进行校核,当挠 度不满足要求时,需要重新设计梁的结构,大大增加了设计人 员的工作量,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计算组合梁挠度 的公式。 1梁模型 工程实际中有一带有悬臂梁的梁,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其中m=10m,1=7.5m。 图1梁结构示意图 梁截面如图2所示。 图2梁截面图 1、钢梁2、铝梁 其中钢梁参数如下:单位质量q钢=178N/m;轴惯性矩I 钢=3500cm4;截面积A钢=17cm2; 弹性模量E钢=210GPa;L1=350rnm; 铝梁参数如下:单位质量q铝=103N/m:轴惯性矩I铝 4=00cm4;截面积A铝=38cm2;弹性模量E铝=70GPa; L2=100mm; 2挠度分析计算 该梁均布载荷挠度计算公式为 疗 (43)(1) 集中载荷挠度计算公式为 … (2) 式中q——均布载荷,单位N/rm卜集中载荷,单位N. Il1_一悬臂梁长度,单位m 1——支撑点间距离,单位m E—— 弹性模量,单位Pa;I——截面的轴惯性矩,单位IIl4; 2.1梁自重挠度计算 梁的自重按梁上均布载荷计算。把钢梁的相关数据代入 式(1)可得单独钢梁A点挠度 --m/1; , 钢 !塑 … 钢24,钢(34=60.5nma) (3) 把铝梁的相关数据代入式(1)可得单独铝梁A点挠度 , 铝垡塑 一 铝24.,铝(34=920ram) (4) 由式(3)和式(4)的计算结果可知,钢粱在A点的挠度 值要小于铝梁在A点的挠度值,二者组合后,组合梁的挠度 值应该介于式(3)和式(4)的结果之间,测试结果表明,组 合梁在A点的挠度值为90mm,那么组合梁在A点的挠度值是 否可以理论计算出来昵? 钢梁和铝梁组合后,组合梁截面发生了变化,无论是钢梁 还是铝梁其截面轴惯性矩都发生了变化。如图2所示,根据 钢梁与铝梁的重量及重心位置,可知组合梁的重心高度应为 q铝 q钢 则麒 =82.5岫(6) H 晓 2 —— 一 142.5mm(7) 。 组合后钢梁与铝梁轴惯性矩分别为: ,钢’,钢A钢H 。=3500+17×(82,5/10)。=4657 cm*(8) 铝’,铝A铝Hi=400+38X(142.5/10) 8l16c (9) 组合后钢梁在A点的挠度: j,’钢 望塑 钢, (43)=45.5mm(10) 铝梁在A点的挠度: , ,锅垡塑 ! 铝 24铝’(4 3)=45.3mm (11) 而组合梁中钢梁和铝梁在A点的挠度和为式(10)与式(11) 的和,即 fY钢’fY铝’=45.5+45.3=90.8mm (12) 与测试结果中组合梁在A点的挠度值基本相同,因此,可 以把组合梁自重下在A点的挠度值计算简化为梁组合后各自 梁在受力不变的情况下,在新的轴惯性矩下各自在A点挠度 值的和。 一 2.2集中载荷下梁挠度计算 1所示的组合梁在A点受P=600N载荷时,A点挠度值为 125mm,而组合梁在自重下A点的挠度值为90mm,则组合 梁在600N集中载荷下A点的挠度值应为125.90=35mm。根 据式(2)、式(8)及式(9),钢梁与铝梁在600N集中载 荷作用下,各自的挠度值为 fJ P巷 钢,3钢’ (1)=35.8mm(13) ,锅 ~E铝 3铝’(1)=61.6mm(14) 由式(13)与式(14)可知,E钢I钢’>E铝I铝’,则 在集中载荷作用下,组合梁在A点的挠度值应该按式(2)计 算,式中的E I取组合梁中各自的E I值较大者。 3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图1所示的组合梁 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某点的挠度应按下式计算: q3 (43)..・ (43)(n>2) ) in ∞; (1)....: (1)(n>2)(16) 其中式(15)和式(16)中I为组合梁组合后各梁的惯性矩 以上结论仅是根据图1所示的某个实例,经现场实测与计 算分析的结果,其可行性与正确性还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罗迎社,喻小明.工程力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31—32. [2]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1卷 .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7(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