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03 与朱元思书-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文言文讲练考(练习)(解析版)

专题03 与朱元思书-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文言文讲练考(练习)(解析版)

来源:99网


专题03

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练习 1.补充文本知识。

吴均(469年—520年) ,字 ,南朝梁 、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 》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今存《 》《与朱元思书》《 》,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答案】

叔庠;文学家;齐春秋;与施从事书;与顾顺章书; 【解析】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桐庐( ) 缥( )碧 轩邈( ) .....泠泠( ) 鸢( )飞戾( )天 柯( ) ....【答案】

tónɡ lú piǎo xuān miǎo línɡ línɡ yuān lì kē 【解析】考查汉语拼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天山共色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4)负势竞上 .(5)泉水激石 .(6)蝉则千转不穷 .(7)猿则百叫无绝 .(8)鸢飞戾天 .(9)经纶世务 ..(10)窥谷忘反 .(11)横柯上蔽 .【答案】 (1)同样的颜色 (2)跟,随 (3)表示约数 (4)凭借 (5)冲击,撞击

(6)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7)断绝 (8)至,到达 (9)筹划,治理 (10)同“返”,返回 (11)树木的枝干

【解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 【答案】C

【解析】C项正确划分应为: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猛浪若奔 若屈伸呼吸 ..B.负势竞上 终日在地上行止 ..C.从流漂荡 一狼仍从 ..D.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C

【解析】A. 像/你;B.向上/上面;C.都是“跟,随”的意思;D.绝妙的/断绝。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B.《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信中描写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C.《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标题中末尾的“书”指书信,我国古代书信的代称还有“简”“牍”“函”“笺”“札”“铭”等。

D.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和它有关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答案】C

【解析】C项“铭”原是指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诫勉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它不是古代书信的代称。 7.默写。

(1)文中总领全文,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 (2)文中从正面描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3)文中的句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江水的湍急。 (4)文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同时从侧面烘托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 【答案】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解析】

(1)文中总领全文,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从正面描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文中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江水的湍急。

(4)文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同时从侧面烘托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提升练习 (一)课内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一-分”结构,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领全篇,后文再分别具体描绘“奇山”和“异水”。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以静写动,使静止的山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 【答案】D

【解析】 D项作者写山,是“化静为动”,不是“以静写动”。 2.作者在描摹“异水”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写人能够毫无障碍地看到鱼群和细石,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异水”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写人能够毫无障碍地看到鱼群和细石,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的大自然,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本句为本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的大自然,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对比阅读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这首是诗人出游山行时的所见所感。

(乙)与朱元思书 [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②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

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睘昔④,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⑤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山:指蓝田县东的蓝天山,王维有别墅在蓝田的辋川。裴迪: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猥:表示谦卑,我。③玄灞:玄,水色深青;灞,河流名。④囊(nǎng)昔:从前。⑤矫:张开。⑥朝雊(gòu):清晨雄鸡的鸣叫。⑦因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 1.(甲)诗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从“白石出”“天寒”“_____”可以看出。 2.请完成下列填空。

(1)翻译(乙)(丙)两文中加点字词。

a.蝉则千转不穷(_____)b.窥谷忘反(_____)c.北涉玄灞(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 ..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山僧饭讫而去 ..D.从流飘荡/倘能从我游乎 ..

3.古人写景注重绘画色彩美,仿照示例赏析(甲)诗。 ...

(乙)文赏析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中“共色”“缥碧”两个词将天与山与水,融于同一色彩,展现出天与山与水所构成的澄净纯粹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面对山水时舒展、开阔的心境。 4.(乙)(丙)两文行文构思皆有精妙之处,请细读两文,完善以下思维导图。 《与朱元思书》 一、总领全文 二、两方面具体写景 _________ _________ 三、抒发志趣 《山中与装秀才迪书》 一、明说友人忙于正事,不敢相烦。(托故未邀) ↓ 二、________________(蓄势相邀) ⑦

↓ 三、预想春晨美景,约友明春来游。(直言相邀)

5.小语和小文关于(乙)(丙)两文展开了讨论:

小语:通过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出《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的(1)_______思想感情。《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王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境呢?学霸,帮我分析一下吧。

小文:我觉得(2)__________

【答案】 1.红叶稀

2.穷尽 返回 向北 D

3.甲诗赏析示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中的“白石出”“红叶稀”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等景物组成的山中深秋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山行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之情。 4.异水 奇山 描绘山中冬夜之景,对景思友。

5.留恋赞美山水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我认为王维有这样的心境。由文中“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等内容可知,作者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露水滋润了堤岸,充分的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浓厚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这一方面来看,王维确有与吴均相似之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题时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山景,从“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可以看出。 2.(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 a.句意为: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穷:穷尽。

b.句意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 c.句意为: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北:向北。 (2)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判断动词,是/这; B.比/用来;

C.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跟,和; D.都是跟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从色彩美的角度仿照示例进行赏析。“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山行所感。

4.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各层次大意,然后依据题干要求作答。《与朱元思书》文章首段是总写全景,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二段承上写“异水”,第三段进而写山之景,作者用概括而形象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结尾抒发志趣,即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因此第①、②空分别填入“异水”、“奇山”。[丙]文第二段介绍了山中冬夜的优美景色;“多思曩昔,携手赋诗”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据此可概括出第③空答案“描绘山中冬夜之景,对景思友”。

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明确两文的思想主旨,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明确观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意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全文看似是写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但从“猥不敢相烦”到“多思曩昔”则可看出作者写对裴迪的思念,这是也信的本旨,即引起对方来同游故山的兴趣。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示例:我认为王维没有这样的心境。由文中“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

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等内容可知,作者是对自然风光有浓厚的兴趣,对佳山丽水具有极强领悟能力的人,他既能发现岁末寒冬之夜朦胧可见、清晰可闻的景物,又能凭自己的经验想像出来年春光的优美动人,同时也意在表明对友人的思念,希望友人和自己一起观赏美景。 参考译文:

[乙]与朱元思书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 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二)、对比阅读二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滩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

光愈浮,石色愈丽。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选自《山水人物》有删改)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罅xià:缝隙,裂缝。 6.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游焉:________ (2)避雨而坐:_______ ..(3)互相轩邈:________ (4)负势竞上:_______ ..7.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缘 溪 而 出 水 之 所 经 因 地 赋 形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滩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1)甲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乙文描写潭水很有特色,试举一例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潭水的。

【答案】

6.曾经 躲避 比远 凭借 7.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

8.(1)潭的三面都是石崖,崖面光滑得像抹亮的镜,没有任何沙尘。

(2)就像老鹰飞到天上,那些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高峰,追名逐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9.甲文:厌弃尘俗,向往自然,寄情山水。乙文示例:“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运用视觉描写,分别写出了下、中、上潭的颜色及其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潭景)的喜爱与赞美。 【解析】

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邈”是“向远处延伸,比远”;“负”是古今异义词,“凭借,凭依”的意思。 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的意思是:沿着溪水出来,水流所到之处,受地貌的影响而构成不同形状。据此,正确的句读是: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滩(指潭)、如拭(像擦拭的镜子一样)、住(停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鸢(老鹰)、戾(到)、息(平息)、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同‘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9.(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朱元思书》一文通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再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文章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2)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文章中描写潭水的语句分析作答。如:“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潭水的清澈;“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调动人的视觉,分别写出了下、中、上潭的颜色及其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潭水的喜爱

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清溪位于点苍山马龙峰的南面。正德庚辰,予尝游焉。正德15年(1520年庚辰),又有郡马西元冈、贰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嘉靖35年(1556年丙辰),郡马公元冈和任公积斋两位又约我去探索清溪的源头。

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清溪的水源出自山下的石岩,泉水涌出,积聚成一个水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潭底堆积很多小石,形状有的像卵,有的像珠,颜色有黑、有白,和青绿色,美丽得像宝玉,又像云霞的层层叠叠。一旦有落叶飘到水面,随即会被飞鸟衔去。滩的三面都是石崖,崖面光滑得像抹亮的镜,没有任何沙尘。我们在那裏观赏了一段长时间。于是走上石崖左边的石隙中,坐下来避雨。从石隙中可以俯瞰下面的潭水。大家互相斟酒劝饮,不知不觉间都饮醉了。下潭的水呈深青色,中潭的水呈鸦碧色,上潭的水呈鹦绿色。水和石的颜色互相影响,水的颜色愈轻,石的颜色愈美丽。沿着溪水出来,所到之处,受地貌的影响而构成不同形状,有些地方圆圆的像一面镜子,有些地方又弯曲得像初月,姿态处处不同,每一处都可以兴建一个亭子来让人们驻足观赏。这条溪水一年四季都不会干竭,灌溉千亩农田,人们叫它做“德溪”。 (二)、对比阅读三

(2021年江苏常州市九年级二模)阅读古诗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选自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

(丙)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而间谓余曰:“(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①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②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选自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漫然:随意的样子。②偃蹇孤特:高傲。③谐:混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猛浪若奔(_______) .(2)负势竞上(_______) ....(3)轻白屋(_______) .(4)而间谓余(_______) .(5)是以自古以来(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2.结合文中划“ ”的句子,分别说说吴均、王安石和任光禄各自的个性或志趣? 13.对甲乙丙三个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竞上”“争高”,用拟人手法,化动为静,它与《三峡》中的“隐天蔽日”,都描绘出了层峦迭峰的高峻连绵。

B.乙诗王安石开篇就写了他“作客”常州的过去,然后指出写诗目的:为朋友介绍常州的风俗民情。 C.丙文中“甥其为我记之”中的“其”和“取诸其土”,以及《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用法相同。

D.丙文写人为了写竹,作者认为即使居地不产竹,任君必力致之,全段记叙兼议论,“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引出对任君植竹目的的阐述,转合自然。

【答案】

10.奔马 凭依着山势争看向上 轻视 偶尔,间或 因此

11.(1)山间泉水冲击看岩石,发出冷冷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呜,呜声嘤嘤,和谐动听。

(2)我不能与有势力地位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美景,只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

12.吴均对美丽的大自然热爱向往,对喧嚣世俗的争名逐利鄙视;王安石为宫一心为民,有盛世忧“黎民”的忧患意识;任光禄知竹爱竹,竹奇托了他超凡脱俗不谐于俗的个性。

13.B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奔,奔马。 (2)句意为:凭依着山势争看向上。

(3)句意为:轻视没有装饰的简陋房屋。轻,轻视。 (4)句意为:他偶然对我说。间,偶尔,间或。 (5)句意为:因此自古以来。是以,因此。

1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激:冲击,拍打。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2)胜:美好。蓊然:使苍翠葱茏。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吴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王安石:“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意思是当地沟渠、田埂已经荒废,田地也不肥沃,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是贫瘠冷清。体现了王安石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赤诚之心。 任光禄:“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意思是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把对园子的记述与对园子主人的赞美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耿介自持的胸怀,超凡脱俗的个性。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化动为静”说法错误,应为化静为动;描绘出了层峦迭峰的高峻,无“连绵”特点;

C.“甥其为我记之”中的“其”是副词,可,可要;“取诸其土”的“其”是代词,这里的;“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是语气助词,用来加重语气,无实义; D.“丙文写人为了写竹”说法错误,写竹为了写人;故选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