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答题卡)
测试范围:1—11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年( )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2.《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材料认为“此项工程”( ) A.有利于隋朝强盛 B.造成了隋朝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局面
3.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4.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5.某导演在拍摄有关唐玄宗李隆基的影视作品时,可能出现在其中的场景是( ) A.继承李渊皇位 B.文成公主出嫁 C.安史之乱爆发 D.玄奘西行取经
6.如图连环画讲述的是一位皇帝解除大将兵权,从而加强了集权。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刘邦 B.隋文帝杨坚 C.唐高祖李渊 D.宋太祖赵匡胤
7.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主要是因为( ) A.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宋朝派文臣担任州官 C.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 D.宋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8.依据澶渊之盟,宋朝每年要向辽国进贡数额巨大的岁币。然而,盟约签订后,宋通过对辽贸易平均每年获得80万贯的纯收入。由此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 ) A.促进了宋辽贸易发展 B.加重了宋朝财政负担
第 1 页 共 7 页
C.阻碍了宋辽民族交往 D.加剧了辽国经济恶化
9.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金灭北宋 B.澶渊之盟 C.西夏的建立 D.元朝建立
10.请指出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幅是( )
A. B. C. D.
11.《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 A.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B.交子只限在蜀地流通 C.北宋时期已经出现纸币
D.北宋之后交子被其他纸币代替
12.宋代有“苏常(州)熟,天下足”的谚语;另外,南宋陆游曾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这说明宋代( ) A.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
13.如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 )
A.政权名称 B.建立时间 C.创建者 D.都城
14.如图为元朝时宣政院的印章。在当时,盖有此印章的官 方文书最有可能送达下列哪一地区( ) A. B. C. D.辽阳行省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着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第 2 页 共 7 页
材料二:胡曾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
(1)说出材料一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城市的名称及流经今河南境内B、C河段的名称。(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3)你认为材料二中哪位诗人的评价更为公正?为什么?(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贞观时期还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后期,自认为有了志得意满、追求享乐的本钱。他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1)材料一中“盛世局面”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二中唐玄宗的“本钱”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的错误。(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宋初加强集权措施的看法。(4分)
(4)上述帝王治国理政的措施给我们国家建设什么启示?(3分)
第 3 页 共 7 页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材料三: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2)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写出元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今天哪个民族?(3分)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2分)
19.某历史研究小组开展了“经济视角看宋朝”的主题探究活动。(17分) 探究一:城市发展
(1)观察图片,比较唐宋都城形状布局和商业活动的不同点,完成下表。(6分)
都城 唐长安城 北宋东京城 南宋临安城
形状① 未完全形成对称③
布局 布局
商业主要商业活动限② 城外形成新的商
活动 于东、西两市 业区
探究2:边界互市
宋辽订立盟约后,双方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四处榷场。在宋辽边界贸易中,宋输出的商品以农产品、手工制品和海外香料为主。而辽则主要输出牲畜、皮货、草药、矿物井盐类。对于敏感商品,宋辽都有严格,辽严格军用战马出口到宋,宋对制作火药所用的硫磺和硝等也严格出境。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边界榷场贸易体现出宋与辽之间怎样的关系?宋辽边界互市有何影响?(6分)
第 4 页 共 7 页
探究3:海外贸易
图4 古代丝绸之路 图5 水罗盘模型 图6 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3)研究小组的同学拟制作“图说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展板。以上图片中他们可直接选用哪两幅?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C 2.C 3.A 4.C 5.C 6.D 7.C 8.A 9.A 10.A 11.C 12.D 13.C 14.A 15.D
16.(1)A洛阳;B永济渠;C通济渠。(2)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分)(3)皮日休的评价。(1分)因为他既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流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也指出了隋炀帝的奢侈无度,评价比较客观。(2分,类似亦可)
17.(1)贞观之治。(1分)吸取隋亡教训;重用人才;革故鼎新。(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2)唐朝进入鼎盛时期。(2分)贪图享乐;用人不当。(2分)(3)藩镇割据。(1分)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集权;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分,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4)要以史为鉴,从失败中找原因;治国要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以民为本;要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做到知人善任;成于拼搏创新,败于享乐腐化,要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开明的民族。(2分)文成公主入藏等。(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2)和平共处。(2分)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契丹人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每点2分,类似亦可)(3)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2分,类似亦可)回族。(1分)(4)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19.(1)①布局严整对称;②商业活动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③呈现不规则形状。(6分,每点2分)(2)政治上并立与对峙;经济上互补与交流。(每点2分)有利于宋辽边境地区安定和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深;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为宋、辽两国的长期交往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每点1分)(3)图4和图6。(2分,两幅图片均选对即可得2分,错选不得分)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和航海工具(指南针)的完善,使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3分,言之成理亦可)
第 5 页 共 7 页
历史 答题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务必先将本人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在相应的位置。 2. 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 答题时,请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题序 一 二 得分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
得分 评卷人 二、非选择题 16. (10分) (1) (2) (3) 17.(14分) (1) (2) (3) (4) 第 6 页 共 7 页
18. (14分) (1) (2) (3) (4) 19. (17分) (1) (2) (3)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