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
概述:
中国地域辽阔在多姿多彩的生态环境下孕育出了三大种类的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如果放眼到世界,中国园林也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优秀的造园艺术传统及造园文化传统,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代表,把园林看做是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互相融合渗透。记得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曾言,欧洲的城市曲折多变,而园林则方正开阔:中国的城市秩序井然,但园林却是曲径通幽。这其实是对生活对世界观的一种对比。欧洲的是寡民小国。国家众多,在逐步兼并中建立。所以欧洲的城市不是按照规划修建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慢慢生长的,必是曲折多变。而起园林史君王或神权表现征服欲和权力的地方。其实中国园林也是主人体现自己思想乃至欲望的地方。只不过中国园林是为了逃离现实生活,寄托思想的地方。所以中国的园林故而呈现丰富生动的姿态。虽然皇家园林是以归正,庄严著称。其实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再起表面的威严下也有着多样的变化。例如北海的静心斋,在有限的空间里仍做出了曲折的路线和丰富的景观层次。
其实我认为园林就是个艺术品,是需要慢慢把玩的,慢慢琢磨的。你轻描淡写的走一圈你是什么都看不懂的。在皇家园林中你走一圈你只看到庄严,你却没有看懂挣扎与彷徨,你去私家园林中走一圈你只看到秀丽,却没有看懂苦涩与逃离。你去寺观园林看一圈你只看到空灵,却没有看懂入世与修行。我讨厌现在的旅游业那句话:进去看看吧除了树就是水还有些石头,给你们15分钟。其实园林就是由:一树一石一水一园林组成。
园林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国园林亦是如此。意大利的台地庄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变化,但几何化痕迹明显;法国的几何式园林,根本就是用几何来构筑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园林崇尚自然,其成果刻意回避人工痕迹,以人工模拟完全的自然;日本园林则是不回避人工痕迹,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中国的园林则是虽有人作,宛如天开。
萌芽:
萌芽时期相当于殷、周、秦、汉4个朝代。中国的园林大致有两个源头,一是苑圃,二是灵台。苑圃是生产性场所,用来种植作物,兼并打猎之需的地方。灵台则是帝王在城外修建高大的灵台,以此用来作为天人沟通的场所。最早的园林不是正常人能承受的。园林是帝王体现自己权利的一种象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建章宫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赢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有一显著特征,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最求长生。所以才会有一池三山的形式。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总体上呈现出内容庞杂,气势堂皇的特点。汉末时期,社会动荡,皇家园林开始逐步凋零,而私家园林开始兴起。最早的私家园林是跟风行为,是效仿之心,帝王有宫苑,我们就有庄园。但后来随着社会动荡,政权,人事更迭快,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如归去,走向田园。虽然没有富贵,但可保命。
战乱:
这个时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段时期,政权变动频繁,外族统治加剧了汉族士人的失落感。在这种背景下,滋生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及时行乐,一种是玩世不恭。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
记。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中,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宗教的兴盛,带来了宗教建筑建设的高潮。据《洛阳伽蓝记》,北朝时的洛阳,城中寺院众多,书中所提及的佛寺大多有园林附属。中国的寺观建筑从本质上讲同日常生活的建筑没有区别,只是尺度上的差异,个别建筑类型较为特殊。原因是最早的佛寺基本都是皈依佛教的贵族官僚或富商把自己的住宅奉献改建而成的,道观参照佛寺而建。伴随着寺观的兴起,寺观园林开始兴起。而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由于战乱,国力衰退。规模变小,但对园林的雕琢趋向精致。园林艺术多种多变,叠石为山的做法多有采取,水体形体丰富多变,理水技巧日益讲究,甚至出现了机关造景的做法。从表面看,皇家园林的重点已经从模拟神仙仙境转向了对世俗题材的创作,在追求皇家气派之余,涉及了民间文人的美学思想。此刻的皇家园林同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相互影响,推动了园林技艺的发展。
勃兴:
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达到成熟,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园的勃兴奠定了造园的理论基础。在白居易的《池上篇》中描述自己的宅院共占地17亩,“屋室三分之一,水五分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这里基数的园林中各部分的比例配置,成为后来造园者的参考依据。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有:(1)隋代山水建筑宫苑;(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4)唐宋写意山水园
隋代山水建筑宫苑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最能体现唐风采和一个统一大国的气度的,还是要看皇家园林。
唐因隋旧,实行两京制,长安和洛阳都有皇家宫苑。唐代的皇家园林建设,数量多,规模大,远超前朝。皇家园林的丰富多彩,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的分类已经比较明显。主要有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 可见帝王生活之穷奢极欲。
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这些园林创作反应了唐代自然式别野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唐宋写意山水园: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流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华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的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
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在情趣的表达上有所消弱,而贪大求全,追求堂皇气派,重点放在了占有欲的满足上,不惜劳民伤财,但也留下了许多工程层面的经验和奇迹。但元曲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诚然。
柔弱: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两宋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成了两宋的头等外患,
加上宋朝时期的积贫积弱,不杀文官。导致文人园林开始转向内心的独乐,造园技术趋向成熟。宋代文人心中的世界变小了,不再求诸外,而向内心挖掘。宇宙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园林作为壶中天地,恰是这种宇宙观的集中表现。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是以北宋山水宫苑为特色。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面。政和七年,宋徽宗赵佶始筑万岁山,后更名为艮岳,岗连阜属,西延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辉煌:
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园林,如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达到园林建设的高潮期。元、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成时期,元、明、清园林继承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并形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园林特色。
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结合,建于郊外,少数建在城内,或在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或是人工开凿兴建,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
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江南的私家园林,多与住宅相连,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变化,风格素雅精巧,因时随形创造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元、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大发展,其中比较系统的造园著作就是明末计成的《园冶》。书中提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相地合宜,造园得体”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造园艺术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基础。
这个时期各个地方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江南园林(庭院)园林受诗文绘画的
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浪沧厅、扬州的个园,无锡寄畅园等。北方园林(皇家园林)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浑圆、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巴蜀(川西)园林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更接近民间。 主要分布四川:杜埔草堂、望江楼
茶香:
随着近百年的风云变化,旧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打破,传统园林这种形式也日渐式微,旧的文人阶层消失了,那种俯仰期间的精神淡漠了,留下的是一个物质的空壳。但我们仍然能在那空空的躯体的发现她留给我们的美。那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笑容,那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魅影。那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的脚印。那淡有淡无的空间对比与流通。和那深深的诗情画意,仍然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她同时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重要的窗口。
08资源本一班 邢屹
081107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