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闻·观
扬雄《方言》评述
孟小驰
摘要:扬雄搜集整理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专
门研究方言的著作,他用毕生的精力调查研究全国的方言,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第一次。《方言》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创立了一门新的语言科学——方言学。
关键词:扬雄;方言;古代语言学
一、成书背景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善于模仿前人进行写作,《方言》是对《尔雅》的模仿和发展。《方言》成书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基于前人的资料。在周秦两朝的采风制度下,每年都会有使者奉命去各收集歌谣和方言,最终汇总到朝廷,由贮藏图书的部门保存起来。但由于秦朝的战乱,这些珍贵的材料都散失了。而与扬雄处于同一时代的严君平、林翁孺都曾接触过前代的方言资料。扬雄凭借自己与严氏的私交以及与林氏的亲戚关系,在蜀时有幸看到这些资料。
二是基于扬雄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勤于实际调查的刻苦精神。汉平帝曾召集百余名学者到未央宫讲解文字,扬雄根据会议材料,采以作《训纂篇》。此外,扬雄在40岁左右离家到京做官,这使他有机会熟悉带有今天普通话性质的当时的通语,也有机会看到石室遗书。他又积极向来自四方的人进行实际调查,接触到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在长安时,扬雄常常向来自各地的孝廉和士卒询问各地方言异语,并加以整理排比。这样的实际调查工作,一直进行了27年之久。扬雄把他的后半生全都奉献给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
12、13释普通词语;卷4释服制;卷5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8释兽;卷9释车、船、兵器;卷11释虫。此外,卷12、13的绝大多数条目仅列出被释词和释义两项内容,只有极少数的条目记录了方言区的具体分布。通常认为这两卷是扬雄没有完成的调查提纲。
每个条目均以若干同义词比较的形式列出,最少对1个词进行阐释,如:卷二:“台敌,延也。”最多12个词进行阐释,如,卷一:“敦、丰、厖、渑、怃、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每个条目均包括被释词和释义两项内容,被释词的列举形式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混合。如:卷一:“台、胎、陶、鞠,养也。”(单音节词);卷一:“谩台、胁阋,惧也。”(双音节词);卷二:“恒慨、蔘、绥、羞绎、纷母,言既广又大也。”(单双音节混合)。释义部分的形式具体为:先列出一个或若干方言词或古语词,再说明“某地谓之某”,即用一个常用词加以解释,最后分别说明某词为某地区的方言词或古语词。训释方式为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充分反应出了扬雄的时空观。
四、民俗语汇价值
该书所含民俗语汇的最大特点是既有历时的考量,又有共时的讨论。《方言》中广泛使用周代诸侯国的国名,卷一第13条:“假、炽、怀、摧、詹、戾、艐,至也。……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古雅之别语”说明扬雄认为这些词是古代的方言词语,“今则或同”则表明这些词语在当时的一些地区已经通用。例如,摧、詹、戾,《诗经》曰“先祖于摧”“六日不詹”“鲁侯戾止”之谓也。此亦方国之语,专不在楚。这说明摧、詹、戾不只流行于楚地。而扬雄之所以断定这三个词属于楚语,是因为他依据了这三个词在当时的实际分布情况。他一方面根据已有语言材料,辨别这些词是“古雅之别语”;另一方面,他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指出它们“今则或同”。这展现了该书的古今兼备的时空观。
注释:
[1]据周祖谟《方言校笺》。[2]据戴震《方言疏证序》。
参考文献:
[1](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DB/CD].钦定四库全书本.
[2]赵振铎.扬雄《方言》是对《尔雅》的发展[J].
【责任编辑】 孙明明
二、版本流传
《方言》刻本北宋有国子监本,南宋有蜀本、闽本
和赣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宋庆元六年(1200)寻阳郡斋刻本,卷首有郭璞序,次庆元庚申(1200)会稽李孟传序云。袁克文官寻阳时,曾以某大字本为底本,将《方言》重刊于郡斋。
自宋以后,明刻本有三:万历间新安程荣刻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2册,由程荣辑录;明刻本《新刻绝代语释别国方言》2册,由胡文焕辑录;《方言》2册。清刻本有三:清乾隆49年(甲辰1784),余姚卢文弨抱经堂杭州刻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2册,由卢文弨校;光绪17年(辛卯11)长沙思贤讲舍刻本3册;光绪间福山王懿荣天壤阁影宋刻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2册。时期刻本有五:二年(1913),华阳王秉恩影宋刻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2册,由王秉恩校,附方言校记;间江安傅氏影宋刻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2册;四年(1915)上海东方书局铅印本《方言》1册;间上海涵芳楼影印宋刻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1册;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方言》2册。以上刻本资料,均采《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之载。
三、内容与体例
今本《方言》共十三卷,675条[1],11900多字[2]。从义项上看,内容安排如下:卷1、2、3、6、7、10、
7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