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机械制图综合实践课——零件测绘
【教学构思】 学生在前阶段已经学习了《制图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计算机
绘图的基础技术。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以零件工作图的绘制为载体,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并掌握综合应用多种专业知识的方法与技能。本教学设计以实际生产为基础,以项目形式呈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 进一步掌握零件测绘的方法。
② 巩固计算机辅助绘制零件工作图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2.能力目标:① 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机械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需求。 ② 利用测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零件工作图的测绘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② 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零件的测绘方法。
2.利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工作图的步骤。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学生互评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制图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AutoCAD举一反三——机械制图》
等教材,作图工具、游标卡尺。
教师:多媒体课件、零件模型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教 师]呈现齿轮泵,某液压元件厂生产的齿轮泵进行技术改进,我们协助其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你的专业知识,从制造的角度讲讲解决方法。 引入实任 际案例,创务 设情境,激呈 发兴趣 。 现 [师 生]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 教学环节 样品 测绘零件 改进 审核 投产 试件成品 [教 师] 点出任务“零件测绘” [学 生] 思考、讨论,并重点分析: 1.零件的形状特征、结构特点。 2.主视图投射方向的确定和其它视图的确定。 通过对[师 生]归纳得出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 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已学知识。 1、了解与分析测绘对象 形状特征、结构特点 2、拟定零件的表达方案 确定主视图,选择其他视图 3、绘制零件草图 目测比例,徒手绘制零件图 4、整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教 师]温馨提示:计算机绘图是以手工制图为基础,并且需要具 备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而AUTOCAD仅仅是代替铅笔、橡 皮、三角板的工具而已,但它是现代生产所必须掌握的技 能。 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 个案分析 [教 师] 过渡说明,引出泵盖的测绘方法 - 1 -
三、任务实践 任 务 实 践 作 品 展 示 通过集[教 师] 发放任务书(见附件)和模型零件,宣布竞赛注意事项。 体完成项目任务,培养温馨提示: 学生团队合 ① 测绘尺寸是零件草图测绘过程中必要的步骤,零件上全部尺寸作精神,提的测量应集中进行,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遗漏。切忌边画高学生知识尺寸线,边测量,边标注尺寸。 综合运用的能力。 ② 评价规则(见附件)。 [学 生] 各组思考讨论并完成任务(教师巡视,给予指点) 四、 作品展示 [教 师]测绘完毕后,宣布展示评价表(见附件)。 通过作[学 生]学生派代表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品展示,为学生提供展[师 生]其它组同学点评,教师补充。 示自我的平[教 师]集体亮分,评出优胜队,并颁奖。 台,从而也增强学生展 示自我、推 销自我的意识,提高口 头表达能 力。 [教 师]对成绩加以肯定,总结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内容。 完成任务的注意事项: 1、合理分工(分工明确,安排合理) 2、分析零件,确定表达方案(主视图的确定) 3、绘制零件草图(目测比例,徒手绘制) 4、用CAD绘制工作图(线型、布局) 总 结 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明确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教 师] 在企业中的零件测绘方法不是局限在本课题内容,今天的的关系。 课题仅是基础,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将会学到进一步的测绘技术。 [布置作业]整理零件工作图后上交至29151268@qq.com。 附件: - 2 -
任务书之一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轴承座 HT200 40' 1.轴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圆柱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3.两安装孔的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要 求 4.底平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5.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6.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7.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8.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9.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上交方式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3. 备 注
附件:
- 3 -
任务书之二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支 座 HT200 40' 1.轴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 圆柱两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技 术 要 求 3.两安装孔的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4.底平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5.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6.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7. 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8. 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9. 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 备 注 上交方式 附件:
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任务书之三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 4 -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支 座 HT200 40' 1.大圆柱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圆柱上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3.凸台小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技 术 要 求 4.两安装孔的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5.底平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6.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7.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8.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9.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10.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 备 注 上交方式 附件:
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任务书之四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 5 -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支 座 HT200 40'
1. 轴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圆柱两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3.两安装孔的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技 术 要 求 4.底平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5.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6.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7.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8.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9.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 备 注 上交方式 附件:
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任务书之五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 6 -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拨 叉 HT200 40' 1. 轴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小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3.半圆叉口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技 术 要 求 4.半圆叉口两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5. 圆柱两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6.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7.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8. 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9. 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10.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 备 注 上交方式
附件:
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任务书之六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 7 -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拨 叉 HT200 40' 1. 轴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沉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3.圆柱底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12.5μm。 技 术 要 求 4.圆柱顶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5.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6.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7. 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8. 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9.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 备 注 上交方式 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附件:
任务书之七 测绘零件并编制技术流程图
- 8 -
名 称 材 料 用 时 拨 叉 HT200 40' 1. 轴孔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2.半圆叉口内表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3.2μm。 3.半圆叉口两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技 术 要 求 4. 圆柱两端面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Ra值为6.3μm。 5.其余表面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 6.圆柱内孔的配合公差为H8(查表标出极限偏差) 7. 铸件做人工时效处理。 8. 未加工面去毛刺处理。 9.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084-m。 1.作为练习,铸造圆角暂不考虑铸造工艺等要求。 2. 备 注 上交方式 以小组号命名(如第1组.dwg)保存至e盘,访问教师机
技术流程图
开 始组长- 9 -
分析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