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 五粮液高送股的背后
2004年2月24日上午,五粮液(证券代码000858)董事会做出了2003年度每l0股送红股8股、公积金转增2股、派现金2元(含税)的分配预案。并于2004年4月2日召开的200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股权登记日为2004年4月12日;除权除息日为2004年4月13日。年报显示,五粮液200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33亿元,主营业务利润21.7l亿元,净利润7.03亿元,每股收益0.519元,净资产收益率11.7%。
五粮液的2003年的年报在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应当说是比较靓丽的。另外加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十分大方的高送配方案,五粮液开了个高送配先河。相对于以前曾经被骂做“铁公鸡”的五粮液,着实令市场投资者吃惊!五粮液为什么送股?是真的变慷慨了,还是出于其他原因?
五粮液全称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宜宾五粮液酒厂”。1951年,由明朝“温德丰”糟坊发展而来的“利川永”、“长发升”这两家宜宾最有名望的糟坊首先联合,成立了“大曲联营社”;1952年,宜宾专卖公司在“大曲联营社”的基础上,接纳了其他几家糟坊,成立了“川南行署区专卖事业公司宜宾专卖事业处国营二十四酒厂”;1953年,“二十四酒厂”扩建为“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公司宜宾酒厂”;1959年3月12日,酒厂正式被命名为“宜宾五粮液酒厂”;于1998年3月27日,改制发行股票,1998年4月27日股票上市。
五粮液从上市至2003年已有6年历史,6年的股利分配情况见表4—3;6年的财务指标变动情况见表4—4。 表4—3
五粮液1998—2003年胜利分配情况表 年 度 每股收益 2003年度 0.520元 2002年度 0.540元 2001年度 0.933元 2001年(中期) 2000年度 1.600元 1999年度 1.352元 1999年(中期) 0.99元 1998年度 1.729元 股利分配方案 配 股 方 案
每10般送8.00股转增2.00股 派现2元(含税) 每10股转增2.00股 每10股送1.00股转增2.00股
派0.25元(含税) 每10股送4.00股转增3.00股 派1元(含税) 利润不分配不转增 每10股配2.00股配股 价 25.00 每10股转增5股 每10股派12.5人民币元(含税)
受税收调整影响,2003年国内多数白酒企业日子并不好过,五粮液的业绩也在2000年开始下降,到2002年出现大幅滑坡。通过表4—4可以看出,五粮液收益的变化。导致五粮液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受税收调整的影响外,主要是其经营上的问题,公司管理层提出多元化战略,但是诸如最初被称为“亚洲第一流”的制药集团无疾而终;1997年建成的5万吨酒精生产线刚投产就夭折;而在“安培纳丝”亚洲威士忌项目上又白白丢掉了几千万元。在2003年,又要造车造“芯”(拟上汽车和芯片项目),尤其是2004年以来,五粮液又要搞日化用品。这一步步的多元化措施也受到业内的质疑。
表4—4
五粮液财务指标变动 项 目 1998年 每股收益 每股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1.73 5.52 31.35 1999年 1.35 5.04 26.81 2000年 1.6 6. 24.09 2001年 0.93 5.4 17.29 2002年 0.54 4.7 11.56 2003年 0.52 4.43 11.7
而五粮液的高送股也和当初的高派现有较大变化。通过表4—3,可以看出:五粮液1998年实施了10派12.5元的分红方案;1999年为10转增5;2001年中期10送4转增3、末期10送l转增2;2002年l0转增2。但是2000年,五粮液以每股25元高价l0配2时,不少股民认为五粮液是圈钱的“铁鸡公”、“吝啬鬼”。但是在2003年经营业绩相对于刚上市的发展的颠峰来说并不很理想的情况下,五粮液却采取高送股方案,这回显得有些过分慷慨了。
据《证券市场周刊》调查获悉,五粮液的慷慨意在吸引机构投资者,诸如QFII中一直对五粮液垂青却犹豫不决的摩根土丹利。据了解,QFII成员摩根士丹利一直垂青五粮液,只是五粮液流通股本太小,浅水无法任由大鳄潜游。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员早已拜访五粮液,并有意参与五粮液的国有股减持。五粮液在并未完全恢复元气的情况下,却抛出了l0送8转增2派2元这个空前慷慨的分配方案,其主要目的就是扩充股本,诱惑更多的实力投资机构。尽管五粮液目前流通股本有3.8亿股,但在机构时代,现有股本仍然偏小,不方便机构进出。分红方案实施后,五粮液的流通股本将达到7.6亿股。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