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九年级一诊议论文专题复习(含答案)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宋威
①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②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关键贵在坚持。
③事业常成于坚持,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于从容的归客后边;疾驰的骏马落于缓步的骆驼后头。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36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④“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⑤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⑥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选自2017《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信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2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缓慢的力量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红作家麦家,颇有这样的风采。其长篇小说《解密》、《暗算》,写了十年,一推出便震撼文坛。麦家曾说:“虽然我花了十年才写成一部作品,但相对于那些十年推出五部作品,到最后一部都流传不下来的人而言,我比他们更接近成功。”可见,缓慢是有力量的。
②缓慢而有力量,然此功难持。浮躁难耐,繁华撩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人们觉得惬然快意。对于慢,则不屑一顾,以为慢慢吞吞就是窝窝囊囊,慢了无人可识君。他们信奉流星一划也耀眼,尽管闪得快,逝得也快;喜好昙花一现也风流,尽管开得快,败得也快。所以,持缓慢功夫,不是另类,却须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
③“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写作就是“慢慢写”。舒立撰文回忆,这个“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为了“图慢”,他特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频蘸墨水才行。另外在字体上选择魏碑体,这种字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笔一划地写,写得十分工整,很难写得快。由于这样“慢慢”地写,一天只写一两千字,但成功率几乎为百分之百,一遍就行,无需修改。他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堪称艺术品。
④由此看来,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慢之力,在于目标如一,锲而不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在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慢工出巧匠,慢工出细活”。清醒的慢,不是故意的耍懒蹭滑,不是天生的愚笨迟钝,而是审时度势,顺理成章。众皆狂热躁进,你能清醒头脑,慢下来,便能独树一帜;众皆追名逐利,你能守住心灵,慢下来,便有独到的风采。现代人不能像无头苍蝇,嗡嗡乱撞,应把不定的思绪、焦虑的心情、复杂的生活,梳理好了再出发。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点。
⑤慢是执著、坚定和沉着。京剧《空城计》中,扫街的老军慢慢吞吞,抚琴的诸葛慢条斯理,慢的情调和气氛,弄得司马懿心中无底,直叫大军后退四十里。慢中乾坤大,慢中滋味长。人生需快也需慢,遇事“急急风”,“过把瘾就死”,人生岂不太潦草?该得慢时且得慢,从容、悠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慢有情调,慢有精彩。 ⑥人生有快乐,也有“慢”乐。养些慢功夫和情趣,是人生应有之义。慢是一种厚重,积学储宝,厚积薄发。慢是一种品格,人沉酣,味醇厚,是精雕细刻的打磨打造。“慢”不是鼓励懒惰,不是倡导消极,不是拖延时间,不是降低效率,而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在平衡里体会生活的意义。这样,和谐而舒适,进步得优雅,生活得惬意,有什么不好呢?
3
第一课时:论点+论证思路 一、方法回顾 :
(一)把握文章论点的方法: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①从位置上找:看标题;看开篇;看中间;看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题型:1、直接问论点或文章围绕某个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方法:找每段中心句)
(二)概括论证过程:
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二、试题演练:
(一)论点的考察:
1、《最快的脚步是坚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信》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3、《缓慢的力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4分)
答案:1、万事贵坚持。(2分)(万事从来贵坚持也可以。如果答道“坚持就是快”或“最快的脚步是坚持。”只得1分。)2、人要有诚信。3、缓慢是有力量的。(2分)文章第①自然段,通过引述麦家的写作经历和体会,引出并证明了中心论点“缓慢是有力量的”。(2分)
(二)论证思路:
1.《最快的脚步是坚持》作者在第③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分)
4
3. 根据第④自然段内容,理清作者本段的论证过程。(3分)
(1)由“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这一道理出发,阐明慢之力的关键所在以及“ ”的内涵;
(2)通过对比论证,告诉人们 ; (3)呼应段首,得出“ ”这一结论。
答案: 1.先提出事业常成于坚持,毁于急躁这一观点,(1分)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用匆忙的旅人和从容的人,疾驰的骏马和缓步的骆驼进行对比,(1分)再举黄大发凿水渠的例子加以证明(1分)。最后总结得出只有坚持不急躁才可以实现梦想取得事业成功这一结论。(1分) 2.不能。理由: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3.(1)清醒的慢;(2)做到清醒的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点。(每点1分)
第二课时:论据论证方法+文章开头的作用: 一、 方法回顾:
(一)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又叫事例论证)
作用:作者用什么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作者用什么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给人印象深刻。 (二)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A举了……的例子或引用了…..的名言引出论点或论题;B、作为道理或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
5
点(论点是…..)C 以…..开头(如从家喻户晓的故事,以众所周知的名言开头)吸引读者。
二、试题演练:
(一)论证方法:
1.《信》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说说《信》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缓慢的力量》文章第③自然段叙述老舍的写作经历,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最快的脚步是坚持》说说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5.《最快的脚步是坚持》下面语句放在第几段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
答案:1.作者列举这些“信”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2.第⑤段采用了道理论证法,引用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 作文本段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接下来引用“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一系列成语,使道理讲得有理有据令人叹服。3..(2分)第③自然段段叙述老舍的写作经历,是为了证明“持缓慢功夫须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这一观点(1分),同时引出第④段“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的论述。(1分)。4. 第⑤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法,通过“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两方面的对比,从而有力的论证了“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的观点。5答:放在第④段合适,(1分)因为划线句子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甩手坚持一年的最后只剩帕拉图的例子,作为事实论据(1分)能有力证明第4段的“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这一观点。(2分)) (二)开头的作用:
1.《最快的脚步是坚持》开头①②段引用宋代诗人石曼卿用黄泥裹着桃核往山岭上投,几年
6
下来,竟然“花发满山”的故事,有何作用?
2.《信》本文的开头有何特点?
1、(1)故事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2)得出“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从而引出论点: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关键贵在坚持。
2、(1)开宗明义,揭示论点。(2)巧妙利用 “信”作为会意字的词义构成——“人”“言”,是文章论点的提出既富有文采,又具有权威。令人信服。
第三课时:结合文章,链接材料,对关键词句进行理解 一、 方法回顾:
1、结合文章,链接材料,对关键词句进行理解:
A、树立正确观念 ——扣住词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中心论点、分论点进行阐述;
B、明确答案构成——观点+材料链接 C、注意答案顺序——先观点后,后论据
1.说说在《信》这篇文章中,第8段加横线句的含义。
2.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4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慢”“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在平衡里体会生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3分)
7
1. 在谴责社会种种不诚信行为的时候,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2.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材料二);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材料一)。 3.(3分)参考:真正的、清醒的“慢”,是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盲目、急躁,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从容的进步,才能收获人生独到的风采。(说明:结合文章内容(1分),在与“快”的对比中阐述“慢”的力量与生活的意义(2分)。言之成理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