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来源:99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勿,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选自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注)①济:对事情有益。②方寸:指人的内心。③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④洒然:畅快的样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B.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C.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D.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走:______ .(2)礼愈至 至:______ .(3)读《易》至韦编三绝 绝:______ .(4)老吏苦之 苦:______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14.甲乙两文内容都和学习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 11. D

12. (1)跑 (2)周到 (3)断 (4)以……为苦 13. (1)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2)自古以来看一眼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14. 甲文侧重强调勤奋、虚心学习的重要性,作者以自己少年时勤奋求学和成年后虚心求教终有所得的经历来说明的。乙文侧重强调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将孔子、苏东坡与虞世南等人不同的读书经历和收获进行对比加以说明的。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正确的停顿应为: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走”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跑”的意思;“苦”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解释时要注意。

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虽”“卒”“孰”“如”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4.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

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等句子可知,作者认为学习要不怕吃苦,勤奋努力;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以看出,要尊重老师。乙文从“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等句子可知,作者强调了深入阅读的重要性。

甲: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选自《板桥家书》 作者:郑燮 年代:清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眼里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看一眼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达到(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遵行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没有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工作)。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草草结束学习(那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