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2周)组合阅读
【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④其父(fǔ):那人。其,那。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⑥将(jiāng):带领。⑦髀 (bì):大腿。⑧大:大规模。⑨引:拉,拿起,举起。⑩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 (3)其子好骑( ) (4)此独以跛之故( ) ..
4.下列句子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堕而折其髀
A.丁壮者引弦而战 B.马无故亡而入胡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⑨
⑩
⑦
⑧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6.写出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比喻义。
【现代文阅读】
秋的济南 付秀莹
①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②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当时节,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语。柿子树上还有柿子,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爬上去摘柿子。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吃。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静,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③晚饭后,月亮升起来了。山里的夜晚,已经有十分的凉意。夜空深邃,月亮圆圆的,好像是女子皎洁的脸。星星稠密,却不太耀眼,许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去了。月光汹涌,仿佛能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夜风拂过林木,萧萧飒飒,有无限的秋意。群山越发幽静了。月光满山,月色满怀。整个人好像都变得澄澈清明起来。我们都不说话,生怕惊动了这清清的月色。不知道是一只什么鸟,叫了一声,半晌,又叫了一声。
④这么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里深陷,有多久不曾看过这么好的月亮了?
⑤小时候乡下的月亮,好像是金黄的。熏染了炊烟和鸡鸣狗吠,有人间烟火气,是可以亲近的。这山里的月亮,或许是因了泰山余脉嵯峨,另有一种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在这山林间隐居,或者随了嫦娥,到广寒宫里去。
⑥次日回到市里,泛舟大明湖上。湖水清澈,更见深沉了。秋水长天,岸边的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别有一种寥落之美。岸上的杨柳倒是依然碧绿,依依垂下来,参差披拂,在风里蹁跹不已。隐隐有丝竹之声,穿林渡水而来,同啁啾的鸟鸣交织着,教人不免恍惚,这尘世间竟然有如此闲雅所在,济南人实在是有福了。
⑦弃舟登岸,来到芙蓉街,则是另一种味道了。据说,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早年间,这里曾是济南府的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多深宅大院。岁月变迁,而今,这里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小吃街了。然而,芙蓉泉,她还在吗?一路询问,到底是找到了。芙蓉泉藏身在民宅里,一个小院的墙根下。泉里倒还有鱼,活泼泼游动着,好像是芙蓉泉旧年的信物,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时光如逝水。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7.选文围绕“秋的济南”重点描绘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8.选文描写秋天济南月亮的同时,在第⑤段又写到小时候乡下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谈谈你对选文结尾“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一句含义的理解。
雨季心思 杨机臣
①雨多成洪,洪如猛兽,给人带来灾难。缺雨成旱,旱如烈火,能把农人的希望一把火焚掉。听说南方水灾四起,我庆幸生了个好地方,不用担洪水灭顶之忧。可是,又生思虑,由于久不见雨,人心生烦,便无端地想起几乎忘掉了的雨声。心里好笑,什么不好想,单单想雨声!
②记得小时乡里什么都缺,唯不缺雨。
③来到伏季便是雨季,不知不觉雨就来了。天下雨,人躲进屋里,大人放下外面的活,忙起家里的活,孩子闲着爬在窗台隔着窗棂看雨。很快,院子里打起一片水泡,一个水泡溅起,传出一声水泡响。院里水泡密密麻麻,砸得一院子叽里咕叽响。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下面摆了一溜住家过日子的家什,水流砸在上面发出的水声不一样。砸在水桶上,水声清脆;砸在酱坛子上,声响沉闷;砸在鸡窝上,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一阵风吹来,把水流的水珠摇向窗户纸上,啪啪的响声像是一阵鞭响。纸湿透了,水流进屋子,孩子急忙拿来破布堵住雨水。
④奇妙的雨声,令你兴奋,能随着雨声幻想许多让人高兴的事儿。人若是困了,想睡觉,下雨天最好睡,此时的雨声是催眠曲,尽管外面是风雨交加,雨声响得清楚,却不耽搁睡觉,反而睡得更香。经过了连续劳作的农人,平日里舍不得大白天睡觉,只有到了雨天,才是睡大觉的好时光。雨天睡觉并不需要在炕上或者床上,只要有个地方不漏雨,铺个小草帘,保准躺下就呼噜,常常是呼噜声盖住了雨声。有时被雨声惊醒,翻个身继续打起呼噜。有时下一天雨,有人能连饭不吃一睡一天。都说下雨的天好睡觉,只有知冷知热的人才知道,哪里是雨天好睡觉,那是把人累的。
⑤夜里下雨水声更大,却不影响睡觉。那时,很少见到夜里下雨了,谁家因雨声吵得睡不着。即使再严重的神经衰弱,夜里下雨了,也不用起来吃安眠药,保证睡得比平日香。所以有不少睡不着觉的人盼下雨。
⑥这些年雨水确实少了,夜里听雨声的时候自然不多。听不到雨声,心里常发慌,甚至睡觉也不安稳。突然一天夜里,我听到了雨声,敲打着盆盆罐罐叮当响了一晚上,闻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得很香……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是楼上二愣子洗澡忘关太阳能
水箱了,水顺着雨水管道经过五六层楼流在屋檐下隔壁二大妈的垃圾桶上……
⑦打这儿起,每当睡不着的时候,心里便盼望着可又害怕那雨声。
11.通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分点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既“盼望”着雨声又“害怕”那雨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样的标点符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阅读下面的句子,请分别说出省略号在句中所蕴含的意思。
(1)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得很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顺着雨水管道经过五六层楼流在屋檐下隔壁二大妈的垃圾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第③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语段中“雨”的特点。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