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语文考试复习之古代诗歌

大学语文考试复习之古代诗歌

来源:99网


诗歌 诗歌定义

广义:诗是文学、艺术的通称。

西方的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而是包含美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理论体系。 狭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 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

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 节奏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美国诗人威廉斯的诗《便条》 《无题(李商隐) 诗 歌

重点提示:

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先秦诗歌。汉乐府诗与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从歌谣到诗歌 歌谣:

《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梁启超:“歌谣既为韵文中最早产生者,则其源自当甚古。质而言之,远在有史以前、半开化时代,一切文学美术作品没有,歌谣便已先有。” ----------8----------

(一)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 《淮南子》: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且介亭杂文》: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人记下,也没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 ----------9----------

从表声的歌谣到表意的诗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

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女乃作歌。歌曰:候人猗兮。

●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 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肉)。 ----------10----------

(二)诗歌起源于宗教

● 《礼记·郊特牲》相传为神农时期作品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卜辞》(殷商)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 (《采莲曲》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1----------

●生产劳动与宗教二者密切关连。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12----------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13----------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

----------14----------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先秦诗歌: 《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 源头:上古歌谣,二言为主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杂言诗

----------15----------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16----------

《诗经》成书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诗经》的传授:四家诗(齐鲁韩毛) 齐·辕固 鲁·申培 燕·韩婴 赵·毛苌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学官,毛诗晚出,未得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今文。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之人渐多。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大行于世。 诗经“六义”

风、雅、颂(体裁) 赋、比、兴(手法)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风、雅、颂的各自产生时间

《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风、雅、颂名篇举例 秦风 · 蒹葭 诗经·周南·关雎 1、兴。 2、结构。 3、押韵。

4、双生叠韵重叠字。 5、人物形象。感情。 6、细节。

7、钟鼓乐之。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25----------

游子吟 【乐府】

《小雅·鹿鸣》: 周颂·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天生高峰是岐山,古公太王来开拓。太王将它营作后,文王使它久平安。人们前往奔周王,山高却有平和路,子孙后代可依靠。 这是一首在祭祀仪式现场所诵唱的歌,“天作”,强调上天赐予周人这个地方,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因此岐山就是周人的圣地。本颂歌虽然是在祭祀仪式上所颂唱,但并没有一味歌颂山,而是歌颂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歌颂周文王。并从人们的投奔岐山来表现出周国的繁荣昌盛。岐山虽高,路虽崎岖,然而周国的道路却是子孙后代可以依靠的。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如《卫风·氓》:

比此物,即比喻。如(《魏风·硕鼠》 ) 《卫风·硕人》其二:手如柔荑(初生茅芽),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天牛幼虫,色白而长),齿如瓠犀。螓(似蝉而小,头部宽广方正)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 《周南·桃夭》: 《诗经》内容

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 · 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 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 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篇。如《采薇》,《鸨羽》及及思妇诗。 讽刺统治者的诗篇。如《齐风·南山》、《齐风·敝笱》 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 《诗经》的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秦风 · 蒹葭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楚辞

★诗体: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一带中原文化的结晶,楚辞则带着浓厚的江淮流域特色。 书名: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国历史

1、颛顼之后祝融部落;2、祝融八姓;河南新郑;3、季连一支芈姓;4、依附于夏,被商不断向南驱逐;5、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之间地带;

1、季连之后曰鬻熊,周文王师,曾孙熊绎,成王时,封为楚子。以熊为氏。居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 ?楚熊渠 伯康 句亶王 句与屈 姓氏

屈原 屈景昭;左徒;对内推行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政治路线;对外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令尹子椒、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张仪欺楚;放逐洞庭湖;顷襄王,郢沦陷; 离骚

★《离骚》解题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词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钱钟书:辛弃疾、霍去病,离骚,放下忧伤与忘却痛苦; 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之时,大约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节选一: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节选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越人歌

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离骚》的艺术特点

★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意象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两汉诗歌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文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转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有二言、五言、杂言,其中五言居多。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系汉末文人所作,代表着五言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李延年《佳人歌》、辛延年《羽林郎》等。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东门行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诗十九首 之《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魏晋南北朝诗歌:

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 “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建安体:三曹七子(孔陈王徐阮应刘),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貌。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正始体: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为代表。司马氏掌权,时局昏暗,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与幻灭感。诗歌与玄理结合,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田园诗:陶渊明。 永明新体诗

*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分为“吴声歌曲”、“西曲歌”;北朝民歌,以《敕勒歌》、《木兰诗》为代表。 短歌行 曹操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杂诗两首(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妇思,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刘履:“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 杂诗其二 曹植

仆夫早严(备好)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吾仇。将骋万里涂,东路(从洛阳回鄄juàn城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征吴必经路)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

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尤。 “汉音魏响”

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唐诗:古代诗歌繁盛时期

文化背景:强盛的国力、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唐代士人较为开阔的人生道路和更多的入士机会,漫游、读书山林、入幕和贬谪的文人生活风气和状态,以及佛道二家对文学的影响。

唐文学尤其是诗歌繁荣的条件: 客观条件:唐代的大繁荣与大破坏。

唐代曾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的空前浩劫,乱世悲鸣的激烈反省。 主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使然,文学的自觉导致文学的审美。 唐诗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最初的九十年,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代表人物: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后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王夫之《唐诗评选》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美的历程》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是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一种纯洁的情感。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盛唐:唐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涌现出众多集结天地精华的杰出诗人。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边塞诗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与杜甫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竹里馆 王维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春晓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其先世隋末移居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李白即出生于此。五岁时随父迁于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踪迹遍及半个中国。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天宝三载(744)便被赐金放还,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安史乱中,隐居庐山屏风叠,后应邀入永王李磷幕府,李磷事败,受累被判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 晚年依族人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县)。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思想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成分而以儒、道为主。李白的诗歌集中反映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多方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和精神风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李白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其诗风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在形式上能够成功地驾驭多种诗体而以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最为出色。

今存诗一千馀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但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江上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奔放无羁。 行路难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李白的绝句

李白是唐人中五绝与七绝 都写得极好的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李白的七言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甫:

北宋李纲《重校正杜子美集序》:“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南宋文天祥《集杜诗序》曰:“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甫生平大概:

35岁以前(712-746):承盛唐之余韵 长安十年(746-755):求功名而未得 安史乱起(755-759):睹家国之丧乱 西南漂泊(759-770):唱尽人生歌诗 赠卫八处士 杜甫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 高 杜甫

杜诗的艺术风格、地位与影响 *艺术风格

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炼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时代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更为开扩。 *地位和影响

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李白是将诗歌的浪漫主义推进到一个高峰,杜甫则是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在艺术上,杜甫掌握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也为后人开了无数法门。

中唐: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盛唐气象难以为继,代之以理性色彩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代表人物:韦应物、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安史之乱后,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艺术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着, 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诗的功用: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长恨歌 白居易

晚唐: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们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细腻。随着唐代社会的进一步衰微,杜牧、李商隐等忧生念乱、感慨身世,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成为晚唐诗歌的主要潮流,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锦瑟 李商隐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具体表现为: 大量运用比兴寄托;

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 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

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古今,而盛、中、晚界限堑然。 ——胡应麟《诗薮》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格律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 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胡应麟《诗薮》: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 钱钟书《谈艺录》: 诗者,艺之取之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 格律:古典诗歌节奏美的经验化集成。

节奏:语音的疾徐、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规律的相间交替回环往复的组合形式。 ——倪元宝:《大学修辞》

诗歌节奏,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的语音形式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

古代汉语诗歌的格律建设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对汉语的语音、语韵、语调的各种组合规律的把握:

对语音的研究,比如“双声”、“叠韵”等,探讨语音对诗歌节奏美的影响; 对于语韵的研究,就是各种押韵方式、以及韵部的整理研究; 对于语调的研究,则是分清四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平仄交替互对原则,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语调调节规律。

语音、语韵、语调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古代诗歌节奏的各种美感表现,将这些经验集合起来,就构成了古诗词格律:句有定长,字有定数,音有定律,韵有定谱。

意象:意象本身并非是单指“本文”中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它同时也是作者创造构思中“神与物游”的心象。它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

物象主观化表现。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用相通,情变所孕。

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致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明] 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

节奏是情感的物质化外壳,意象是情感的物象化折射,从南朝刘勰的“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开始,人们就自觉地把对诗歌节奏美和意象美的追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熔铸出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在节奏中展现意象,用意象来彰显节奏,创造出一种即精雕细琢而又浑然天成的“镜花水月”般的神奇艺术境界。

古代汉语诗歌整个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种对节奏美和意象美的完美结合的追求。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的演变,古代诗人们对于诗歌的节奏美、意象美以及节奏和意象之间关系的认识总地来说是朝着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细的方向上去发展的,是一种以牺牲了相对的、表面上的自由获得更大的、实质的自由的方式来实现的。 诗例: 诗经·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例: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收岷岭紫芋,种陆池白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杜甫 诗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例: 诗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

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柳》 ----------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