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年报(广东)
2016年高考语文科试卷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 李金涛 胡家俊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6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恢复使用全国卷。从呈现出来的试卷来看,表现出稳、难、活三个特点。
(一)稳
说2016年广东使用的高考语文卷最大的特点是“稳”,是相对于全国卷的发展轨迹来说的。全国课标卷语文试题,从2007年至今,考点稳定、结构稳定、难度稳定。2016年有多个省份加入到全国卷的考试中,“稳”字的强调是共同的需要。2016年呈现在广东考生面前的试卷与多年的全国卷模式一致,考生都应该有相应的预期。相比去年的广东卷,全国卷除拼音这个考点不考以外,考点与广东卷完全一致,只是试卷结构、考点赋分、题型设计上有所变化。经过一年的备考探索,广东省的考生对这样一套试题不会有陌生感。
语言综合运用还是使用思维导图考查图文转换。思维导图的考查是之前就有的,只是换了个表达的内容,要求也差不多。在最近5年里的全国卷,语言综合运用就考两种类型的图文转换,就是图标和思维导图,中学备考不可能不重视。
选考部分一如既往地考查小说和传记,多年没有改变,中学里的备考很稳定,很有针对性。
作文没有明显地跟“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热风,考查的是多年没考查的漫画看图写作。这个略有些突然,但是看图作文是老的题目形式,并没有新的转变。
这些都体现了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稳”字上的特点。
(二)难
“究竟是广东卷难还是全国卷难?”这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问到的一个问题。从科学分析来说,相对于多年的广东卷,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难度确实有所加大,考生成绩的下降在预料之中。去年广东卷全省平均分为95.68,今年大概是.908分,降低了5.772分,足以证明。
难度的加大来自哪里呢?
首先,难度的加大来自于要适应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差异。
相对于广东考生来说,全国卷相比广东卷,实质性的变化还是有点大,而且恢复使用全国卷的决定来得有点突然,备考的时间有点仓促。变化只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试卷编排顺序的变化。广东卷相对全国卷,考点变化不大,但是试卷结构顺序编排的变化是比较大的。这样的变化,需要考生去适应,有不同的时间安排,对考生确实是有影响的。今年在限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考卷的情况特别突出,就是证明,大约有2%的考生写不完作文,这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
2.赋分与分值比例安排的变化。
赋分的变化基本上是跟广东考生的优势考点逆向改变的,广东考生考得比较好的,例如现代文阅读(必考),分数降低了6分;广东考生历年考得不大好的现代文阅读(选考),分数提高了10分。同样历年考得不大理想的古诗词鉴赏题,从7分提高到11分,提高了4分。这样的变化都是都广东考生不利的。
其次,难度的加大来自于试卷要求的提高。
翻译题选择的句子普遍比广东卷所选的句子要长,文言文文段的阅读量也比广东卷有所增加。
论述文阅读全为选择题,选文的内容跨度很大,考生在平时极少主动阅读这样的文章。广东考生适应的情况不理想,这个板块的失分情况严重。
全国语文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的选文形式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样的文本组织方式在广东卷中没有出现过,需要考生适应,给考生增加了难度。
最后,难度的加大来自于评价标准的提高。
最突出的是作文评价标准的变化,全国卷发展等级分扩大到20分,给评分标准的把握带来新的影响因素。评卷老师对发展等级的给分,理解上有偏颇,很多老师在认识里头是认为发展等级的打分是奖励性质的分数,打得偏严。作文“沾边”概念的强调,部分作文评分有下调的压力,一些沾边的作文,在新的评分标准下,会比原先的打分更低一点。错别字扣分的变化,一个字扣一分,相比广东的三个错别字才开始扣分,严格了不少。另外,选考部分,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变化,相比广东卷单一的错对判断,难度有所提高。
所以,总的来说,全国卷要比广东卷要难。
(三)活
1.鲜活。主要体现在试卷材料鲜活。全国卷试题选材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文段,传主陈忠实刚刚去世,材料较新。文学类文本阅读,摘选李锐的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一角的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一幕现实,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阵痛,发人深思。
2.灵活。主要体现在试题的综合性上。全国卷试题的考查注重语文基础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试题既有成语、病句、句子衔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等基础性的试题,考查考生基础性的语文能力,又有语言综合运用等综合性强的试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能力,更有选考部分探究性的试题,考查考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个性化的表达。能力考查层次丰富,能力的层递性要求很明显,体现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3.生活。主要体现在试题考查贴近生活,特别是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全国卷作文题,是一道看图作文题,既避开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题目开放性强,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是多元的,开放的,考生切入角度可以多样,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是可以的。所涉及的“教育”主题,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内容,很多考生都有亲身经历,所以今年考生作文的表现整体要比往年要好。
全国卷在使用上也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
1.答题卡只是设置了答题的范围,没有划横线,考生答题的时候就很难写整齐。有些考生答题的时候先用尺子在答题区域内划线,再答题,造成了评卷老师的顾虑,怀疑会不会是某些学校的作弊记号。我们建议,最好能够在答题区域内划好横线,不划的话,也规定不能让考生在答题区域内划出实线。
2.填涂卡错误的问题始终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恶性循环。今年填涂卡错误的考生超过一万人,这给正常评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且,现在评卷切块,是单独一道题来操作的。有些考生利用这样的漏洞,答自己有把握的题,跨类别选做题。这样的话,我们不严格落实试卷要求的话,将会造成不公平。仁慈是好的,但是过分了就不好。
二、试卷的设计
1.试卷结构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继续保持其多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分为两卷,第I卷为阅读题,第II卷为表达题。第I卷阅读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共题,考查论述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共10道题。选考题包括两个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各命4道小题。第II卷表达题,共6道题。全卷共18道题,每位考生要完成其中的17道题。
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型。全卷满分150分,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
选择题部分,第1-3题,考查现代文阅读(必考);第4-6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与分析;第11题第(1)小题,考查小说的分析与鉴赏;第12
题第(1)小题,考查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13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第14题,考查病句的辨析;第15题,考查现代虚词的运用。合共占分32分。
非选择题部分,第7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8题,考查对古诗的鉴赏,重点放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与效果分析;第9题,考查对古诗的鉴赏,重点放在对典故的运用和思想情感的分析体验。第10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完全按照考试说明的背诵篇目来考查,但是要强调情景式的理解;第11题的第(2)-(4)小题,考查对小说的赏析;第12题的(2)-(4)小题,考查对传记的分析和欣赏;第16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以语段补写的形式出现;第17题,考查图文转换,采用的是思维导图作为材料。第18题,考查作文。
其中,第11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第12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组试题作答。
3.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第1题,参为D, 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选项支的内容是从选文的第一段提炼而来。选项与选文中有几个地方的表述有变化,我们将之作为主要的比较点。“商代后期”,原文表达为“商代晚期”,只是不同的表述而已,没改变原文的意思。“王公贵族”,原文表述为“商王室及其他贵族”,意思是一致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表述为“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少了“巨大”这个表述,其含意还是在原文意思的包含范围内的。这个选项的表述只是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合理的整合,更加简练地进行表述,是正确的表述,不是答案。
B项,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原文中相对应的信息是:“历史上,系统讲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这是具体陈述与概述之间的关系。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判断关于商王朝的文献记载是不多的,用“有限的文献记载”了解商王朝的表述是正确的。而且,《史记·殷本纪》也好,《尚书·盘庚》也好都不是成书在商代,所以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比较是正确的。不是答案。
C项,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原文中胡适的观点是用一句话“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来表述。“诗三百篇”的年代也就是《诗经》的时代,《诗经》成于西周,选项认为古史研究大致从西周开始进行,是正确的。
D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原文的表述是:“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王国维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是可靠的,证明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其他内容的真实性。这里是把判断扩大化,是不正确的。此项符合题干要求,作为答案。
这道题平均分0.5532分,标准差1.1634,区分度0.2025,难度0.1844,选A人数为41334人,占6.10%,选B人数为85073人,占12.55%,选C人数为426299,占62.87%,选D人数为125040,占18.44%。
第2题,参为B,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这是一个合理性的推断。原文的表述是:“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这里表述了历史学家是曾经有过“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是缺乏信心的。选项的推断是有道理的。
B项。 原文相关的信息表述为:“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个选项的表述强加因果,不是因为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所以受到古史辨派的批判,而是通过古史辨派对旧史学研究的批判,显现了旧史学的这两个问题。该项作为答案。
C项。原文相关信息表述为: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选项是从“二重证据法”的效果的角度来表述的。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正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实质。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D项。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许慎的《说文解字》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随着更多的汉字早期形式的考古发现,逐渐显现出其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这道题平均分1.1902分,标准差1.4677,区分度0.4849,难度0.3967,选A人数为302782人,占44.65%,选B人数为269046人,占39.68%,选C人数为23571,占3.48%,选D人数为82287,占12.13%。
第3题。参为D,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正确。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按照作者的观点,要有文献的记载又要有实物作为物证,才能作为史学的判断。这里只是文献的记载。所以不足以证明。
B项。同样,按照作者的观点,要有文献的记载又要有实物作为物证,才能作为史学的判断。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 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是正确的。
C项。928年秋,当时的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这个推断是合理的。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说法完全否定了之前的探究。实际上,《说文解字》的研究,也有所凭依,依托的是小篆。受历史条件的,有局限性,存在不足,但是其探索是实实在在的。该项为答案。
这道题平均分1.6042分,标准差1.49,区分度0.4755,难度0.5347,选A人数为50655人,占7.47%,选B人数为176366人,占26.01%,选C人数为87957,占12.97%,选D人数为362619,占53.47%。
第4题。参为B,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四个选项主要的分歧点在两个地方:(1)“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是断在“他境”前还是后。(2)“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是断在“移书”前还是后。“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意思是盗贼都逃走了,别的地方达致也不关门的程度。显然是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的。前句“为政有能声”,就是称赞曾公亮从政有能力的,下面的句子应该是体现他从政有能力的事情。别的地方达致夜不闭户这样好的治安环境对曾公亮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理解为,盗贼都逃到别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治安好到可以夜不闭户,才能表现曾公亮从政的能力。曾经有使者丢失了行囊中的物品,这个句子已经完成,移书再接再这句话后面是不合适的。移书与诘盗合在一起,发来公文追究盗贼,就很合理。
这道题平均分2.2241分,标准差1.3136,区分度0.303,难度0.7414,选A人数为86132人,占12.70%,选B人数为502755人,占74.14%,选C人数为26592,占3.92%,选D人数为62185,占9.17%。
第5题,参为C,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首相”有两种解释,我国古代诗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例如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卷二:“是时众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余人无语。”现今指君主国家的内阁首脑,例如英国首相,日本首相。这个解说是正确的。
B项,“建储”语出《谷梁传·隐公四年》:“《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范宁注:“雍曰:正,谓嫡长也……建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义为“立皇太子”,亦即确定储君,确定皇位继承人。在这句引文中,也指出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这个解说是正确的。
C项,“有司”是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有司可以泛指官吏,泛指就是宽泛之称,不可以专指特指。有司本身是专司官吏,泛指时是用专司指代了整体。但如果明确指各级,就是将意义具体化了,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这个说法不准确。该项作为答案。
D项,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契丹国从公元916到1125年,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盛,与中原屡屡有争端。这个解说是正确的。
这道题平均分1.2399分,标准差1.4773,区分度0.2765,难度0.4133,选A人数为180869人,占26.67%,选B人数为117984人,占17.40%,选C人数为280273,占41.33%,选D人数为98365,占14.51%。
第6题,参为C,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曾公亮出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这个判断是从“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做出的,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立斗门”就是兴修水利工程的具体表现。概括和分析都是准确的。
B项,首先我们看看选项所举的例子是否属实,“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原文的表述为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是属实的。 第二个例子“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这个例子是属实的。概括为“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是准确的。
C项,“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原文为“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主要的问题是“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并不是曾公亮派使者偕同赵滋去调解,只是推荐。这个例子表述错误,该项不正确。
D项,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足见其“为人深沉,思虑周密”,“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怎么样的“不露痕迹”,就是“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得到什么的回报?“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概括为“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是准确的。
这道题平均分1.2326分,标准差1.476,区分度0.4011,难度0.4109,选A人数为13316人,占1.96%,选B人数为124109人,占18.30%,选C人数为2780,占41.09%,选D人数为260767,占38.45%。
第7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D级。
参:
(1)(5分)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译出大意给3分;“虔”“处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译出大意给3分;“救正”“固宠”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锡”通“赐”,给予,赐给。“赴”赴宴,“虔” 要强调是“敬”,是一种态度,解释为尊重、尊敬、尊崇、虔敬,或释“不虔”为“不敬”都是可以的。如果解释为“虔诚”“忠诚”,或“重视”,或“遵守”“服从”;或将“不虔”解释为“违背”“违抗”“轻视”,都不正确。“人主”翻译为“君主、皇上、皇帝”等都是可以的。“疾”病,“必”一定,“使”让……,“亲临”亲自到来、光临,“处之” 解释为“做这样的事”,或者“对待此事”“对此”、“处理这样的事情”,“这样处理”“这样做”等,为正确答案。如果解释为“处理他”“在这里”“处于这样的境地”“相处”“处境”“处世”等,不得分。“安”心安,安心。
(2)“尝”曾经,“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救正”解释为纠正弊病(参),纠正错误,挽救纠正朝政。(动宾短语),或解释为补救匡正、救济(助)扶正、救世匡正(并列式短语),则为正确答案。“正”需理解为动词,如“匡正”“纠正”“改正”等;不能解释为名词,如“正义”“正道”“正气”“正直”“公正”等。“世”世人,“讥”讥讽,“其”他,具体指代谁,是指苏轼,还是曾公亮,有分歧。其实这里是删节了的,只要查出原文“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就很明确这里的“其”是指代曾公亮的。“固宠”解释为“加固宠幸”(参)、“使恩宠稳固”“巩固宠幸”“巩固恩宠”“巩固自己的地位”“固守宠幸”“稳固宠幸”“紧紧的抓住宠爱”等为正确答案。
“固”要解释为动词并且要准确,不能解释为副词如“固然”、“本来”、“一直”,也不能解释为“享受”、“得到”、“坚持”。
“宠”可以解释为“宠爱”“宠幸”“恩宠”等。
文言文翻译题大意分加大到3分,减少了关键词的赋分。如何体现呢?
(1)“虔”“处之”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而句子大意无误,不扣句子大意分。比如:①“是不虔君命也”翻译为“这是违背君命的”“对君命不虔诚”之类;②“处之安乎”翻译为“处之你能心安吗”等。“虔”“处之”所涉及的内容,在句子大意和释词部分不重复扣分。
(2)“救正”与“固宠”所涉及的内容,在句子大意和释词部分不重复扣分。
这道题平均分4.826分,标准差1.1,区分度0.2392,难度0.483。
第8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第一问(3分):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3分)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括“画面描述”和“概括景象”两部分。
画面描述包括几个方面:江水长河万里;支流众多;盘曲回旋;横贯中国;水势迅猛;飞快;急湍;浩瀚;汹涌澎湃;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横溃迅猛难以控制等。不要求考生把所有的画面都描述出来,只需要最少描述出两个画面就可以了。有些考生喜欢摘抄回答,摘句子,摘词语,这是不好的,还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才能反映考生是否真的已经读懂了诗句。
概括景象为“气势宏大”,也可概括为气势宏伟、雄伟、壮阔、壮丽、浩大、磅礴等,还可以概括为混乱(自然景象)、狂野、泛滥汹涌等。既要有具体的描述,有要有抽象的概括,才是完美的答案。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括对用意的揭示和具体解说两部分。
“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或为下文做铺垫,或突出、强调了全诗的主旨,或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或烘托、衬托、渲染氛围、渲染气氛等,都是可以的。
“具体解说”应点明国势强盛、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等人文意蕴,也可以是点明六帝的。
这道题平均分3.75分,标准差1.409,区分度0.3449,难度0.625。
第9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技巧,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出,给3分,答出,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正确地理解诗中运用的任公子典故是关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这在注释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人如何运用这个典故?体现在诗句“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中。这个用典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自比任公子,二是罢钓。为什么要罢钓呢?因为水中已经无巨鱼了,“水中无巨鱼”在诗人的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诗人以任公子自比,既然水中已经无巨鱼,自己也就没有钓鱼的必要,需要罢钓了。展开去,是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这道题平均分2.14分,标准差1.177,区分度0.3037,难度0.428。
第10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参为: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都出自背诵目录中的篇章。都在背诵篇目范围之内。
这道题平均分2.928分,标准差1.9,区分度0.5518,难度0.488。
第11题
(1)参为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考查考生分析与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小说开头几句话,表现出六安爷勤劳但是并不孤僻,他跟村民的沟通还是比较多而且不成障碍的。六安爷的话,只是与普通村民不一样的感受,并没有产生分歧。选项的分析有误。
B项,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个分析是正确的,这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但是这个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六安爷的行为有了时代的背景,有了依据。
C项,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及环保的主题。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因为劳动方式的改变,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在这个巨变的过程中,与土地的感情。但是因为文中有这么一句“从此以后,百亩园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考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环保的问题。小说的主题要整体来看,不能光看一两句话就作为判断的理由。
D项,分析是正确的。“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这样的描写,把劳动的动作细致化,慢动作化,既生动又富有诗意。“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动用了六安爷多种感觉,传达出他在劳作时的“惬意”与“舒畅”。把劳作写得这样舒畅与享受,跟马上就要与土地分离,一辈子的劳作方式就要失去,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和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项,对六安爷“平静固执”的分析有正确的地方也有不妥当的地方。他的固执并不是表现他的思想保守、不与时俱进,而是表现了他多年劳作形成的生活方式,马上要改变这样的生活生存方式,他有点不适应。这样与土地告别的方式他需要适应。
D项与B项比较,D项的分析更加恰当,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这道题第(1)小题平均分3.5635分,标准差1.3975,区分度0.1533,难度0.7127,选A人数为31206人,占23.44%,选B人数为75354人,占56.60%,选C人数为42354,占31.81%,选D人数为104374,占78.40%,选E人数为10848,占8.15%。
第11题(2)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是体会作品标题的内涵。能力层级为D级。
参: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要注意两点:一个是“锄”的表层意和引申意,另一个是整体理解文意。“锄”在文章中,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六安爷扛着的“锄头”,是一个农具,是陪伴六安爷一辈子的劳动工具,他象征了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联系着农民与土地,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是一种动作,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这是从文章整体的意蕴来把握的。
第11题(3)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是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作用。能力层级为D级。
参为: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作者用很多数字,强调百亩园对村民的重要性,村民离不开百亩园的滋养,它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抽象地来说,百亩园是村民生活方式的象征。百亩园命运的改变,大大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第11题(4)考查考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理解与鉴赏,特别是对重点语句意蕴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参为:
六安爷层面(4分):
①六安爷用这句活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是本小说的重点语句,先后在文章开头和末尾出现了两三次,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本文理解的重点与难点。题目提示要从六安爷的层面和小说主旨的层面来理解,并且要结合文章全文来进行分析。
六安爷是在何种语境之下说出这样一句话的呢?从开头部分看,是村民劝阻六安爷,不要再去百亩园劳动了,因为又热,而且即使锄了地,也没有收成,六安爷连续说了这句话。他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呢?“平静地笑笑”“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而说的,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六安爷很温和但是有很坚持,坚持得有点固执。百亩园被煤炭公司收购了,即将不复存在,即使有不菲的经济补偿,但是完全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心理冲击还是很大的。就六安爷老说,他快要失明了,也清楚知道,现在耕种也不会有收成,但是他还是固执地坚持要去耕作,因为锄地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是他整个人生的支柱,已经上升为精神依赖,很难一下子停止下来,他把锄地说成是“过瘾”,是一种无奈,想抹去自己的内心伤痛,却更让人们体会到六安爷内心的隐痛。要与土地告别,要与耕种告别,那种莫名的隐痛。
从小说主旨的层面来理解,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这既是劳动者的物质需要,生存需要,更是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迎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农民一下子没适应过来,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叹惋的是农民告别土地的悲凉,农民的精神支柱——耕作,一朝崩溃,内心的隐
痛。发人深思的是,如何解决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关爱农民的心灵,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等。
这道题第(2)-(4)小题平均分9.97分,标准差5.627,区分度0.2414,难度0.4985。
第12题(1)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为:
(1)(5分)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A项,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B项,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选项中第一句是正确的,第二句的判断“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完全准确。
C项,“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都是‘乡棒’”这确实是陈忠实的一种觉悟,在
他以后的创作中,他都要剥离这种乡棒的意识,并不是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项,全文概括。这是结合相关链接②的内容,正确。
E项,陈忠实的文学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的剥离与寻找,看出他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这道题平均分3.9795分,标准差10423,区分度0.1499,难度0.7959,选A人数为347299人,占.02%,选B人数为303194人,占55.%,选C人数为20955,占3.86%,选D人数为387313,占71.39%,选E人数为22745,占4.19%。
第12题(2)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C级。
参为: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985年是陈忠实文学思想发展中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985年,他创作了小说《蓝袍先生》,把要从赵树理、柳青文学中剥离的愿望写进了小说,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同样是1985年,陈忠实认识到
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用“文化心理结构”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第12题(3)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为: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就是他多年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换句话来说,就是他的写作达到的水平。文章在倒数第二段对陈忠实写作达到的水平有一定的交代,但是不够具体,相关链接①的表述更加具体,答案都在相关链接①中,考生只需要把相关链接的内容分提炼一下即可。
第12题(4)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内涵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参为:
第一问(2分):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
离的愿望。
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6分):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剥离”是文章中用得较多的一个词语,意思为“突破障碍”,“寻找”是突破后要达到的目标。“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有哪些表现?①陈忠实早期创作受到赵树理、柳青的文学观念的影响较大,“小柳青”既是对陈忠实的肯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陈忠实早期作品缺乏独特性。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为其寻找带来新的动力;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这是陈忠实视野的拓宽,从乡土的视觉发展到世界性的视觉,迈出了一大步;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
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茅塞顿开;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这道题第(2)-(4)小题平均分9.82分,标准差5.582,区分度0.182,难度0.393。
第13题,参为C。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层级为E级。
今年的成语题有了变化,不再是四个成语,四个句子,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给出六个句子,每个句子考查一个成语的运用,三个一组,判断那一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这样的变化,增加了考查的成语的量。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这句用该成语来描写文物展示,运用不正确。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五彩争胜;流漫陆离。”这句用该成语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运用准确。
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一般是指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或者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长期失业在家,回英国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换门庭,另找洋主子才好。”这句用该成语来形容改变研究方向,运用不准确。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悖:违背,冲突。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用该成语来描述《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对后世的影响,运用准确。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出自《庄子·徐无鬼》:“夫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这句用该成语来形容杨老师对我的教导,是很难得的教导,运用正确。
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三公者;余俱尝亲炙;奉为圭臬;何敢妄生议论。”这句用该成语来形容王石谷的画,运用是准确的。
总的来说,①③是运用不准确的,②④⑤⑥是运用准确的。也就是说,凡是有①或者③的项都不符合答案要求,用排除法,可以判定C是正确答案。
这道题平均分1.3314分,标准差1.4905,区分度0.3676,难度0.4438,选A人数为71873人,占10.60%,选B人数为87811人,占12.95%,选C人数为3009,占44.38%,选D人数为216217,占31.88%。
第14题,参为B。考查病句的辨析与句子运用,能力层级为E级。
A项,这个句子的毛病有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和重复啰嗦。“创业大街”和“创新创业大赛”都用“启动”来搭配不合适。另外,“创业大街”和“创新创业大赛”两个一起来说的,但是后半句却只是说“创新创业大赛”的两大主题,两面对一面,不合适。还有,“近日”“刚刚”重叠也显得啰嗦。可以这样来改这个句子:近日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开张营
业,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也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 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项,没有毛病。
C项,这个句子的毛病是中途易辙改变了主语造成句式杂糅。前半句主语是“实时性”,后半句应该是延续“实时性”作为主语,但是从内容来看,很显然其主语已经换成了“新媒体”,造成了表达的混乱。可以这样改: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新媒体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或者改为:新媒体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
D项,这句话的毛病也是因为句式杂糅造成的。主要问题出在后半句。“受……影响”“在……影响下形成”两个句式套在一起,造成表达的混乱。可以这样修改这个句子: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这道题平均分1.5806分,标准差1.4978,区分度0.2509,难度0.5269,选A人数为39449人,占5.82%,选B人数为357285人,占52.69%,选C人数为79334,占11.70%,选D人数为200601,占29.58%。
第15题,参为A。考查考生句子衔接的,特别是现代汉语虚词衔接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
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做这道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选项一项一项地代入到语段中,看看语段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表达是否衔接即可。
A项,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这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如果肯动脑筋,④而且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那么,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这个衔接是合适的。
B项,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最好不要依赖译文。②当然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一旦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而且,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的衔接是混乱的。③⑤⑥处的衔接都不合适。
C项,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一定不要依赖译文。②也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如果肯动脑筋,④并且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因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的衔接是混乱的。②⑤处衔接不合适。
D项,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尽量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因为肯动脑筋,④进而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所以,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的衔接是混乱的,③④⑤处衔接不合适。
这道题平均分2.5011分,标准差1.117,区分度0.3627,难度0.8337,选A人数为565397人,占83.38%,选B人数为53051人,占7.82%,选C人数为30085,占4.44%,选D人数为28528,占4.21%。
第16题,考查考生完整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参示例为: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答补写题,最关键的地方是整体陈述的是一个什么内容,另外就是注意前后句表达的对象与表达内容的变化。①处,从后面的交代知道,是陈述颜色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②处,从后面句子中“比如”这个词语,可知道此处是一种概述。用“花”作主语,就是所有花都是这样的表现,不合适,要用部分的概念,用“有些花”作主语最合适。内容是颜色变化的特点。总的表述为: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③处,就是概述“花的颜色变化的原因”。花颜色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花青素”,所以此处以“花青素”作为主语。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这道题平均分3.248分,标准差1.416,区分度0.38,难度0.65。
第17题,考查考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参示例为: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要解答好这道题,最关键的地方是要读懂这个图。这个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中华文化体验,这是整个活动计划的主题,下面的内容都包含在这个主题之下。第二层,活动和讲座,也就是说,这次“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讲座,一种是活动。第三层体育课(太极拳),手工课(中国结、剪纸),年终表演、展示,旗袍、围棋、国画。这次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旗袍、围棋、国画三项内容是用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体验。而太极拳、中国结、剪纸等内容则是通过课程学习的形式来进行体验,分别有体育课,手工课。活动最后作年终表演、展示。这样理解这个图,思路就很清晰了。
这道题平均分4.592分,标准差1.15,区分度0.1961,难度0.765。
第18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
(一)对漫画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看图作文题,对漫画的理解是写作的基础。该如何来理解这幅漫画呢?我们还是要仔细分析漫画所呈现出来的要素来进行分析。
漫画材料没有标题,只是注明了“(据夏明作品改动)”。
漫画的标题一般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其主题和寓意的,这里没有取标题,使到考生有更广阔的理解空间,适合新材料作文多元理解的倾向。注明的内容,尊重原作者。我们知道改漫画作品出自夏明之手,他是原作者。漫画是在其原作的基础上改动的。我们考生只需要为呈现出来的漫画信息负责,不需要管原作是如何的。
漫画上下标明了1、2的序号,提醒考生这幅漫画分为两个部分。
这幅漫画包含有4个要素,即人物、分数、面上印迹及表情。
先说人物。漫画呈现出来的有四个人像,从漫画的表现手法来看,作者有意识地把人像的发型和衣着上作了明显的特征区分,一般理解为这四个人像是两个人,当然,有考生理解为四个人,我们也不苛求,也不否定他们。从人像的特征来看,这两个人像应该是未成年人,从他们拿着带有分数的试卷这个特征来看,我们把他们理解为学生是合适的,理解为广义的受教育者也是可以的。我们暂且给他们起个名:甲学生和乙学生。这是两个显性的人物,是呈现在漫画中的。我们从掌印和吻痕可以联想到,这是谁给的吻,这是谁给的巴掌?这里面有两个隐性人物。隐性人物,理解为家长、教师或者广义理解为教育者都是可以的。教师打学生,是不符合师德规范的,理解为家长可能更加合适,当然我们也不能接受家长打小孩。
其次说分数。分数有4个:100分、98分、55分、61分。我们重点要注意的是分数的变化,从100分到98分和从55分到61分。
再次说脸上印迹。孩子脸上印迹有两种,即唇印和掌印。唇印代表奖赏、肯定、表扬,掌印代表处罚、批评、责备。
最后说表情,表情有两种,即愉悦兴奋表情、痛苦沮丧表情。
这是碎片式的阅读漫画,我们还需要整体性来阅读理解漫画。整体性把握漫画的内容与寓意,才不会片面理解漫画的内容与寓意。
漫画画了两个学生,即甲学生和乙学生。
第一次考试甲学生得了100分,受到家长的奖赏(从其脸上的吻印推知),甲学生很愉悦;乙学生得了55分,不及格,受到家长的掌掴(从其脸上的掌印推知),乙同学表情痛苦。
第二次考试甲学生得了98分,受到家长的掌掴,表情痛苦;乙学生得了61分,刚刚及格,受到家长奖赏,表情愉悦。
这些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家长及教育者认为考试分数理想,就奖赏,学生的表情就愉悦;家长认为考试分数不理想,就惩罚,学生的表情就痛苦。
纵向来看,有3种变化,即学生分数的变化、脸上印迹的变化、表情的变化。
为什么要强调整体性理解漫画,目的就是要理解其中的关系,不要片面理解材料的内容。
(二)对“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的理解
作文题目文字指令最关键的一句是“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材料”在这道题里就是指上面提到的这幅漫画。“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人或事物间发
生密切联系”。就是说,我们考生写的作文,要跟这幅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发生密切联系。
那该如何理解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呢?
“内容”是指漫画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表层意思,“寓意”是指由漫画抽象出来的较为深层的意思。
1.材料的内容
(1)学生考试成绩理想,家长就奖赏
(2)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就惩罚
(3)学生起点不同家长的期望值不同
(4)家长在学业成绩上追求完美
(5)家长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对待孩子发生变化的考试分数
(6)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
(7)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反映了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态度
(8)孩子因家长对待自己的方式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
(9)其他
2.材料的寓意
第一方面:漫画反映了社会上对于教育的一些片面的认知与做法——
(1)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
(2)社会片面地追求分数,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3)片面的人才评价观
(4)教育者只评价孩子的考试分数,却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素养
(5)片面的人才观和人才成长途径观
(6)其他
第二方面:对漫画中的考生、分数、印迹均可作抽象、引申的理解。考生可以联想到某人类群体,分数可以理解为人的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退步,印迹可以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等。
(1)对待进步和退步,我们应采取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2)起点不同,影响人们对进步、退步的预期
(3)事物的起点不同,我们应理性地对待进步和退步
(4)现实生活中对人、对事的“奖惩”
(5)唯数字奖惩的社会症结
(6)对当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应持理性态度
(7)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
(8)进步到一定高度,提升空间小;反之提升空间就大
(9)是否进步的判断,不是与他人比较得来的,应是与自己比较得出的
(10)其他
(三)对“选好角度”的理解
“选好角度”,从语法理解上来看,有两种理解:一是“选︱好角度”,二是“选好︱角度”。评卷场的意见是采取后面的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一贯的作文评价理念的体现。新材料作文,重视对材料的多元理解,重视多角度的切入,角度有很多,有主要角度、合适角度、核心角度等不同的说法,假如是按照第一种理解,那么就是回到最佳角度的理解上去,回到旧的材料作文的理念中去。是不是最佳角度就不好呢?不是这样理解,最佳角度肯定是重要的,但不能成为唯一角度。另外,从评卷的要求来看,一般有两个理解的时候,会执行最低要求,这个是惯例。
回到题目来。
从漫画中引出的角度至少有4个主要角度:教育学角度(教育的本质、方法、途式等)、社会学角度(如何优化评价、评价无处不在)、哲学角度(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文化角度(盈极必亏的道理),等等。
考生可以从漫画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漫画的寓意选择角度,没有高下之分。考生可以谈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奖惩方式和态度,也可以谈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也可以谈对于进步和退步的认知和态度等抽象问题,没有优劣之分。
为什么一直要强调“角度没有优劣之分”?有些老师说,明显这个角度就比那个角度要好些。写好的角度比一定就比写不那么好的角度成绩一定要好。我们还是要回到作文的实质上写得如何来作评判。
(四)对于题意的理解与把握
“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1.符合题意
围绕“漫画中人(可从“人”联想到自己、某类群体甚至人类)、漫画中的分数(亦可理解为学业成绩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漫画中的唇印掌印(亦可看成亲吻与掌掴甚至还可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表扬与批评)、漫画中的成绩浮动与奖惩的多重反差对比(亦可对进步退步、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等进行思考写作的,都属于符合题意。
从漫画出引申出“唯分数论问题重重、评价目的何在、如何优化评价标准体系”等问
题,也属于符合题意。
2.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及上述信息(“符合题意”中所及的信息),作文的主体部分与之无关,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3.偏离题意
离开漫画中所提供的内容与信息,文本内容与“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中提及的内容、信息完全无关。比如空谈“宽容、理解、心理健康”等。
(五)对于“文体”的理解
考生可以选择多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评卷员应根据考生所选文体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对其作文进行评分。
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就是选择了一种写作文体后,其文体特征要突出。
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六)关于“分等评分”
1.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
2.发展等级
基础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
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予高分。
(七)其他
(一)1.错别字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与作文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3.套作与抄袭判定
套作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判断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不要把套作的判定扩大化。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地套用。抄袭要有依据,考场上常见的抄袭,是抄袭现代文阅读的文段。
这道题平均分42.49分,标准差6.721,区分度0.163,难度0.708。
三、试题特色及评价
1.试题特色
(一)试题选材精炼,贴近现实,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全国卷试题选材贴近现实生活,着眼身边事,体味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作文试题选择一幅漫画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漫画中人,考生可以想到自己,也可以想到某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人物手举的分数,不仅能理解为学业成绩,也能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
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譬如表扬或批评的依据皆为分数
反映时代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文段,传主陈忠实刚刚去世,材料较新。文学类文本阅读,摘选李锐的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一角的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一幕现实,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阵痛,发人深思。
(二)试题的考查注重语文基础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结合
全国卷试题的考查注重语文基础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试题既有成语、病句、句子衔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等基础性的试题,考查考生基础性的语文能力,又有语言综合运用等综合性强的试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能力,更有选考部分探究性的试题,考查考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个性化的表达。能力考查层次丰富,能力的层递性要求很明显,体现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三)作文考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全国卷作文题,是一道看图作文题,既避开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题目开放性强,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是多元的,开放的,考生切入角度可以多样,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是可以的。
(1)全卷全省平均分.9080分,相比2015年的95.68分,降低了5.772分。这是预料得到的情况,全国卷确实是要比广东卷要难一些,降低这样的分数幅度还是可以接受的,希望通过努力,不断适应全国卷的考试模式,不断提高分数。
(2)选择题平均分17.3410分,相比2015年的20.1分,降低了2.759分。客观题降分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论述文阅读得分偏低。
(3)全卷的标准差为15.773,符合全卷标准差应大于15的要求。
四、考生答卷情况及反映的问题
(一)阅卷数据
2016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考生总数6847人,实际提交有效卷678118份。相比去年实际提交有效卷705618份,减少了27500份。试题总分150分,其中主观题118分,客观题32分。2016年主观题部分满分118分,平均分72.567分,相比去年的75.04分,降低了2.473分。客观题17.341分,相比去年的20.1分,降低了2.759分。总分平均分.908分,相比去年的95.68分,降低了5.772分。
今年的阅卷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喜忧参半”。
(一)喜:
1.这一届的考生从得到要使用全国卷到考试,大概就是一年的时间,从考试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全省平均分.908还是一个不错的分数。
2.作文考查的情况得到了整体性提升。具体表现在:
(1)绝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够做到理解题意,达到“符合题意”这个要求。一等卷占32.48%,二等卷占61.29%,总计93.77%。
(2)作文全省的平均分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全省平均分42.487,是多年来最高的一个分数。
(3)高分段的考生增加明显。特别是48-54分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大幅增加,基本达到了翻翻的水平,特别优秀的(55-60)考生也略有增加。作文整体是很喜人的情况。
3.语言综合运用的情况很令人满意。整体得分率在71.27%,相比广东去年的情况,在高位上依然保持上升,上升了3.27%。
4.古诗词鉴赏也有所提高。古诗词鉴赏题是广东考生历年来丢分较多的板块,但是今年广东考生在这个板块的得分率有进步。上升2.42%。
(二)忧:
1.试卷不适应症状还是很明显
(1)作文残篇增加。今年作文低分卷最多的就是残篇,就是考生不够时间把作文写完,这种情况比十年广东考试都要多,证明考生对新的试卷结构还是不适应,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还是有欠缺,特别是对中下等生影响更大。
(2)现代文必考尽管难度降低,但是得分还是很糟糕。这道题9分,但是全省平均
分不到3分,很令人失望。今年这道题出来以后,大家都公认是比2015年的试题难度降低了,有人还开玩笑说,这是专门为了广东考生而降低难度的。但是从考试的情况来看,全省的平均分还是达不到3分,令人非常失望。
(3)名句默写从未有过的低分。名句名篇默写,以往在广东卷是属于送分题,全省平均分多年稳定在4.5分左右。今年的平均分是2.93分,得分率下降了26.17%,令人惊讶!
(4)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未到位。今年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平均分是8.28分,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平均分是9.97分,低了1.69分,是一个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适应造成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3)小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3)小题比较,就降低了1分多,是主要的丢分体现。这道题很典型的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来命题,考生很不适应,造成失分严重。
2.语文学习向纵深发展不足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反映了考生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对名句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对作品深层次意蕴的把握有所欠缺,对漫画寓意的把握有所欠缺,仍停留在表层的思考,缺少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高层面的思考。这都反映出考生在语文学习中,反复进行的都是表层信息的理解居多,对纵深理解不够重视,对深层级的意蕴的把握理解欠缺。具体表现在:
(1)对名句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都是情景式的默写,需要对名句的意思、名句的作用、名句的具体运用等有所理解才能准确作答。广东考生的作答情况很不理想,原因就是还是停留在背诵的复习方式上,没有提高复习的要求,对名句要加强理解学习。
(2)对作品深层次意蕴的把握有所欠缺。全国卷阅读题的设计都很重视阅读理解的层次性。例如“锄”作为标题的寓意。很多考生仅能够理解到是一种农具,代表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再往纵深去理解,就达不到了。
(3)对漫画寓意的把握有所欠缺。今年的考生作文,集中在教育问题上来理解,这是可以的,也是适合的。但是,为什么优秀分数段的考生作文少呢?就是对寓意在哲学上的理解,在文化学上的理解,在社会学上的理解不足,或者不够深入,了考生往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
五、考生答卷典型错误分析
(一)古诗文阅读部分
1.翻译存在的问题
(1)词语理解的不确切导致失分。
①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转译文言词语造成错误。例如:把“君命”解释为“君主的性命”之类;把“安”理解为“安全”“活着”“安稳”等;
②意译文言词语造成错误。例如“有疾”,假如像第一种情况一样,理解为“有病”就对了。但是有考生把“有疾”解释为“着急”“快速奔驰的马”“有错”“有难处”“有担心的事”“有紧急情况”等。把“虔”释为“虔诚”“忠诚”,或“重视”,或“遵守”“服从”;或将“不虔”解释为“违背”“违抗”“轻视”,都不正确。
③对词性的理解有误。例如:“正”需理解为动词,如“匡正”“纠正”“改正”等;不
能解释为名词,如“正义”“正道”“正气”“正直”“公正”等。“固”要解释为动词,不能解释为副词如“固然”“本来”“一直”,也不能解释为“享受”“得到”“坚持”。
④对文言词语把握不准确造成错误。例如:把“处之”解释为“处理他”“在这里”“处于这样的境地”“相处”“处境”“处世”等,都不正确。
(2)人物关系的混乱导致大意的不清晰
①整个句子的人物关系弄错或弄反,例如“锡宴不赴”理解为使者所摆的宴会。本来是指皇帝所摆宴席邀请使者参加,变为了使者摆宴席邀请皇帝了,关系都弄反了。
②把具体所指的对象扩大化。例如“人主有疾”翻译为“每个人的主上有疾病”。本来是指具体的这位皇帝,变为了“每个人的主上”,就不一定是专指这一位皇帝了。
③对省略部分指代的关系模糊造成错误。例如“必使亲临”解释为“一定要让我亲自来迎接你”“一定要让使者来迎接”“他派我来参加宴会”“他一定会派使者来参加宴会”“他一定会来亲自参加”等;“必使亲临”应该是“必使(之)亲临”,“一定让他亲自到来”,这个“他”是指代谁呢?应该是“皇帝”。
(3)主谓关系混乱导致大意的不清晰。
①用错主语。例如“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前后分句都是主谓关系,“苏轼责”“世人讥”。但是有些考生把后句的主语弄错了,理解为“苏轼”而不是“世人”,整个大意都发生了变化。
②关键动词理解有误。例如有考生把“讥”翻译作“饥饿”,内容全变了。
③代词指称模糊。例如“世讥其持禄固宠云”中的“其”是指代“苏轼”还是指代“公亮”呢?原文是很清楚的,“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很清楚“其”是指代“公亮”。但是命题专家把公亮的话删掉了,造成判断的困难。但是此处传主为曾公亮,并非苏轼,评价人的话,理解为传主更合适一些。
(4)整体性把握不够全面
整体性把握不够全面的表现主要是缺漏和衍生两个方面。缺漏就是漏掉了翻译的内容,衍生就是增加了没有在翻译句子中的内容。
2.古诗鉴赏存在的问题
(1)分析性文字与总结性文字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从全国卷的答案示例来看,既要求有总结性的文字,也要有分析性的文字。有些考生只做分析性文字,或者只做总结性的文字,都是有偏颇的,需要正视。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对象是“江水”,什么样的“景象”?气势宏大的景象。如何气势宏大?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这样回答才全面。
例如,有考生回答:“描写了金陵望去汉江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个就是有总结性的文字,而没有分析性文字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回答。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用意是为下文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这样的回答还很笼统,还要具体进行解说,要点明国势强盛、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等人文意蕴,也可
以是点明六帝的。总之,是要结合诗句本身来进行解说,防止放之四海皆准的回答。
例如,有考生这样来回答:“为下面的句子埋下伏笔,让读者们更加容易明白,也更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的回答,就是正确的废话。
(2)对典故理解的不全面
又如:“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的歌颂,二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失落。那光答“歌颂”“失落”是不可以的,要联系“典故”来回答。什么样的典故?这个在注释里有交代。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当今的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如何做到“世无巨寇”的呢?诗人是从侧面歌颂大唐的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对诗人个人而言,他自比任公子,觉得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3)脱离材料回答问题
很多考生的分析都没有联系诗歌本身来作分析,有些甚至是完全脱离材料来回答问题,这是不可以的。可能是考生根本就读不出意思来。
3.名句名篇默写
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名句的含意、作用等的理解欠缺。
例如有考生第(2)道小题回答为“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就是没有理解句意。其实在这道小题里,已经有很多提示,提示是足够的。“《出师表》开头”讲明了名句的位置。“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现代说法,“危急存亡之时”,只是略改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这两句话中间的两句。肯定就是“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2)错别字
错别字是最大的丢分原因。错得最多的是“疲弊”“仓皇”,另外就是“封狼”和“居胥”。“仓皇”的“仓”写成“苍”“沧”;“疲弊”写成“疲惫”“疲敝”。“封狼”写成“烽狼”,“居胥”写成“居婿”。
(3)书写潦草
书写潦草而字书写正确不扣分,但是潦草,笔划交代不清楚的不给分。
(4)记忆的准确性
有的考生第(3)小题回答为“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就是明显的记忆不够准确。
有的考生记忆不准确,调乱了位置,例如有考生回答为“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
还有些考生把篇目都弄混了,把别的篇目的名句弄到这里来。
(二) 选考阅读部分
1.文学类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
(1)未能读懂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很多考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误把“环保”作为小说的主题来理解。小说中确实有一定的干扰,有“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描述,但是仔细分析,不难知道并不是“环保”主题。
(2)未能读懂和理解问题的实质
有些考生答非所问,问的是“寓意”,但是有的考生答的是文章的结构“以锄为线索”,答的是艺术技巧“设置悬念”“引领下文”,“深化主题”。这是因为考生没有得懂题目中“寓意”的内涵。
(3)未能充分挖掘文学的深层意蕴的问题。
“锄”可以理解为名词,锄头,可以理解为动词,锄地。它的寓意,首先它是一种农具,象征着六安爷的生活和精神。锄是联系劳动者与土地的纽带,表现了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代表了西湾村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传统的方式。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瘾”的理解层次。六安爷耕作活动已经形成习惯。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考生一般是能够掌握第一层意思的,第二层甚至第三层意思就把握不了了。
2.实用类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
(1) 读不懂文本内容
笼统地回答“剥离”和“寻找”的关系,“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关系还是有一些理解,但是不能够具体答出内在的关系。有些考生还答“递进”“并列”“先后”“相互映衬”就更加离谱了,基本是不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有些考生并不能够完全读懂题目的要求,造成答题思路的混乱。阅读审题也是关键的一环。读出题目要求的实质,对完整回答好问题很有好处。
例如:“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就是说对陈忠实来说,1985年做的事情,收到的成绩,得到的进步等等成为他在个人发展上的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样理解好这个题目意思后,我们从文本中找出写了陈忠实在1985年的哪些事情,然后进行提炼,就能很好地回答问题。
又如:“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就是陈忠实寻找到的句子永留人间,陈忠实寻找到的句子,实质就是陈忠实的文学成就。我们在文章中找出关于陈忠实文学成就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回答问题。
(3)信息的整合与筛选的问题
有些考生不会根据题目的理解相应地在文本中相关信息,或者找出信息,不会如何整合和提炼。例如:“剥离”与“寻找”的整合与筛选的问题。先要理解好什么是“寻找”?什么是“剥离”?“寻找”就是陈忠实在自己文学追求道路上希望达到的目标,“剥离”就
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陈忠实在文学追求道路上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突破。根据这样的理解找出相关的信息。再筛选整合。答案的前三个“剥离”,因为文本中有“剥离”的字眼,相对好找。第四个文本中没有“剥离”也没有“寻找”字眼,要根据对题目意思的理解,把这个提炼出来,很多考生就达不到要求。
(4)对相关链接信息不够重视的问题
全国卷与广东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制作上不同的是,广东卷以整篇选文删节来制作文本。全国卷则是用非连续性文本。广东考生对此重视不够,或者是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实质,造成了考生丢分比较严重,拉低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得分。例如:“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这个句子在文本的最后一段,如何理解这个句子呢?“属于陈忠实的句子”,就是倒数第二段提到的陈忠实寻找到的属于自己的句子,也就是陈忠实的文学成就。这在倒数第二段有所涉及:“《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也随之奠定”。但是说得不够具体。要联系相关链接的内容,具体化地理解这个问题。他的艺术水平: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作品的经典性: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很多考生关注到了倒数第二段的信息,但是没有把这段的信息跟相关链接的信息联合在一起来理解。答案就不够完美。
实用类文本阅读满分的考生少,就是没有利用好相关链接的内容来答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复习备考的时候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未足够重视。
5.语言综合运用存在的问题
语言综合运用今年的答题情况整体是比较好的,满分的考生所占的比例也很高。第16
题满分的考生占23.13%,第17题满分的考生占17.66%,都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但是部分考生考查的效果不那么好,主要的问题是:
(1)中心词把握不准确
评卷非常重视中心词,中心词是作为评卷得分体现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一定要重视。第一空中心词“不同环境”和“不同颜色”,第二空中心词“花(植物)”“时间词”,第三空中心词“花青素”。
有些考生的答案不出现中心词,但是言之成理的,也可以得分。例如,第一空,有考生回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一种特性”“有神奇的特性”“随PH值得变化而变化”等表达,言之成理,是正确的回答。第二空,有考生回答“时间段也是影响颜色的因素”“时间也会改变花的颜色”等,是正确的答案。第三空,有考生回答“由酸性变为中性再变为碱性”,也是正确的表达。但是,这些只是例外,不是最好的答案,不要成为教学的标准。
(2)未能理解和把握好句子之间的关系
有些考生未能理解和把握好句子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补写衔接不完整连贯,内容不够贴切,逻辑不够严密。
第一空后用冒号,表明与后面内容的关系是概述与具体表述的关系,概述后句内容即可。有考生回答“含有PH值不同”“具有水溶性”“PH值在发生变化”都是未能理解这样一种句子关系,逻辑不严密的表现。
第二空后面用逗号,后面用举例的词语“比如”,表明前后句的关系是普遍情况概述和举例具体表述的关系。有考生回答“受不同条件影响PH值也不同”“花青素还有其它的特点”“大自然中也有类似情况”,都是未能理解这样一种句子关系,逻辑不严密的表现。
6.作文存在的问题
(1)三四等考卷存在的问题
①残篇。
约有接近2%的考卷属于残篇作文,就是未能够完整完成作文。往年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不会这么严重的情况。我们十年广东卷考试也没出现过这么严重的残篇现象。我们分析原因,估计是试卷结构的改变,备考的时候未能相应地制订科学的时间安排而造成的。
②套作。
广东评卷场多年打击套作,效果显著,但是仍有些顽固分子一直坚持。例如考生的《诚信的重要性》《诚信》《诚信之可贵》,都是明显的套作,有些略微跟作文材料联系一些,但是也掩盖不了套作的实质。因为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沾边的套作在三等以下打分,不给发展分,所以低分是肯定的。这类作文一般都不会超过20分。
③抄袭。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查重率高于30%就有抄袭的嫌疑了。在评卷场用查重的办法判定作文是否抄袭,是不现实的。评卷场最主要的抄袭形式是抄袭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有抄袭论述文的,有抄袭文学类文本的,有抄袭实用类文本的。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
之内打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所以一般抄袭都会在10分以内,只会得到一点书写分。
④模式化写作。
反对模式化写作是广东高考评卷场多年的指导精神。我们不反对模式,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模式化写作,就是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按照一种模式来进行,不管这种模式是否适合表达所要写作的内容。当一种写作模式成为了表现写作水平的障碍的时候,这种模式肯定就不是一种合适的模式。
例如由考生写得《我选择第二幅图》,完全按照去年“任务驱动作文”全国甲卷的模式来应对,今年整道作文题都没有让考生“选择”的意思,这位考生还是用这样的写作模式来应对,就是模式化写作,是不被看好的写作。还有考写作的《诚实》,既是套作的文章,也是模式化写作的文章。把写作的观点分成三个部分,不管是否符合逻辑,都是这样来写作。
⑤书写太差,卷面效果太差。
这几年我们都在书写上有所要求,写字好的作文相应会得到更好一点的分数。我们不夸大书写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回避有影响。绝大部分的考生是能够做到书写基本工整的,但是有些考生因为书写习惯不好,甚至已经影响基本的阅读,都难以辨认字迹。这个肯定是不大好的结果。还有些考生卷面混乱,乱涂乱画,也是不可以接受的。我们建议考生每天用5分钟的时间联系书写,主要就是要练习书写的工整,笔画清晰,还有就是书写的速度。
⑥审题片面。
材料作文的身体,最近几年都很强调整体性把握材料,防止割裂性地、片面地理解把握材料。但是从实际的卷子来看,还是有部分考生未能做到整体性去把握材料,只是以材料的一点,或者一个无关重要的字词,就作为写作的主题。例如有考生写得《莫以为第一次不重要》,强调第一次的重要性。漫画有这样的因素,但是不是整体的内容与寓意的表现。
还有考生根据“据夏明作品改编”这几个说明性的文字写成文章《改动》,把写作的主题放在了对改编作品的评论,相当片面。
有些考生则是套用一个宏大的主题,例如《教育》《时代》,把题目的范畴建得很大,但是没有具体去理解把握材料的具体关系。
⑦阅读方法代替了材料的内容。
部分考生把阅读材料的方法与材料的内容混淆了,写作的主体放在了“选择”“一分为二”“辩证”“比较”等等,这些只是阅读材料的方法,并不是材料本身的内容和寓意。
⑧脱离材料写作。
材料作文是否一定要引用材料?我们说不必,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你的观点是从材料的哪里出来的。完全脱离材料写作并不合适。
⑨极端行为。
有些考生通过作文投诉相关问题,完全不管作文题目,有些考生乱写乱画,有些考生调侃评卷老师,调侃高考,这是不能接受的。
(2)一二等卷存在的问题
①对材料理解的符合题意程度的不同
今年大部分考生作文都能够达到“符合题意”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的跨度是很大的,有些考生60分,有些才31分。为什么都属于“符合题意”但是得分差别这么大呢?从题意理解这个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的内容与寓意理解程度的不同。这个衡量的标准就是思想认识的深刻程度和广泛程度。对漫画理解得深刻、广泛的,就比理解得肤浅、狭窄的分数要高。
②深层意蕴挖掘延伸不足的问题
今年这道漫画作文题,对题意的把握大概是这样几个层次:分数的变化引起的评价的不同→教育层面的问题→社会层面的问题→文化哲学层面的问题。但是普遍考生只能够达到第二个层次,少数考生能够简单到达第三个层次。第四个层次就极少见到了。
③思维推进断层的问题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推进,连续性不够,会出现思维断层的问题,就是问题交代不够,铺垫不够,找不到问题的根。常见的是观点强入,观点从何而来的交代不足。
④对材料重视挖掘不足的问题
材料作文一定要重视材料。材料是审题、立意、写作的基础。但是很多考生把材料只是用作引子的作用,未能充分利用好,分析好材料。对材料的意蕴挖掘不足。造成了对材料内在的关系理解不够渗透。
⑤语言表达的水平差异
普遍的考生都是理解到分数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评价因素。为什么同样的思想认识会造成分数差异那么大呢?归结起来主要是表达能力的欠缺,包括语言表达不够顺畅,词汇贫乏,句式不够灵活。另外就是篇章结构不够严谨,文体特征不够突出。
六、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一)中学语文教学,要狠抓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项核心素养的训练,既要抓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注重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要重视对材料的整体性把握的指导。材料作文,关键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不能片面性地去把握材料,更不能割裂性地理解材料。考生很多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理解片面,未能够整体把握材料。我们要多指导考生去分析材料,整体性地理解材料。
(三)要重视引导考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反映了考生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例如:
对名句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今年的名句默写成绩下降比较多,还拿不到一半的分数,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名句的意义掌握的欠缺。
对作品深层次意蕴的把握有所欠缺,文学作品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考生大多只能够掌握表层的意蕴,对深层次的意蕴的把握就不理想。
对作文材料漫画寓意的把握有所欠缺,仍停留在表层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的
理解上,缺少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高层面的思考。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总结起来其实是一个原因,都是因为考生的思维缺少往纵深发展的支撑,考生不知道如何往深入去思考而造成的。
应该怎么办?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要狠抓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项核心素养的训练,既要抓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注重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项语文核心素养,思维是纽带。语言要出彩,思维要闪光;审美要出品位,思维要深邃;文化要积淀,思维要传承。思维的纽带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思维是内在的,又是不好教的,如何把知识教育传授,上升到思维指导的层面,在思维指导的可操作性上走得更远,将会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关键。
具体如何办?
具体对高考而言,思维的平面化容易做到,但是思维向纵深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优等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重视对作品深层次意蕴的思考的指导,要重视对材料的整体性把握的指导,要重视考生思维推进的表达能力的训练。
具体对2016年广东的这道作文题而言,对材料的审题如何往不同的思维层次去理解?
我们要重视材料的辩证关系,不是不能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而是不能仅仅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我们要弄清楚材料内在的因果关系,是什么造成了评价的“唯分数论”?是利益驱动,是教育观念的变异,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我们还要提倡学生应该有一点创新性,把学生的新思维带入高考中,表现年轻人的创新精神。
这是作文方面的意见,对阅读呢?主要的就是对选文的解读如何往纵深思考的问题?
对选文的解读往纵深思考,考生应该懂点文学鉴赏理论,理解一般文章阅读理解的思考维度,例如对文学作品,那可以从文本的层面、读者的层面、作者的层面来理解,这样考生思考的深度就会提高。
(四)要重视引导考生思维推进的连续性、渐进性。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多有忽略思维的连续性、渐进性。观点是如何来的,立意是如何来的,多有不清晰的地方。有些作文,直接就是给出观点,没有任何的交代,看起来很突兀。我们比较喜欢写作中有思维推进的文章,从材料内容出发,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证自己的观点,延伸拓展,思维不断推进,思维的痕迹能够让人读出来,而不是让人读来莫名其妙。思维断层的问题,应该引起指导老师的重视。
(五)教学标准要高于评卷标准
评分标准有不同的层次,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考生的水平表现的。有些答案列明可以
怎么样回答,但是这些不是高标准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以这些“可以怎么样答”式的答案作为教学标准。例如,名句默写,“赢得仓皇北顾”,也可以答成“仓皇北顾”,后者只是放宽对答案的要求,不能作为教学的标准,教学的标准要执行高标准。例如作文,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写作,可以结合寓意写作,但是我们的教学标准应该是执行更高的标准,要结合内容和寓意进行写作。
(六)重视适应性训练,提高训练的等级要求
考生对全国卷不适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本文前面对不适应的情况也略有讲述,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模拟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对这些不适应点的训练,要科学分析,提高训练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