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案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二下第17课 作 者:朱 筠
单 位: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 撰稿时间:2010年01月
教学设想:
1.准确定位
低段的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不愿尝试的教学体裁,而究其原因则主要的问题是难以定位。古诗教学到底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度?要想让学生对诗意有一个通透的理解,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实在难于企及。要想撇开诗意去领悟诗之意境,那又如空中楼阁。于是,古诗教学便成为了教师们心中永远的痛了。而本人以为,二年级的古诗教学的定位首先可以从课标中找到注解: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显然,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重整体把握,轻诗意的串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把诗中本要呈现的意象转变为一种更适合可感知的带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来让学生感悟。尤其是《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诗都是在写诗人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在观察大自然之壮美与奇丽,所以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对观察到的景观的一种真实的描写。所以在教学中,我试图以观景为主线,让学生借助诗句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步构建起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从而再来初步感知诗人的那份情感。
2.找到读诗方法
教材在编排中,常会把几首诗风相近的词安排在一课中。而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去发现其相似之处,转而成为引领学生读诗的策略。细读《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如诗中都写出了诗人的观察视角,都在描绘所观察到的美景,都在表达着对自然界的那份赞美。而从读诗的角度来看,两首诗都是以精练传神之笔触把其眼中之景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便于以构图式的读诗方式来学习。所以,我试图把这两首诗放到一节课中来学习,让学生在读《望庐山瀑布》时习得这类诗的学习方式,转而运用到学习《绝句》一诗中,让学生初步习得抓住诗人之观察视角,品读词句,借用想象来理解诗意的方法,来以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会读“庐、瀑、炉”等9个生字,结合诗句学会“窗、银”等12个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
3.在品读词句中,逐步构建起诗中景物的形象,初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在读诗的过程中,能随文识字。
2.在准确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 教学难点:
借助诗中的词句,构建诗中景物的形象,从而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之境
诵读所学的古诗,让学生走进古诗所特有的意境之中 二、以读走近画卷
1.交流课前准备,重点突出对本课中的两首古诗的诗人的了解。 总结:了解了诗人,那会对我们理解古诗更有利。 2.自由读这两首诗,看看能不能读准生字并会读这两首诗。 交流: (1)读生字
庐 瀑 炉 疑 鹭 含 岭 泊 吴 重点在于读准字音尤其是瀑、岭、泊 采用指读、齐读、去拼音读、组词读的方式 (2)读通古诗 落脚点:读准、读通 三、扣词走进画卷
1.读着这两首诗,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会发现两位诗人都在看美丽的景色。那么他们分别是在哪儿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好好地想一想。
交流:
帮助学生借助诗中的字词及书中的插图梳理两位诗人的观察视角: 《望庐山瀑布》
抓住“遥看”,交流用“看”行不行,从而理解遥看的意思,并作梳理:诗人在庐山远远地看瀑布,所以这首的诗的题目叫《望庐山瀑布》
《绝句》
抓住“窗和门”理解诗人的观察视角
总结:同学们真是太会读书了,借助着插图和诗中的字词,我们就弄清楚了李白是在庐山远远地看,杜甫则是在一个茅草屋中一边品茶一边美美地看。
三、再读构建画卷 (一)品读《望庐山瀑布》 1.范读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着诗人李白一起来到庐山的香炉峰,远远地欣赏欣赏庐山瀑布吧。范读后交
流:同学们,你们都望到了什么啊?
2.构建瀑布的形象
用一个字或词来形容一下, 这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啊? (1)长
交流: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瀑布的长? A解“三千尺”
其实瀑布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高,这只是诗人想告诉我们他看到瀑布后觉得瀑布太高太高了。你能把这样的理解读出来吗?评价
B河
看银河的插图,并随文识字。
你看这个银和什么字比较像?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不错,银河从九天落下来,那是多么壮观啊!但是诗人为什么还要用“疑”呢?
是啊,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写法“床前明月光„„”你看,诗人的想象是多么的神奇啊。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2)急
交流: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瀑布的急? B飞流
读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一座高耸的青山前,有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流而下,就像是银河从天下落下,多么神奇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出示视频:庐山瀑布
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这两句。 C紫烟
这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飞流而下的瀑布溅起的水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变成“紫烟”,神奇吗。读。
3.面对这着如此的壮观的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着诗呢? 这么壮美的瀑布就好像挂在前面的青绿的山上,多像是一幅画呀!读 (二)品读《绝句》
1.你们看,读诗就要品,就要想象,这样你们就能透过诗仿佛真的看到了瀑布,仿佛真的听到了瀑布的哗哗地声响。接下来,让我们转移视线,去看一看坐在四川成都草屋中的杜甫又看到了什么景呢?请同学们读读《绝句》,找一找。
交流: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的雪、东吴的船 读,把这些景物读到我们的脑海里。
2.谁能给这些景物分别涂上颜色呢?随文学习“柳” 读,让这些景物在我们的脑海里都添上颜色。
3.哪么你们还能让这些景在你们的脑海里活起来吗?自己再去读一读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找出词语
总结:你看杜甫多么聪明啊!用一个鸣和上,就画出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图画来。 指读(评价:多好啊,连诗人那种快乐的心情都读出来了) 齐读
4.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春天美景啊!让我们再来读读后两句,屋中的杜甫透过窗户还看到了什么?
透过窗,杜甫看到西岭的千年积雪就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随文学习“含”:了解含的结构;在诗里可不是指西岭的千年积雪被嘴巴含着,而是被„„?
你看窗就像是了个画框,那西岭的千年积雪就是一幅画呀。谁也能这样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 5.杜甫看着这么美的春天,心里可高兴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这里的春天。同学们读着这首诗,心里肯定也非常地高兴,谁来读一读
四、总结巩固
同学们,我们在弄清诗人在哪里看美丽的景色的同时,还借助着丰富的想象和李白遥看那壮美的庐山瀑布,和杜甫欣赏着春天的美景,心里肯定美滋滋的吧。
再读生字,学习其余生字 板书:
看
在哪里 ( 想 ) 看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诗词阅读是要让学生在浓浓的诗境中,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穿越时空,用心灵去感悟诗的意象与境界,去叩开隐匿于意象之中的中国古人那一份生命情怀。十分显然,对于古诗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是真正理解古诗的一个标志。而根据课标对二年级古诗教学的建议——“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们可以这样来重新定位二年级古诗的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把对古诗的语言的理在第二位,而去突出学生对古诗整体的把握,能抓住关键语句读出诗中的形象,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获取初浅的读诗体验。
品读词句推动形象之构建
在教学这两首诗时,我们便会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早已会背。(当然,这正是课标所提倡的少写多认下的成果。)其余学生略作努力也能很快地背下来。显然,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课前积累与准备而发生了转变,教学的重点转向了对诗意的感悟,以及抓住关键字词在把握诗中意象时及时学习生字了。因而品读词句在本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以“读着这首诗,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瀑布?”为中心问题,引领学生去读诗思考:让学生去抓住“三千尺”“落九天”等词中去感受到瀑布之长;让学生抓住“飞流、直下”等词去感受到瀑布水势之急。这样的品词析句,再辅之于朗读,学生便能借助诗文,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条挂在悬崖绝壁之上,水势湍急如银河落于九天的瀑布的形象。
运用想象促使诗意更鲜活
古诗的教学比较忌讳逐词逐句的串讲,这样会使诗的意境支离破碎。然而要让二年级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那更不不大现实。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抓住字词把诗转化为学生可感的画面,来实现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绝句》时,我们可以分成三步来组织教学:1.站在诗人的角度,从诗中找出诗人在草屋中所看到的景——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的雪、东吴的船;2.读诗,分别给这些景物涂上颜色;3.再读诗,借助诗中的关键字词,让这些景物活起来;4.借助朗读,把这样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易到难,既遵循了古诗的学习规律,又让学生从字词的学习中逐层领悟诗中的意境。于是,古诗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变得可感且鲜活。
读法迁移让学诗更轻松
《望庐山瀑布》与《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本是两位诗人在两个不同的地点看到的不同景象,但在细读之后,我们便会发现两首诗还是有着相通的地方。首先,两首诗虽然意境不同,但都在表达着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种赞美;其次,两首诗都是以诗人所处的视角去观察自然之景观,并在诗中留有其观看视角的字词;第三,从读诗的角度来看,两首诗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飞流”一词中不仅有飞溅之急流,同时也让学生会有如闻哗哗之水生的想象;“鸣翠柳”“上青天”中不仅写出柳之绿、天之蓝,更写出黄鹂鸣叫声之悦耳,白鹭翱翔之美态。于是,把两首诗放在一个教学之内,以“在哪里看?”“看到了什么”为核心问题组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习得读这类诗的方法,更可以让学生从《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学到的读诗方法——找到诗人的视角,读出诗中的景物,借用想象,去读懂诗的意境。这种读诗的方法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绝句》时,更显轻松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