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察为先 看懂幼儿——探寻区域游戏中幼儿行为解读评价策略

观察为先 看懂幼儿——探寻区域游戏中幼儿行为解读评价策略

来源:99网
幼教365·管理2019年12月

让他们带着微笑和满满的幸福感走向新的生活。

生成活动:“我们毕业啦”系列活动通过“留下我的笑脸”“我想对你说”“跨班游戏畅游日”“毕业长桌餐”“交过手中的旗帜”“弟弟妹妹来送行”等活动,让幼儿再一次与园里熟悉的人、物、景、境亲密“交谈”,回味幸福的时光,带上学弟学妹的祝福踏上新的旅程。

效果评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里程碑式的历程,这些历程需要成人用心陪伴。当人生第一个“毕业”来临,别离就填满了孩子的小宇宙。教师关注到眼前的、活生生的、处于“困境”中的幼儿,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精心设计生成活动,把幼儿置于毕业场,让幼儿亲历诗意、畅怀的毕业活动,幼儿园的生活就在满满的回忆中画上句号。

2.放眼社会,为未来夯实根基生成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随着国庆越来越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彰显祖国伟大的发展成就的国庆主题活动,深深影响着幼儿的生活。

分析与思考:“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是每一位中国儿童都应初步具有的社会归属感。在幼儿园阶段,喜逢新中国70岁生日,对幼儿来说那是何等的喜事、幸事,在这样的时间点与全国人民一道庆祝祖国生日快乐,比任何时候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来得更有力量。

生成活动:“喜迎国庆”系列活动通过诗词硬笔书法展、诗词朗诵会、祖国大好河山照片展、“五十六个民族大联欢”、民族游戏大游园等系列迎国庆活动,家长、幼儿、教师一起从70年前开始追寻一代伟人打下江山、建立新中国的足迹,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体验众多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折射出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民族团结一心的和谐景象。

活动评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教育是培根固本的事业。幼

儿生活在小家庭,同样也生活于大社会、大世界。大社会是幼儿园课程的活资源库,是幼儿德育最生动、最鲜活、最直接、最有价值的资源。作为教师,关注社会的动态,对潜在的教育资源作预判,准确把握资源的课程价值,以独特的视角,生成喜迎国庆的系列活动,让幼儿成为“迎国庆”课程的当事人,家长成为课程的支持主体,教师成为课程发展的推动者,家园共育,帮助幼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主要精神。自由、自主,是课程追随幼儿发展、灵活生成明确的要求。生成性活动的起点是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落脚点是成功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仅要有开放的课程观,灵动的课程生成意识,还要将幼儿置于课程“”,敏感把握生成机会,设计生成活动,更要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质量意识,将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有机综合,从而保证课程的平衡发展。P观察为先看懂幼儿

———探寻区域游戏中幼儿行为解读评价策略

文|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幼儿园

沈亚萍

区域游戏中,教师首先是观察者,观察了解幼儿游戏行为,准确识别,精准解读,客观评价,然后选择合适的身份,或支持者,或引导者,或参与者,支持并帮助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区域游戏,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幼儿的“自由发挥”,是幼儿园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参与环境创设,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材料,确定游戏内容、游戏伙伴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在区域游“横行”,教师撒戏中是“游戏之王”,任意手不管、放任自流。如此,教师就缺少了立场,没有承担起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自者的责任,而幼儿也会因为彻底的“由”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此,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

幼儿?用哪些方法观察幼儿?如何运用观察材料解读评价幼儿行为呢?

一、依据观察目的,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在这里,观察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并不局限于“眼睛看”,是观察者综合

35

Professional󰀌Abilities

专业能力

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看,去听,去感受,披沙拣金,洞穿现象,获得“新见”。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扫描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等。

1.扫描式观察。指粗线条地了解全体幼儿的行为,在固定的时间段轮流观察每一个幼儿。如在户外自主性游戏中,幼儿自选不同的平衡材料进行游戏,教师用扫描式观察,就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平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

2.定点观察。观察所有幼儿或部分幼儿在某一区域、某个时间段内的行为。如在美工区观察幼儿自选材料,制作装饰民族娃娃,了解幼儿制作时的兴趣点,评价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水平、个体差异等。

3.追踪观察。观察某幼儿在游戏中某方面的行为,也称为定人观察法,幼儿走到哪儿教师观察到哪儿,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个性化的游戏行为。比如,在下棋游戏中,追踪观察幼儿的行为,可全面了解下棋的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思维水平、规则意识等。

在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根据观察目的、计划,以及观察对象,选择适宜的表格、符号等工具做好记录。任何观察活动都是由观察者实施,无可避免地打上主观烙印。所以教师在观察记录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观察记录的客观准确,谨慎地书写观察对象,切忌贴标签的行为发生。

例如,在记录小宇的游戏行为时,教师是这样记录的:听到游戏开始的口令,调皮的小宇就兴奋无比,冲到表演区,大喊大叫,调皮样显露无遗。可以看出,教师的观察记录为幼儿贴上了

“调皮”的标签,加入了主观判断,观察记录缺少判定幼儿调皮行为的描述,这样的记录缺少真实性,主观臆断,不利于教师客观解读、评价幼儿,更不利于教师理性思考解

36

决问题的方法,难以循序渐进地助推幼儿发展。

还应该看到,观察只是了解和解读幼儿的第一步,如果要深入了解幼儿,就必须要持续跟踪,甚至是全方位观察,观察内容和方法策略也要随之深化。这样的观察是综合的、立体的,有助于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助推幼儿发展。这样的深度观察和介入是教师深度介入幼儿发展的表现。

二、观察评价幼儿时,不能忽略对幼儿生存环境的调查

观察目的是解读助推幼儿发展。因此,准确地解读幼儿行为,识别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教师做出准确和有力的支持行为的关键所在,准确的解读会推动幼儿发展,反之,不利于幼儿发展,甚至对幼儿造成伤害。教师的任何观察相对于幼儿的生活都是简单的,瘦骨嶙峋的,不能全面反映幼儿。因此,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要将

“观察中的幼儿”还原到其生活环境之中,才能准确解读和理解幼儿。

1.从幼儿行为产生的情境出发解读幼儿。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幼儿行为也如此。一般的观察,教师看到的是幼儿外在的表现、学习兴趣、需要、个性特征与发展水平,然后做出解读和评价。实质上,个体行为与情境是双向、渐进的适应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反映出来,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情境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影响个体赋予某种行为的意义,只有置身于情境中,才能理解个体表现的真实意义。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向来乖巧、建构能力强的昊昊出现了破坏同伴作品的行为。如何正确解读他的行为,只能依据情境。昊昊是搭建工程的负责人。在他带着小伙伴搭建双层立交桥时,同伴却在桥下搭建起了其他建筑,严重影响了

他们的搭建工程。于是,昊昊就产生了不和谐的行为。当发现幼儿出现某些特殊的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学会将行为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看懂幼儿,没有偏颇。

2.从幼儿生活环境出发辨识和解读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解读,结果会更合理、更有说服力。诚诚走到两个叠起的轮胎处时,还没走上轮胎,脚就发抖,而小妍正常走上去,保持直立状态,稳稳地走

下轮胎。幼儿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何合理解释幼儿的行为,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诚诚是奶奶带大的,事事小心谨慎,爬高绝对是不允许的事,自我保护意识强。小妍是散养型的孩子,父母放任,敢于冒险,胆大心不细,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弱。要想看懂幼儿,合理解释幼儿的行为,必须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从源头入手,将会事半功倍。

3.识别幼儿在不同游戏中的相关行为,看懂幼儿学习与发展水平。识别幼儿行为时,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表现,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游戏中,幼儿的个性表现千差万别,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解读幼儿,要有针对性地看到幼儿的个性表现。如,田田喜欢操作摆弄各类实验材料。怎样让灯泡再亮一些?他反复实验操作,沉浸其中。但在户外自主游戏搬运粮食中,他到处晃悠,不愿探索省力搬运的方法,不愿锻炼,同样是探究活动,背后发展的是幼儿各不相同的能力,识别幼儿的不同表现,就能洞见幼儿的需要、能力发展等,才能有效指导游戏,推动幼儿发展。

三、《指南》是评价解读幼儿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解读评价幼儿,是观察的目的,也是教师继续采取适宜的策略,支持幼儿发展的依据。但是,幼儿作为能动的主体,

幼教365·管理2019年12月

加之观察具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解读幼儿,找准幼儿发展需要,给予适宜的支持,最大可能地促由此可见,《指南》为幼教工作者呈现了十分具象的幼儿科学发展观,以及操作性较强的依据和指导。就幼儿科学教育来说,《指南》是教师评价和判断幼儿科学活动及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能确保对每个幼儿的行为都有合理的期望,从而能促进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平等。

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解

读评价幼儿的重要参考依据。《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及方法。

例如,《指南》科学领域部分,首先告诉教师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即“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然后又给出了教师引导幼儿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即“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部分是教师进行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纲领”,引领教师更好地认识幼儿科学活动的意义以及教育方法。

此外,《指南》还从“科学探究”“数学认知”两个方面阐述了幼儿科学学习“目标”,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给出了应有的学习发展行为,在每一个“目标”下给出“教育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此可见,

《指南》为幼教工作者呈现了十分具象的幼儿科学发展观,以及操作性较强的依据和指导。就幼儿科学教育来说,《指南》是教师评价和判断幼儿科学活动及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能确保对每个幼儿的行为都有

合理的期望,从而能促进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平等。

例如,在攀爬滑梯时,某幼儿两手抓住滑滑梯的一边,使劲往上爬。当中,有要下滑的时候,她手抓得更紧,两手交替往上抓,而两脚分开距离加大,最终爬上了滑梯。依据《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1”,幼儿应“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并给出了大、中、小三个年龄段不同的发展特点。如大班的孩子“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还在这部分

“教育建议”给出了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如: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如此,我们可以对这个幼儿健康领域发展给出准确的解读和评价。

在大班

“玩椅子真有趣”活动中,小A双手放在椅子上,用力一撑,把身体撑了起来,脚没往上缩,身体也没向前移,坚持了一会儿,放了下来。旁边的小M提醒他:“向前划过去,你撑了起来怎么不划呢?”小A又把双手放在椅子上,用力撑起来,脚离开了地面,身体往前移。第三次撑时,他很用力,脚自然往上缩,身体往前移,旁边的小M说:“你快点呢。”小A手放在椅子上,半蹲着走了过去。一轮游戏结束后,教师调整了椅子间的距离。又轮到小A,他双手放在椅子中间,用力撑起来,脚往上缩,可还是有点像走路。

教师依据《指南》对小A的发展做出了解读“:

小A双手支撑起身体,对他来说,挑战还是很大的,因此支撑其身体后,双脚还要往上缩这些动作,根本没办

法完成。另外他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也不是很强,因此,撑、缩、划这一套动作不是很连贯。”

当然,这个活动中的观察点很多,教师也可以从核心素养、学习品质等方面对小A的学习和发展做出评价。从关注的焦点“健康”活动来看,《指南》作为重要参考,给出了大班年龄段幼儿整体发展水平,置于这个背景或底色,小A在健康领域的发展水平清晰可见,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了“个体”发展具有超前或者滞后的特点,但是,教师可以据此综合判断小A在动作协调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便于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观察是支持和帮助幼儿发展的第一步,并不是简单而纯粹地看。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观察本身就是综合的,包括了看、解读、评价和支持等行为,因此,观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以此为基础,确定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幼儿,给予适宜的发展支持,在观察之后,解读和评价是第二步,也是教师审视和反思教学行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依据的标准,处理幼儿行为和材料的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判断,甚至会影响幼儿的发展。《指南》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不可忽视。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深挖的过程,高效地解读与评价幼儿的行为,才能鞭策教师及时对教学作出回应,回顾、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材料的更替、环境的创设、经验的补充、适宜的介入等方面做出有效的调整,保障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P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