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1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翻译文中句子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1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翻译文中句子

来源:99网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1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翻译文中句子

【命题趋势】

文言翻译是高考必考的考点,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是指泽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真题再现】

一、【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2)

;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

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二、【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

(1)

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三、【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

..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考点详解】

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为“严”。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罪犯受不到惩治。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称赞、赞扬”。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转换古今句式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后面。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巧译修辞句

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 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

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

5.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

“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殽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

“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以……”“用(拿)……”“为……”“像……”等等。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

子贤能”。

“套”,对固定结构套用句式进行翻译。 “转”,对一些委婉形象的说法要做合理的转换。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

[1]

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累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柘,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取材于《贞观政要 卷六》)

注释:【1】唐、虞:即唐尧、虞舜,此指尧舜时代。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听卑,何得不畏 ...皇天虽高,却能听得到地上的议论,怎么能不敬畏呢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 C.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仍然向贫贱的人进一步求得支持 D.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只有孝恭、道宗二人的德才无人能比,他们是宗室中的一代英杰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 .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遗民遭残贼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 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 C.于是公私丰赡

于是无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 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

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B.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这些是清澈的河流,应当与污浊的河流合并起来 C.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 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 D.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1】。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2】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3】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诏停世袭刺史。

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释:【1】朱、均:分别是尧、舜的儿子,都是不肖之子。【2】子文之治:子文,春秋时辅佐楚成王开疆拓土。这里指先辈功臣的影响。【3】栾黡之恶:这里指世袭子弟的恶行。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

这样,那么原来对他们的关爱,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B.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 臣下认为应该对那些按土地交税的,以扩充他们封地为酬劳 C.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我发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 D.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因此那些种族部落都依赖我,就像依赖父母一样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2)孔子称古有博弈,今博独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其声可闻乎?或曰:北方之.人,谓棋为弈。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颓坏不振,有似瓠子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国横行,田单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赏,苏张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

(取材于班固《弈旨》【2】)

注释:【1】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2】《弈旨》: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 B.夫博悬于投

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 C.盖象庖羲网罟之制 就如同伏羲结网捕鱼一样 D.要危相劫

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

【模拟提升】

一、(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仪真①游观登临之胜处有二:发运司之东园,北山之壮观亭是也。亭在城北三里所,曰城子山。其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洲,若长城,若偃月。冈阜靡迤二十余里,乃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以入海。 .

亭东有魏帝台。相传魏武尝自将十万师临江,久不敢渡,遂筑宫于瓜步山而去。亭立北山之椒②,居..高视下,江淮表里皆在目中。自城中以望亭中,如仰中天之台,缥缈于烟云之外也。自亭中以望江南之群山也,如翠麟、绿耳③,竞奔争驰而不可絷也。米元章④尝徘徊其上,为之赋,且大书其扁。至建炎庚戌,.火于索虏⑤。再葺之,绍兴辛巳,又火于索虏。淮人过者,罔不慨叹。 .

今太守左侯昌时作藩之数月,访遗址,披榛而上,岿然独存。乃诛草茅,乃属工徒,为屋三楹,为垣.百堵,前敞以轩,后邃以槛。肇自淳熙十六年之八月,迄来年之正月乃成。华不及汰,庳不及陋,无费于...官,无厉于民。 .

仪真之民士登而乐之,相与谒予记之。且曰:“吾侯奉法循理,节用爱人,至于筑沟垒,训兵戎,夙夜毕力。奸慝迹熄,年谷荐登。因治之余,复此壮观。州人耄倪,再见承平气象。俾过之者得以揖江南之形胜,而起骚人之思。北望神州,而动击楫枕戈之想,则斯亭岂特游观登临之胜而已哉!愿为特书,惠我..淮土,以诏于无止。”余曰:“诺哉!”

绍熙二年四月六日记。

(取材于宋杨万里《诚斋集》七十四卷)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 ②椒:山顶。 ③翠麟、绿耳:均为传说中的良马。 ④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宋代著名书法家。 ⑤索虏:指金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传魏武尝自将十万师临江 将:率领。 .

B.竞奔争驰而不可絷也 絷:束缚。C.肇自淳熙十六年之八月 肇:开始。 ..D.则斯亭岂特游观登临之胜而已哉 特:特别。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东送之以入海 // 前敞以轩 ..

B.遂筑宫于瓜步山而去 // 而动击楫枕戈之想 ..C.火于索虏 // 无厉于民 ..

D.乃诛草茅 // 迄来年之正月乃成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亭在城北三里所,曰城子山

壮观亭在城北三里一处称作城子山的地方 B.淮人过者,罔不慨叹

登临这处废墟的淮人,没有不感慨叹息的 C.华不及汰,庳不及陋

新的壮观亭华美而不过分,低矮而不简陋 D.州人耄倪,再见承平气象

州里的老少,告别了太平安定的社会生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景讲究层次,逐步聚焦于壮观亭,注意从多视角描写壮观亭景致。 B.壮观亭先后两次毁于金人,文章对此虽着墨不多,但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C.为重建壮观亭,仪真太守夙兴夜寐,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深受百姓爱戴。 D.作者借仪真民士之口,描述了仪真社会的现状,展现了社会治理的成效。 5.结合文意看,这次重建的壮观亭可以发挥怎样的影响和作用?请简要陈述。 二、(2022·北京朝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

1

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罪恶。【2】迁:司马迁。【3】缋:通“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而为法戒 戒:戒除 .C.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其言至约 约:简略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D.然 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 思路阻滞不通畅

C.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D.以为治天下之具 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10.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三、(2022·北京·附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噫嘻!就利违害,荣通丑穷,大凡有生者之常性也。暨乎手持政柄,体国存亡,则谨之如初,决之于始,

以导善气,以遏乱原。若祸胎既萌,则死而后已,白刃可蹈,鸿毛斯轻。若当春秋之时,明禹、广之罪,......作诫来世,可胜纪乎!向若西京抑损王氏,尊君卑臣,则庶乎无哀、平之坏;东京登庸清河,主明臣忠,.则庶乎无灵、献之乱。①大汉之祚,未易知也。

或以国之兴亡皆有阴骘之数,非人谋能抗,则但取瞽矇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被以章组,列于..廊庙,斯可矣。何尧、舜之或咨或吁,殷周之或梦或卜,忧勤日昃之若是,然后为理耶?予因肄古史,且.嗜《春秋》褒贬之学,心所愤激,故辨其所以然。 .......

(取材于唐朝权德舆《两汉辨亡论》)

材料二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取材于明朝方孝孺《深虑论》)

【注释】①禹、广:指汉成帝时的丞相张禹与东汉历事六位皇帝的重臣胡广。西京:长安,这里代指西汉。东京:洛阳,这里代指东汉。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导善气,以遏乱原 导:发扬 .B.或以国之兴亡皆有阴骘之数 数:天意 .C.汉惩秦之孤立 惩:处罚 .D.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遽:急速 .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白刃可蹈,鸿毛斯轻 列于廊庙,斯可矣 ..B.被以章组,列于廊庙 景翳翳以将入 ..

C.则庶乎无哀、平之坏 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盖虑之所能及者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通丑穷,大凡有生者之常性也

以官运亨通为荣耀,以处境困窘为羞耻,大体上是人之常情 B.则但取瞽矇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

那么只要找来瞎子辅助他,树立泥塑木雕的偶像而尊奉它 C.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

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家方士所能辖制的 D.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

还想让自己的子孙一定不会有危险和覆灭,这在事理上是讲不通的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刃可蹈:踏着利刃前进,也就是说蹈死不顾,甘冒死亡的危险。 B.《春秋》褒贬:孔子写《春秋》,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以示劝诫。 C.封建: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之建立邦国。 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这里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15.两则材料都借历史兴亡而论及治理之道,请辨析两位作者的不同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