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99网
2019 年 第 6 卷第 86 期2019 Vol.6 No.86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71

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陈大羽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山西 太原 030002)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进入至本院接受检查的头部恶性肿瘤患者19例作为研究的基础依据,按照患者肿瘤性质进行分组,其中淋巴瘤组7例、脑膜瘤组4例、高级别胶质瘤3例、低级别胶质瘤组5例,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比不同检查方法下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情况。结果 MRI组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同组患者在ADC值对比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在胶质瘤对比方面可以直观的结合数据对级别进行分析,差异性较为明显。结论 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对肿瘤的种类进行细致的区分,同时可以对胶质瘤这种类型的级别进行准确的判断,在头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中效果较为理想,准确率较高,并且应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临床的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86.171.02

头部恶性肿瘤在肿瘤中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对生命的威胁严重,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肉瘤以及母细胞瘤,这种类型的癌症存在细胞增殖、分化和生长异常失去控制,具有转移性和浸润性的特征,对脑部其他组织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技术属于近年来新型的检查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反应机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成像技术,将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状态展示出来,检查深入至细胞的微观世界中,反应出人体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以及细胞内的水分子运转方法,对肿瘤的状态进行全面的观察,在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1],本文对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详细结果如下。

扫描的中心线与患者身体的正中面相互垂直,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获取采集数据,同时使用采集技术和背景抑制反转时间将平面回波成像的序列进行恢复,并对反转时间、回波时间、重复时间进行设置,分别控制在160/84/7120 ms,确定矩阵为192*192,层间距为1 mm,层距为4 mm[2]。

成像结束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中,使用3端冠位对图像进行解剖,使用专业软件技术对解剖的图像进行拼接,通过最大信号强度对图像进行投影,结合不同的平面进行创建,形成DWI图像,并对图像上的信号进行分析,确定肿瘤的实质区域、水中区域以及病灶位置,并采用测量3次取平均值的方式,对结果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3]。

1.3 观察指标患者分组采用的是病理检查的方式,检测的指标选择淋巴瘤组、脑膜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患者的ADC值,确定不同类型肿瘤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P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进入至本院接受检查的头部恶性肿瘤患者19例作为研究的基础依据,按照患者肿瘤性质进行分组,其中,其中淋巴瘤组7例、脑膜瘤组4例、高级别胶质瘤3例、低级别胶质瘤组5例,患者资料为: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5±1.23)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7±0.32)年,参与实验患者均排除先天性系统性疾病、血液疾病,并签署实验同意书。

1.2 方法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扫描的方式,选择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放置身体两侧,将

2 结 果

MRI组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同组患者在ADC值对比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在胶质瘤对比方面可以直观的结合数据对级别进行分析,差异性较为明显,详见表1。

表1 不同组ADC值对比(x±s,*10-3mm2/s)

组别淋巴瘤组(n=7)脑膜瘤组(n=4)高级别胶质瘤组(n=3)低级别胶质瘤组(n=5)

脑瘤实质1.03±0.151.02±0.221.09±0.111.68±0.45

瘤体周白质1.09±0.171.18±1.181.16±0.211.42±0.18

良恶性肿瘤坏死区

0.91±0.221.05±0.281.18±0.331.63±0.39

3 讨 论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使在MR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对活体测量的扩散技术进行分析,依据弥散系数对病情进行直观的判断,系数越高,病区内水分子的弥散程度越高,DWI信号则较低,如水分子的弥散程度越低,则信号越强,因此不同类型的肿瘤在ADC值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可以结合不同的指标对肿瘤进行分析,确定肿瘤的性质[4]。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172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 第 6 卷第 86 期2019 Vol.6 No.86

上文中的数据资料得出,MRI组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同组患者在ADC值对比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在胶质瘤对比方面可以直观的结合数据对级别进行分析,差异性较为明显。原因为:核磁共振主要是通过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的,该方式可以将细胞内部的分子粘度、膜通透性以及主动运转等不同的情况进行展示,对于肿瘤的定性以及监控治疗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这种检查可以反映出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水分子的流动性,将肿瘤对于治疗反应的非容积细胞内特性测量为手段,反应出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5];不同肿瘤治疗手段均会转变肿瘤的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结构,进而呈现出不同的ADC值,因此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以对肿瘤转移的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治疗手段的稳定性,可及时对疾病的治疗以及后期阶段进行分析,全面判定肿瘤的发展阶段;通过该手段的实施可以对胶质瘤的良性和恶性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对不同的程度进行分析,高级胶质瘤与地低级胶质瘤之间展示出明显的差异性,高级胶质瘤表现出显著的强化作用,并且瘤体中位无水肿,而低级胶质瘤未出现强化特征,因此通过其可以对胶质瘤的不同级别进行分析,对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脑膜瘤的良恶性,其检查效果也较为理想,恶性在成像中会出现不典型增生,并且出现侵袭性生长的问题,病理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增

加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合诊断的结果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提升诊断质量[6]。

综上,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对肿瘤的种类进行细致的区分,同时可以对胶质瘤这种类型的级别进行准确的判断,在头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中效果较为理想,准确率较高,并且应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临床的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付剑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7):17-18.

[2] 张文静.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脑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效果[J].影

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4):195-196.

[3] 邬玉芹,冯智才,张 武,等.脑膜瘤的影像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

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47(01):95-98.

[4] 施宏伟.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J].中外医学研

究,2019,17(01):63-.

[5] 成旭鸿,张 鑫,赵效杰,等.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

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12):2081-2083.

[6] 郝秀杰,梁宪玲.脑部良恶性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护理干预

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8):107.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40页)

本研究对妇产科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

分析,结果中试验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妇产科能明显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云岩.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中

医药,2018,47(06):158-159.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48页)

在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手术患儿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

综上,优质护理对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手术患儿预后恢复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便于减少并发症、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效果显著,值得大力度宣传、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人性化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手术中的应用

[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4):96-97.

[2] 夏舒雅.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

术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2):14-16.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66页)

水肿,有效控制以及预防疾病,患者整体的治疗质量较为理想,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且死亡率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过程中应用重症超声与PiCCO监测指导,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可以更加准确的对血容量状态进行控制,降低液体总入量,防止出现输液过多的问题,对于心肺功能的改善质量更加理想,抢救质量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侯君,谢昌联.重症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临床观察[J].黑

龙江医学,2019,43(05):455-457.

[2] 蔡 雪,秦 玮,庄雯雯.重症超声与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的效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4):10-12.

本文编辑:李 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