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雨水径流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指出是控制城市径流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内涵, 总结了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和功能, 通过分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及其他一些相关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美国和国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一些工程实践, 阐明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的重要地位, 并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低影响开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 雨水难以渗入地下, 形成了远高于城市开发前的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洪峰, 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等问题。“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新的理念, 应用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 通过一系列绿色雨水设施削减城市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 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城市雨 洪问题, 实现环境、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 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 城市雨水系统中的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雨洪控制利用是构建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绿色建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 在目前快速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科学地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绿色基础设施概况
1.1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发展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可追溯到130多年前, 美国纽约公园设计者Frederick Law O lm sted 的设计中就有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 绿色基础设施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而是向更多相关专业扩展, 其理念和内涵也不断得到完善。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 西雅图公共事业局提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1] ,主要是指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类绿色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等。
综上所述, 1.绿色基础设施是对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反思, 是多专业几代学者智慧的结晶;2.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生态、资源的有效方法,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水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 是广义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涵盖的主要技术
应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既可以是各类单项技术措施, 也可以是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 针对社区、流域等更高层次应用时, 更多地是将多种技术措施组合应用, 同时实现多种效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提供了一种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新的理念和方法, 与传统的依赖管网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 不仅投资和维护成本低, 还能为城市水环境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与景观规划设计等专业紧密结合, 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和美学等多种功能。
2.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等体系的关系
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典型的LEED评价体系为例[ 2] 。LEED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与绿色建筑相关行业中, 成为美国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公认的评价标准。根据获得分数的高低, 将建设项目评为铂金奖、黄金奖和银奖等不同的奖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中, 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雨水控制利用相关内容, 而要满足这些具体要求和指标, 必须通过采用不同层次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技术来实现。由此可见,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LEED 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2.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
10余年来, 我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各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 在这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落后了20-30年, 还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 、英国BREEAM 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雨洪控制利用内容的对比分析表明,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雨洪控制利用内容主要还局限在雨水利用(尽管也涉及到雨水的渗透), 从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雨水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的内涵以及发展的眼光看, 这显然都远远不够。
3.国内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工程实践
3.1在美国的工程实践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推广, 在美国多个州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很典型的如美国波特兰NE S iskiyou绿色街道改造工程, 自2003 年改造完成之后,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并于2007年荣获年度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 )综合设计大奖。在此项目中, 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经过改造, 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含义。设计者将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技术措施巧妙地融入到街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中, 为传统的街道绿化赋予雨洪控制利用的功能, 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渗透和净化等多功能的综合系统。
3.2 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 国内城市雨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绿色建筑等理念的逐步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雨洪控制利用项目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推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地方相关部门、开发商、国内外设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从不同层次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开展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一系列的工程实施,包括中小尺度的单体建筑、学校、机关、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住宅区等, 也包括针对新开发区、城市等较大尺度的区域规划设计或综合研究, 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反过来也促进了该研究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 雨洪控制利用技术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又是绿色建筑评价、低影响开发、最佳场地设计等相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国内正在大力、全面提倡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 应抓住这一契机, 重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研究成果的应用, 在城市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将有效控制城市雨洪问题, 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效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方面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深入研究并加快推广绿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绿色”的特点和内涵, 提供一条有助于实现”低碳”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1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 版)[M ] . 彭梦月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绿色水基础设施 雨水系统 LID
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属于季风气候区,暴雨多集中在夏季,而且来势凶猛。在传统的排水系统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排水泵站以及加大排水管径等手段将雨水迅速排出城区。所以就需要更大的地下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建设成本。而且清洁雨水作为宝贵的淡水资源可被利用。正是由于该种原因,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应用而生。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从源头将暴雨的径流以及峰值减少,而且可以推迟洪峰到来的时候,使开发以后的城市雨水系统与自然状态下的水文系统相似。现如今已经有很多类型的绿色水基础设施应用到了城市建设当中,比如雨水花园、植被浅沟、透水性铺装以及用于观赏的雨水蓄水池等。尤其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这种技术应用十分成熟。而在我国,这种技术起步比较晚,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城市采用了这种LID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LID技术势必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将这种技术与目前我国的雨水处理设备相互结合,从而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雨水系统。
1 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湿地、林地、耕地被建筑物以及各种道路代替,使得城市的地表径流明显增大,缩短了雨水的汇流时间。在降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区的洪峰流量会瞬间增大,洪峰到来的时间也相应提前。这种城市水文情况的变化,使我国城市饱受水患。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化管理重点。而低影响开发技术正是解决这种境况的有力措施。
所谓低影响开发技术,是用来控制暴雨的径流量和流速以及面源污染的,属于国际先进的新技术。其英文为Low Impact Development,英文缩写为LID。被美国环保总署在2010年率先定义为绿色水基础设施。该技术属于绿色低碳技术,专门用来解决城市内涝以及面源泉污染问题。它利用生态设施取代传统的高能耗设施,用绿色植物吸收、土壤渗透、滞留等功能分散雨水源头,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弱了雨水的峰值,推迟洪峰到来的时间。通过这种模拟自然条件排水过程,使城市的排水系统接近于未改造之前的排水系统,对原有场地进行了很好地保护。
2 LID系统中植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植物在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被浅沟、雨水塘、雨水调蓄池、嵌草砖等都应用到了植物。
(1)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可以吸收、净化雨水中所携带的污染物,维护水环境。(2)植物可以通过茎、叶滞留雨水,通过根渗透雨水,从而缓冲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减缓水流速度。(3)植物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将根系吸收到的土壤中的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增加空气湿度。(4)植物复杂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侵蚀,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5)植物的叶子颜色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十分显著的美化环境功能。(6)植物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小气候,提高空气质量。
3 不同的雨水设施如何选择适当的植物
现如今,我国开展了很多针对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种技术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何选择植物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因为缺乏设计研究植物的选择,业主和设计师对于选择何种植物存在很多困惑,从而制约了该种技术的发展。在低影响开发当中选择植物与一般的园林选择植物不大相同,它更看重植物在雨水设计中所表现出的特殊功能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生长特性。在选择植物与设计雨水设施时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既与生态相符,又要与人们的审美相符。
(1)乡土植物要优先选择,最好是适应场地的环境,可以保证各种植物之间没有负面的影响。(2)选择可以净化径流强的植物。(3)选择抗性强、耐城市环境、耐污染的植物。(4)尽量选择可以多年生的植物,从而降低维护费用。(5)尽量搭配多种树种,可以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防止生物入侵,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4 以深圳地区为例进行植物选择
基于以上选择植物的基本原则,不同的雨水设施在结构、适用条件以及功能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深圳地区具体的物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本论文将会探讨植物的选择和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法。
4.1 绿色屋顶
建设绿色屋顶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类是在阳台、露台建设密集型的绿色屋顶,往往以使用和人的欣赏为目的。需要较厚的土壤层,植株比较大的观赏型植物。这种绿色屋顶要靠大量的水资源灌溉,同时加大维护管理的费用,所以与我们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型的低影响开发不相符。另一类就是笔者所倡导的粗放型的绿色屋顶,重环境功能,轻构造,需要较薄的土壤层,可以维护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在欧美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起到了改善环境、缓解雨水冲刷、减少雨水径流的目的。下面将对粗放型的绿色屋顶进行介绍。
粗放型的绿色屋顶主要是由防水层、排水层、种植土层、植物层等组成,可以起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夏季室温、减少冬季热量散失、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物多样的作用。植物是粗放型绿色屋顶最主要的覆盖物体,植物可以截留雨水、吸收雨水,同时土壤层也可以吸收雨水,这样大大降低了雨水的径流量,减缓雨水的流速。雨水经过净化以后可以回收再用。植物的叶片不间断地进行蒸腾作用调节了局定小气候,节约了对电能的消耗。在选择植物时首先要考虑根系的长度。植物的根系长度不能超过土壤层的厚度,并受到成本和屋顶承载力的。土壤层的厚度一般在5厘米到30厘米之间,所以要选择根系比较浅的植物。粗放型绿色屋顶主要位于高处比较暴露的区域,需要抗风能力比较强的植物。为了减少对绿色屋顶的维护管理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不需要经常修剪的植物。比如常见的植物垂盆草、八宝景天、紫花地丁、佛甲草、草地早熟禾等。(图1)
4.2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是指在低洼地区种植生物,利用植物和土壤对雨水进行滞留。比如停车厂、街道、小型广场、宅院等地面,可以起到净化、渗透、排放雨水的作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的绿地等就属于生物滞留设施。这种设施的渗透时间一般要小于48小时,此时需要选择可短期耐水淹,同时又有抗旱能力的植物。由于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的尝试不同,所以种植的植物也有一定区别。可以将生物滞留设施划分为边缘区、缓冲区和蓄水区。这三个分区水淹的状况逐渐增强。在这三个分区进行植物的种植时,要考虑植物的耐旱、耐水特性。为了增强去除雨水中污染物的能力,还要选择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在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中,可以选择的植物有很多。比如草坪草、一些常见的木本植物和最近引入城市的绿化观赏植物都可以在雨水花园中种植。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观及功能进行选种。
4.3 透水性铺装
透水性铺装,可以引导雨水下渗,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减轻排水系统负担;雨水中的污染物质也可以在通过透水性铺装时得到净化。这种设备的缺点就是造价比较高,耐久性差。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需要得到推广并广泛使用的。
4.4 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主要是利用重力流来收集和输送雨水的原理,在地表的沟渠中种植绿色植物,利用植被发达的根系和土壤对雨水起到过滤的作用。植被浅沟主要建设在不透水地面周边、道路两侧、大面积的绿地上。在进行植被选择时,要选择可以抵抗雨水冲刷的植物,植被高度最好控制在75毫米到150毫米之间,过高的植物可能会因为雨水的冲刷出现倒伏的状况。如果选择了比较高的植被,则要加强植被修剪、控制高度。建设植被浅沟时,注意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加固土壤,而且可以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所选择的植物最应承受长时间的干旱和周期性雨涝。在建设植被浅沟时,还要注意种植植物的密度,较多的植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雨水径流。当然,种植在植被浅沟里的植物既可以是单一物种,也可以多种植物相结合。比如野牛草、结缕草和草地早熟禾等。(图2)
4.5 嵌草砖
嵌草砖是指具有各种空隙形状的混凝土砖,其作为透水铺装,多用于停车厂、人行横道、车流量比较少的道路和广场等。在砖中种植植物,可以有效地增加雨水的渗入量,在小雨的时候保证地面没有积水。种植在嵌草砖的植物还可以减缓雨水的径流、净化雨水,同时调节局地小气候。在嵌草砖内种植的植物一般为耐践踏、比较低矮的植被。可以选择野牛草、结缕草这些耐干旱并且耐短期洪涝的植物。
4.6 景观雨水调蓄池
景观雨水调蓄池属于生物滞留设施,它将雨水调蓄与建筑景观相互结合,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了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通常情况下,景观雨水调蓄池的水位保持在正常状态。在该水位之位比较高的地方可以修建运动场和停车场等。如果城市遭到暴雨的侵袭,高地与常水位之间的空间就可以发挥雨水调蓄作用,它可以将暴雨流量贮存起来,减少洪水对下游和周边地区的危害。暴雨结束后,池内储存的雨水再通过排放水体或下渗,恢复调蓄池内正常的水位。下面将会以雨水湿地为例进行讲解。
雨水湿地一般为自然湿地,可以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场地的景观并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雨水湿地是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比较复杂,是一个水陆交接的系统。它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净化雨水,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水环境条件的不同,我们将雨水湿地划分为五个区域,如图3所示:
(1)深水区:该区域深度一般在0.45~1.8米之间,可以选择抗较深水淹、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适当地选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比如狐尾藻、金鱼藻、水葫芦、荷花、荇菜、睡莲等。(2)浅水区:该区域深度在0.45米之内,可以选择抗一定水淹、根系发达净化能力比较强的水生植物。最适合该区域的就是挺水植物,比如芦苇、水葱、慈姑、香蒲等。(3)植被缓冲区:此地区为水陆交错地带,是陆地向湿地的过渡地带,这里的土壤含水量比较多,可能会遭到雨水的周期性淹没,可以选择种植一些水陆两栖植物以及湿生植物,比如黄菖蒲、千屈菜、柳属植物、莎草科等。(4)泛洪区:该区域通常情况上一般比较干旱,如果遇到较强的降水就会被淹没。泛洪区比较平坦,泛洪区并不是必设的区域。在该区域种植植物要选择耐短期水淹和耐长期干旱的植物。(5)边缘区:该区域的植物因为不会受到雨水的影响,可以根据当地的景观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植物进行种植。
5 LID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相应实例
在一些发达国家,低影响开发技术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而且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不再是一味地注重“排水”,而是与渗、滞、蓄、排、用相结合。在我国,这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城市把雨水当作“废水”排出,只有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达的城市才实施低影响开发技术。
5.1美国High Point住宅区
在美国的西雅图就有很多住宅区使用了低影响开发技术。
(1)透水性铺装。在该住宅区的停车场和街道都采用了这种透水性铺装。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土壤当中,减少雨水径流量。(2)雨水花园。如果当时降水比较多,无法通过排水系统排出时,可以利用雨水花园加快雨水的过滤和渗透。(3)植被浅沟。在西雅图的一些住宅区有一些浅沟,这些浅沟被植物铺满,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这些植被浅沟布置在街道上,路边有排水口,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排水口进入植被浅沟。
5.2 深圳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区
住房建设部与深圳市于2010年签订了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合约,深圳光明新区就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区。
在光明新区的规划当中,绿地的面积就达到了16.6%。所以,植被浅沟、下凹式绿地、透水性铺装等设施鼓励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因为绿地贮存雨水的能力有限,可结合该地区天然的水体进行雨水调蓄和贮存。对于超设计标准的降雨,可将雨水排入到自然的湖泊或河道,从而能够减少洪涝灾害。同时,将本地区的自然湖泊和河道改建成雨水湿地,使得雨水得到进一步净化。
6 结语
6.1 总结
传统的排水系统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成本高,与低影响开发技术相比,劣势凸显。低影响开发技术与景观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而且可以节约土地。这对于寸土寸金的现代城市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属于低能耗、低成本的技术,只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维护管理,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低影响开发技术同时也给植物、岩土、化工、景观、城市规划等领域创造出新市场和新产品。
6.2 展望未来
低影响开发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可以与开放式的排水沟或雨水渠相结合构建与自然的排水系统相似的系统,从而取代传统的雨水系统。但是不得不承认,低影响开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遇上特大暴雨,这种国际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像传统的雨水系统一样很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集中处理雨水的设施也存在很多缺点,建设成本高,而且不利于雨水的充分利用。简而言之,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要与我国水资源匮乏、降水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密度大等国情相符,并与雨水管网和雨水处理设施相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雨水系统。
参考文献:
[1]杜巍,金进峰.武汉市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前景分析[J].绿色科技,2013,(6):155-157.
[2]宋梦琪.城市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及其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3):69-71.
[3]刘益.浅析低影响开发在生态设计中应用[J].大众文艺L学术版,2012,(19):94.
[4]张善峰,宋绍杭,王剑云.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华中建筑,2012,30(5):83-88.
[关键词]绿色设计;室内环境;装饰材料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2(2011)23-0051-01
1 室内环境绿色设计的内涵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在设计领域中出现的“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用绿色标志的产品,标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环境或危害程度极小,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回收利用。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绿色标志”。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绿色不仅是局部的生态环保设计,其核心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整个设计系统,也是室内环境的绿色设计的内涵。
2 室内环境“绿色设计”的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由早期喜欢烦琐复杂的装饰转为欣赏简洁明快的风格。在现有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情况下,在设计中要争取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设计中最重要一点就是:绿色设计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要遵守科学、实用、节约、回归自然、建立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
在室内设计中要强调自然色彩和自然材质的应用,让居住者可以放松紧张的工作状态,在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室内环境中,使其感知自然,回归自然,与绿色自然环境同在,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中我们可看出室内“绿色设计”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和实施
绿色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争取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节制地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寻求创造出适宜于人类生存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设计途径和方法。绿色设计的设计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居住者感知自然,回归自然,最终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1 绿色装饰材料的选择
“绿色装饰材料”是指在满足设计的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按“绿色”的要求,室内设计选材上应充分注重建材的原生态,选择无毒无害、防火防尘、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的建材,加大室内空间设计中自然要素的比重,使室内装饰更贴近自然。世界各地使用生态材料的建筑及建筑室内空间不胜枚举,如印尼巴厘岛的一个学校,主要建筑材料为当地盛产的竹子,使用竹子作为主要的建材,体现出设计师对绿色装饰材料的钟爱和永续生存的设计理念。
室内空间的装饰要尽量简化,不要重复装修。室内空间装修单纯靠装饰材料的堆积是不能够体现出空间的品位与特色,所以在选择装饰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特点,根据使用功能进行选择。如家庭装修中墙体涂料要尽量选择环保乳胶漆,像多乐士二代净味五合一,特别采用创新环保净味配方;多乐士金装全效,具有高效覆盖细微裂纹、耐擦洗等功能,令产品更环保,气味更清新。另外,喜欢墙面装饰复杂的房主,可使用能拆卸、清洗的耐用墙布,从而避免含有化学成分、有毒复合胶漆对环境的影响。
家居室内装饰材料的主要材料——地板,是需要慎重考虑的,由于装饰面积大,质量差的地板甲醛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选用时以环保为主,环保复合实木地板其硬度、强度、耐磨度、抗变形、阻燃、防水等指标虽然均超过原木地板,与实木地板相比有许多缺欠,但比较经济实惠。
装饰板材要选择环保无毒,国家认定企业的产品。目前,环保材料不仅局限于装修主材中,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装饰材料的需要和追求,企业也不断新开发出新型绿色环保石材、瓷砖,黏结剂、填缝剂、地板胶、免钉胶等,国家环保部门也严格规范使用绿色环保装饰材料产品标识的监管工作。
3.2 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中的陈设
室内陈设是指对室内空间中的各种物品进行陈列与摆设,包括功能性为主的陈设的家具装饰和灯具装饰,还有观赏性的装饰陈设,另外织物、日用品、工艺品、纪念品及个人收藏品、观赏性动植物也属于陈列品范围。室内陈设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起到两个功能作用,一是实用功能,如家具、灯饰、床饰、窗饰等,二是起室内美化作用,如花木、特色挂物等,花木同时起到净化室内空气作用。由于花木本身带有天然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所以作为装饰性的陈设,它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命力和魅力。植物的陈设不仅是绿色生机的象征,也是自然环保元素在室内应用的常见手法。 家具的绿色设计也是环保的主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绿色家具”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标准。所谓绿色家具应是“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即“五绿”技术的综合体现。在家具材料选用上,遵循材料利用绿色化的3R或4R(减量利用reduce、重复利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再生资源利用re-grow)原则,实现家具用材的天然化、绿色化、环保化。绿色家具主要类型有:原木家具、科技木家具、高纤板家具、纸家具系列;不含损害人体的有毒成分,未经漂染的牛、羊、猪等皮张制作的家具;以藤、竹等天然材料制作的椅、沙发、茶几等家具;以不锈钢、玻璃、钛金属板等材料制作的家具。
绿色照明它以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为核心,以风格、材质、设计元素和功能需求为要素,一条设计主线贯穿整体空间各个功能区域及产品局部,实行一次性解决居住者对照明的系统化和个性化需求。室内照明设计不能脱离室内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照明设计是建立在良好的设计上。所有灯具的布置、灯具的外形要密切配合室内设计风格,要形成有机整体。照明作为绿色生态室内居住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也越来越受到设计、施工、国家等部门和居住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绿色植物;软装饰设计;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66-01
一、绿色植物的功能性
一是营造室内环境: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活力,象征着和平,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绿色植物来装置,不仅可以美化室内环境,还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同时,人们在都市生活中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室内软装饰设计中,加入绿色植物,可以平静人们的烦躁心情,缓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通过合理搭配,还可以提高房子主人的品味。
二是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的观赏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来获得放松,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作用;身处于美好的室内环境中,身心可以全部放松下来,并且绿色对于缓解眼睛疲劳也很有帮助。部分植物的香气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对病人的神经中枢起到兴奋作用,对相应的功能器官进行刺激,强化机体呼吸、消炎等等。室内的一些有害气体也可以被有效的吸收掉,将对人们身体有利的氧气和水蒸气释放出来,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调节,并且室内装修使用的化学材料所散发出来的有害气体也可以被吸收掉,净化空气。
三是对室内小生态系统进行调节:绿色植物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保持清新自然的空气。众所周知,大部分花卉都是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夜间则进行呼吸作用;但是仙人掌类植物却是完全相反的习性,它白天虽然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却将气孔关闭了;到了夜晚,则将气孔打开,放出氧气;那么在设计时,就可以有机的将这两类植物放在一块。
二、绿色植物的装饰性
一是现代室内绿化的艺术性:要充分结合墙面色彩和家具色彩来对植物进行选择,如果选择的是深黑色的墙面,那么配置的植物就不能是深绿色的;如果布置的客厅有着较大的面积,那么就可以将立体花园布置于其中,将主体植物突出来,用以反映主人的喜好;在布置时还可以选择吊挂花篮,对局部空间进行点缀,可以将一些大型或者中型的观叶植物放置于沙发旁和墙角边。如果客厅只有较小的面积,那么就可以将小型观叶植物设置进去,藤蔓性植物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将盆景、盆花什么的小型植物放置于茶几或者橱柜上。在客厅插花上,要将热烈大方体现出来,可以是百合,可以是玫瑰。在客厅中布置各类花卉,可以对主人的生活环境进行美化,陶冶人们的生活情操。
二是居室绿化的环保性: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将化学材料广泛应用到室内装饰中,这样就加重了室内的化学污染,影响到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个问题,就可以将花草植物种植于室内,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室内化学污染。通过研究试验已经证明,室内空气中的很多污染物可以被绿色植物所净化;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将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有效降低,还可以将这些化学物质当作养料吸收下去。比如,如果24小时照明,那么1立方米空气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甲醛都可以被芦荟去除掉;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苯则可以被龙舌兰吸收掉,且可以吸收掉一半的甲醛和四分之一的三氯乙烯。相关专家做了研究,绿色植物的根部是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关键,因为盆栽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并且经过不断的遗传和繁衍,还会增强这种吸收化学物质的能力。同时,盆栽植物土壤中的水分,也可以有效的吸收甲醛类的有害物质。
三是室内空间绿化的科学性:植物生长离不开光照,植物的不同,要求差异化的环境条件,需要不同的光照、温度、湿度以及肥料等。不仅有阳性植物,还有阴性植物,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光照亮。一般情况下,阴性植物比较适合应用到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房屋结构及环境会影响到室内不同位置的光照,因此,在布置绿色植物时,需要因地制宜;对不同位置的光照情况进行测定,然后再设置植物。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助于专业相机的光圈。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应用绿色植物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它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室内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物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将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绿色植物,以此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
参考文献: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召开主题为“统筹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运行机制―北京联合大学支持北京市小学开展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即手牵手项目)”的推进会,决定推进项目有序高效开展。此项工作由师范学院牵头,相关学院全力配合,与7所小学开展有效合作,针对小学需求开展教学实践,支持各小学特色发展,同时从中探索出卓越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摸索教育教学共同育人规律。
一、支持小学特色建设的教学实践
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支持北京市中小学特色发展工程,全方位、多样化和深层次地推进7所小学的体育和美育工作,全力支持他们的特色建设。
首先,对各个小学进行认真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规划,形成校园文化品位。例如,针对朝阳区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点,选派优质师资,对美术类的国画课程进行重点打造,通过重点教学、专项培训、请名师交流指导、开展教学观摩和学生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教学实践,该校国画课程渐入佳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校艺术设计系教师和学校教师也很欣喜,在2015年6月的成果展演中,大部分参展的国画作品是黄胄小学学生的,这是在我们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得到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其次,将各小学的体育美育、校本课程和艺术展演等深度融合,拓宽小学教学渠道和内容。一般情况下,受学校条件所限,小学校本课程相对单一。在支持小学特色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把小学体育美育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参与艺术展演等活动,加以宣传和提升。各个小学领导纷纷表示,这项工作既丰富了校本课程,又使小学生得到高水平的体育美育教育,并在文艺展演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是小学、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多赢”战略。
最后,进行一年的教学工作试点后,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规范课程体系。2015年6月,通过对前段教学工作的认真总结和教学论证,我们果断减掉教学实践中不受欢迎和效果不好的一些课程,将针对各小学的课程规范成7大类(体育类、音乐类、舞蹈类、科技类、美术类、心理类和国学类)25门课。每类课程都有2~8门课程供小学选择,教学形式包括自然班授课和社团两种。各小学可按照需求和条件与我们协商选定课程,统一排定课表,认真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本学期,我们每周会组织各专业优秀教师和师范学生300余人次,进行约120门次的课程及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特色课程达5 000多课时,认真做好小学生的体育美育教学工作。同时,我们即将出版“高参小”系列教材11本,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规律
卓越师资是党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期盼,在“高参小”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校与小学形成合力,即联合育人机制,一方面对这7所小学来说,高校教师和师范学生认真教学,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体育美育素养。在这个深入教学一线的实践环节,我们将锻炼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掌握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规律的卓越师范人才,因此,我们要在这项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的规律,总结提升。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气候;城市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城市更新中,特别是欧洲,其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后来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了,其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却跟不上,这一度导致了城市的瘫痪。而在我们国家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是分开实施的。这一问题在当代城市的更新中一度困扰着众多理论者与实践者,使城市建设几近停滞。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理念的产生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一种具有支撑结构性的或隐含于内部的维持社区和国家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图1一l)
从基础设施的自身属性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参与城市的生产和流动的活动,如公路、铁路、给排水设施等,即工程性基础设施;一类是从事社会公共保障活动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叫做社会性基础设施。
图1一1现代城市基础设施
二、现代城市基础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机器模式”的基础设施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是由众多的“局部基础设施零件”组合而成,就像工业产品一样,当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被设计出来后,就会在一定时期内被批量化的在城市中使用,而且这种使用通常不会考虑地域条件的区别。。尽管整个基础设施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由于它自身工作模式的,使得基础设施系统的变化是顺着预先确定的一些程序轨迹进行的,而且变化非常有限(图2一1)。
图 2 一 1 1881 年纽约曼哈顿岛规划平面图
(二)基础设施成为人类抵抗和控制自然的工具
。。但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己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方式来控制自然环境和城市物质能源循环过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正在消失。基础设施在保证全球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而完全忽视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等复杂的条件。从生态角度来看,现代基础设施也正在利用现代技术降低、取代甚至遏制自然生态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图2一2)
图 2-2 硬化的河堤
(三)超负荷运转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基础设施灾害风险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区域范围内都市群的出现,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正在迅速的扩张,极大的增加了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负荷。其次,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单位面积的基础设施功能负荷也将不断地加大。另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极端气候情况将会出现的更加频繁和猛烈,许多沿海城市还需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都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城市气候问题。(图2一3)
图 2 一 3 暴雨后造成交通瘫痪
(四)单一目标和功能的基础设施模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决策者,还是工程设计和技术人员,通常都习惯于孤立的看待基础设施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重视单一的目标,进而产生单一功能的设计成果。这种工程化的设计在理论上要求基础设施在某一时间段内高效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但不能使它们在城市中提供更加连续和多元的使用效益。(图2一4)
图 2—4 排污渠
(五)基础设施产生大量“失落空间”
基础设施用地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都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产生了大量的附属的“失落空间”。(图2一5)高架城市道路和立体轨道交通的下层空间,城市快速路沿线的土地,城市立交桥内的大型绿地,铁路沿线无人维护和使用的土地以及建筑屋顶等城市空间都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图 2—5 高架道路旁的“失落空间”
三、应对城市基础设施问题的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由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首次提出,他在《参考宣言》(A Reference Manifesto)中指出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整合现有城市秩序的新的有效手段,也是组成城市自身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景观综合考虑城市周围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嵌入城市内部的空间,并通过目的明确的设计和规划方式,加强城市的可读性和凝聚力,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健康的和具有活力的有机统一体。
说详细一点即两层意思,第一: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指导城市规划和结构的调整。例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城市之间的绿色网络生态廊道的建设等;第二,将城市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综合绿色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景观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图3一1)
图 3 一 1 美国布鲁克林皇后大街改造
(一)景观生态学和绿色基础设施思想中的生态连接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将其总结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斑块是指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于周围环境,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性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其两边相邻的环境在上地利用的内容和物理结构方面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在此基础上,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由中心控制点(Hubs)、连接通道 (Links)和场地(Sites)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一2)。中心控制点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同时也是整个大系统中动植物、人类和生态过程的“源”和“汇”。
图 3 一 2 绿色基础设施连接理论模型
(二)基于生态连接理论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的构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