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教育的概念范例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例

来源:99网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英语

教学教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2012)04C-0128-02

我国界掀起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毫无疑问,新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改革变化对教学教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的新课改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途径,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教改提供了基础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有很多部分是可以借鉴的。本文探讨新课改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教改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教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将生硬枯燥的语言知识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塞给学生,不论学生接受与否,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但是,新课改以后的教学教改对英语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帮助者、朋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或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把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带着兴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刻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教学技能,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下,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思考的能力,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还要培养合作和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教改的要求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将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包括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以上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依据大学英语教改的要求,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大量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要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以来,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取得优良的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新的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但是传统中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限定在一节课45分钟和教室内完成,超越了这些似乎就违反了规定。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纳吸收知识为主。。。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三)学生学习观念的问题。由于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等待教师教给自己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危害性很大,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且几乎不对知识进行质疑、联想,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被凝固。

(四)衔接基础教育的教学教改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跟得上这个步伐?已经适应了新课改的学生在踏入大学后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和新课改相衔接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评价是否适应教学教改问题。基础教育新课改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大学课程评价相对中学要宽松很多。但还应注意教学评价是否适应教学教改。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带来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使其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启示

(一)对学校的启示。第一,应与时俱进。为适应21世纪国际化和社会化的大发展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学校应与时俱进。现代科学技术不断革新,学校的教材内容应不断更新。第二,大学英语教学教改应紧密衔接基础教育的教学教改。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和成绩。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踏入大学课堂,大学课堂是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教改紧密衔接基础教育的教学教改势在必行。大学英语的教学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去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改革评价制度。以往的学校评价手段是通过考试得出生硬的数字来证明该门功课的学习效果。虽然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但是分数却能决定教师和学校以及其他学生对该生的评价。近年来,在课程评价方面,高校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例如,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等级制评价和分数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手段上采取口试、实际操作、创作作品、论文等不同的形式。如果这些形式能坚持下去,将会为学生带来一个宽松的学习和拓展的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对教师的启示。教师是主导。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问题并进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完善职业道德的同时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第三,教师应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学习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和启发作用。而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什么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一是任务型教学方法。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一项要求,在创设好的语言情景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任务,围绕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讨论问题和练习口语的机会。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能力。在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能力。例如任务型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学习的任务,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收集材料、共同讨论、共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比赛选出完成任务最出色的一组。合作与竞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还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合作和正当的竞争。这样的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重点在于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是否科学、可行、有意义,能否引导、组织好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能否对结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创造性的拓展。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对学生的评价办法。改变以往只注重分数、结果的评价形式。。例如,口语课、写作课等可以设置口试、写论文或英文小说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性。总之,教师应尽量创设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为目的的考核评价方法。

(三)对学生的启示。第一,走出课堂、实践锻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应用。显然,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用的,尤其是英语语言知识,如果不进行长期的交流应用很容易将已有的知识遗忘,而且,语言的学习只有真正应用到语境中,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母语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第二,及时更新知识,不断调整自我。学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此外,学生还应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适应语言的变化,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英语,1995(3-4)

[4]Hall,Robert A.Jr.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6

[5]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6]Brookfield,Stephen D.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Z].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87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理论的性观点促进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一个概念域理解另一个概念域。例如“LOVE IS JOURNEY”就是通过“旅程”的概念域理解“爱情”的概念域,一般用A IS B的形式表示概念隐喻。

隐喻无处不在,不但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1)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如“TIME IS MONEY”;(2)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3)本体隐喻,指表示实体的词汇表达另一无形的概念,代表是容器隐喻,如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等。因此,隐喻其实就是用一个领域的经验理解和经历另外一个领域的经验。

二、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概念隐喻的理论进行词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将给词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扩大词汇量和增强词汇意义认知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促进词汇意义的理解,也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

1.重视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日常语言中有很多的隐喻,隐喻意义比较丰富的大部分是基本范畴词。它们使用频繁,并且常和其他词语搭配,所以在日常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它们扩展隐喻意义的使用频率高,对词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例如,heart(心脏)经常被用来隐喻一些相关活动的词语:heartbunrning(嫉妒),heartfelt(真诚的),the heart of a city(市中心),a change of heart(变心),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地)等。所以,教师在讲解词汇基本意义的同时,也要重点讲解基本范畴的词汇隐喻意义。

2.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

隐喻是以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日常知识为基础,所以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词汇的应用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隐喻认知的共性可以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都用隐喻理解隐喻语言这一事实中体现出来。

人类社会背景的相似及共同的认知结构使得英汉语言的词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汉语文化有“时间是金钱”、“人生是舞台”等隐喻,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LIFE IS STAGE”等隐喻,但是隐喻体现着各民族文化差异。汉语中,“龙”喻义神圣、尊贵,汉语文化的词汇中体现着“龙”的正面意义,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英语中的“dragon”却是吞云吐雾的怪物,象征着凶险和罪恶。又如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听别人使唤的象征,有“走狗”、“狗仗人势”等表达,而西方文化中,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于是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3.利用隐喻思维理解一词多义

。例如:

(1)He went up the stairs,so that we can see him.

(2)He spoke up,so that we can hear him.

两句中,up分别是“upward”和“more intensity”的意思。语言学家认为这两个意思是通过概念隐喻MORE IS 。许多词的概念都是利用他们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表达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是隐喻化语言表达方式促成的。例如:the hand of a clock(表针),the foot of a mountain(山脚),talk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Moscow等。

人们经常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域理解抽象的概念域,所以人们往往就会用一个概念域的词语描述另一个概念,例如隐喻ARGUMENT IS WAR。人们用war这个概念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所以ARGUMENT可以和indefensible,attack,win等词一起使用,通过这种思维的转换揭示属性“争论是战争”,例如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

把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思维模式,促进词汇的深度学习,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及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促进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2).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大工程观 《电路》课程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忽视技术产生的消极影响,呼吁要强调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向科学和技术并重的方向改革,掀起美国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的知识背景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大工程观是一种思想,其含义很丰富,无法面面俱到,只能以一些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为载体,贯彻一些先进的工程理念让学生融会贯通,使自身的综合工程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本文以《电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一、《电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路》是电气、自动化、信息类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由于课程定理、概念较多,并且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在理论推导过程中需要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积分变换等知识,对数学基础及其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初学者普遍感觉枯燥、难学。传统的《电路》课程授课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分析和计算,缺失工程背景,轻视实践操作,使学生认为所学内容缺乏实用性。而且,近年来随着课程教学总学时的压缩,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加大了难度。

大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但是从《电路》课程的现状看,并不能满足大工程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要求,体现在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电路分析的内在思路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课程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关于《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明确改革思路,转变教学观念。

《电路》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打好基础,拓宽视野,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电路结构、分析方法,并形成知识体系,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是《电路》课程要实现的目标。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思维得不到拓展,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两个观念:一是从单一传授知识的观念向综合能力培养的观念转变;二是从重教轻学的观念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破除“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2.重视案例教学,体现工程观点。

《电路》课程理论性强,并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介于科学类和工程类之间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电路分析能力,还要培养工程观点、抽象观点和等效观点[1]。。同时,在教学中要多举一些工程应用实例,例如对以通信、信号处理、电力系统等领域为背景的实例展开讨论。

针对课程内容广、定理多、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教师要思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本课程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例如在教学功率因数的提高时,以在淘宝网上热卖的节电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节电器的原理是什么?真的能节电30%~50%吗?为什么;教学动态电路时,以单片机上的电复位电路为例,说明在不同晶振频率下R、C参数值的确定;教学电感、互感、谐振等内容时,结合RFID(射频识别)技术讲解;讲解功率的判定时,以手机的充放电为例,说明电源不一定都发出功率,也可能吸收功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所学知识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工程素质。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当前,实践教学的形式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但在多样性中尤其要注重与工程背景相结合。

(1)采用循序渐进的分层次阶梯化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实验选题要紧密结合现代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水平及教师的科研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重复、模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3]。

(3)引入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可以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大量验证性实验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仿真,灵活方便又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EWB、Multisim、Protues等仿真软件,提供大量的虚拟元器件、仪器仪表,弥补实验室元器件、仪器仪表规格、型号、数量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创新实验的要求。

(4)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鼓励优秀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电子技能竞赛,为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在大工程教育理念下,《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电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程中突出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以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景夏,胡冰新.电路课程教学中工程观点的培养.中国电子教育,2009(1).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改革 新方向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

“通识教育”(Liberal 。当时由奴隶来从事所有的低等劳作。奴隶主不再需要专业化的学习,而是注重个人的素质、思维能力、文化修养方面的形成和提高。亚里斯多德更是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凸现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为主要特征。它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它应该普及到每个大学生;其旨在培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学识,其教育目的是以宏观、远大、有器识的基本认识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与历史、世界环境与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是我国近1800所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同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和非专业知识类课程组成,其中,外语课程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从课程性质来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培养功能来看,英语教学又与“全球化”相契合,通过课程中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具有对世界文化的包容性;从课程设计来看,现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三、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外语教学是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我们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素质的发展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听力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相当多的学生听不懂英语谈话的大意,更无从掌握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也很不满意。。(3)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有待提高的一个方面。学生的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在汉译英中有理解错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措辞错误等。另外,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不容乐观。有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达到较好的口语水平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1%。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统整的知识,强调价值体系的教学及学习情境的陶冶,来熏陶学生的情感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精神,在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自由化的大环境中,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价值理念体系,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创新”、“关心社会”的通才。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广博的人文素养知识,了解英语国际政治、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等知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了解国外的一个窗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很大的促进学习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依据,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的题材应该兼顾人文类、娱乐类和科普类,其中以人文类题材为主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通常所指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作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活动,邀请各国教师或者留学生参与交流,举行英语电影节日、话剧表演并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与开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部分。自主学习中心建设是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外语教学任务,不断完善外语素材和实验指导等外语听说教学资料。保质、保量开出各项实验,完成教学任务,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实验的开出率不断提高,确保学生英语听说训练任务的完成。积极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吸收和适应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

自主学习中心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基地。学习中心应具有资源丰富、手段先进、安装了自主学习系统和体验英语学习系统这些基本功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注重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实现“人机交互”的理想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通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提高英语能力。

五、结语

大学英语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的现象。通识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方法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平.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校青年英语教师 教学能力 提升对策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稿中提出了五项建设内容,其中第五项即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前,我国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占英语教师总数的67.4%,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教学能力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应如何提升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关于教学能力涵盖的范围,学术界对其界定不尽相同。本文将从教学认知、教学组织操作、教学监控以及教学研究四个方面的能力来进行讨论。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它包括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力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教学监控能力指为了保证教学目标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岗前培训是教师入职以后走上讲台之前所进行的必要培训。目前国内各高校青年教师基本都要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多数培训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和考核,而且各学科青年教师培训内容相同。由于培训形式单一,时间短等原因,岗前培训并没有引起教师们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和考核外,还应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集中培训。

第二,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青年英语教师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就直接走上了讲台,他们往往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尽快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帮助新教师尽快了解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等。另外,可以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还可以建立导师制,采取“老带新”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与有资历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三,增加培训机会,建立终身学习制。科技进步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不仅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知识,也要有针对性的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层出不穷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例如慕课、微课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培训中心,定期聘请各界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式培训,促使青年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且还要适当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从上鼓励青年英语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以达到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

第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增强教改意识。受到“重科研轻学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英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因为前者能比后者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这就使得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因此,为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青年英语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明确教学研究属于学术研究范畴,而且它并不比语言、文学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低级。另外,青年英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把各种新型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然后进行研究。教学研究成果必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直接的实施者和推动者,而其教学能力提升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决定着教改能否顺利进行。所以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必要不断增加教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增强教改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逐步提升教学能力,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洁,刘孟欣,张凤华.大学英语教师KASIB 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8-135.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6):180

[3]李红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视野下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36+66.

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在多以应用型大学为主的学院中,“以人为本,以需为纲”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此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规划和整合教学各要素及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使之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如何使耿丹学院的课堂教学格式化最终走到教无定法、自由创造,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师本身通过积极反思,从认知模仿到思辨批判,再从反思感悟到创新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根本。

对全院2012级1131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与需求按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为:工作需求,专业的扩展,了解外国文化,国际视野,考级考证,大学生必备的技能。借此可以看出:结合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用的,感悟语言文化,体验国外风情,扩展国际视野是美的。考级是枯燥的,是无奈的。当然,一味的屈从学生的需求与视野只会降低人才培养的高度,但相反,如果教育目标不贴合实际也是徒劳的。

几年来的25%左右的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要分层次的。单一的高标准的教学目标只会导致僵化的教学状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焦点应放在学生的需求上。教学宗旨的转变应该遵循此原则。

耿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宗旨的转变体现为: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过程,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本身素养的展现,而在于学生思考的体现。教育教学要提倡学生探索。教师的问题设置能够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作用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

1.课程目标及要求: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是在反复的小成功中树立自信心,在反复小失败中失去学习兴趣的。教师要保护学生成功的愿望和信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这就要求设立阶段目标要注意尺度,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跳起来正好够得着”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同时,教师在第一堂课清晰明确地交待给学生课程的目标、教学进程、教学方式、参考书目、考核评价的标准及综合成绩评定方式和比率等。

2.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以往占主流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得清楚,分析的透彻不等于学生理解的明白,有分析能力,有思辨能力,教师的一桶水岂能“灌”给学生一碗水?学生只有获得了能力的全方位发展才能不出现存储知识所不需要的短板。此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会学习,不想奋斗。不感兴趣是因为失败的体验太多。不会学习是因为满堂灌的教学形式灌了太多的内容,消化不掉。没时间、没机会、没动力、没必要去寻求学习方法。不想奋斗是因为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目标不清晰,不具体,对人生无计划。而耿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决心奋斗、追求先进、争取全面。

3.教学材料的选取:我所学习的这三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基于几本相关教材自编教学材料,选取最为适用、最贴合学生生活的相关内容,教师要选取2-3本基础教材再加上一定量的网络资源材料,从以上全部内容中选取部分内容课上讲授,其余部分留作课后阅读材料。教师备课量较大,灵活度也大。

4.教学活动的设计:因为教学对象层次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不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感兴趣并且难易程度适宜的教学材料。讨论交流占课上时间的20%-50%。教与学分工明确,即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材料、学习渠道及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教师得到反馈后进行辅导答疑后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展示实践能力水平后再诊断总结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