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林植被;病虫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一些园林植物病虫害也在不断发生,有的已经对园林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园林工作面对的一项重大难题。现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遵循的原则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做一初步论述,以供广大园林技术人员了解和参考。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得很多花类植物出现花苞坏死、腐烂,植物的茎叶呈现残缺不全和畸形,不仅使植物失去了观赏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绿化效果,有一些病虫害可以造成植物品种的质量逐年下降,并最终导致整棵植物死亡或者整片植物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必须使用防治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来提高防止效果。
有资料显示,香樟树极易遭受黄化病和袋蛾类虫害的侵袭,黄化病是一种全株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季节当中,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石灰或者垃圾偏多,植株严重缺铁,根系生长受阻。一旦出现此病,香樟树的嫩叶就会呈现黄白色,叶片的下部出现淡绿色,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理,严重时会导致整棵树的树冠变成黄白色,新生枝叶焦头,甚至枯死,使当地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对园林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防治措施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从另一方来将这也是存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的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防治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协调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园林生态出发,从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而综合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
2、控制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人为干预,是提高自然控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栽植树种多样性的选择、栽植植物的合理配置、优质苗木的选择”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基础。
3、客观原则
在展开病虫害的防治时,需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各种因素和病虫害生长发育的,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采取熏烟及喷雾时,应综合考虑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同时要抓住病虫生长发育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病虫害发病初期或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是施药的最佳时期,同时要分清防治对象的类别,不可盲目操作。
4、效益原则
开展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在于以最少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控制病虫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当发生病虫害时,要分清害虫是食叶、刺吸、潜叶性害虫
还是地下害虫;病害要分清是真菌还是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分清病虫发生的类别,采取适当的措施,都有利于病虫防治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城市的构建对于处于西北偏远地区的县市而言,处于起步阶段,从构建的过程来看,由于缺少经验,在布局、病虫害的防治上均存在一些不足。
1、缺乏全民参与性
园林植物归属权的多样化使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漏洞,很难做到统一协调。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园林处管辖范围的植物容易及时治理,而城乡结合处山地植物发生的病虫害很难及时进行防治,致使这些地方的受害植物成为病虫害的繁殖体。
2、防治困难
园林植物差异很大,因此对器械的种类和质量要求很高。例如对于人行道树的病虫害防治,要求喷药高度必须超过树冠的高度,很多药器械难以达到要求;又如天牛的插毒签防治等方法,由于树体高,虫口多集中在顶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3、环境污染
用药不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健康,使园林病虫害防治上适用的农药种类受到。因此,许多农林业上使用效果好的农药,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上却不宜使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地或绿带往往是多种植物构成的,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对某些植物产生药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因此,在不了解一些新型农药性状的前提下,不宜大面积使用。
4、人工防治病虫害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防治天牛砍伐病枝、截干等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数量,也是目前西部偏远城市广泛采取的措施,但同时也破坏了树形,失去了植物的整体美和破坏了植株间的协调性。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
1、坚持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虫――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只有病虫害的危害后果超出经济阈值方可考虑予以防治。防治上要求100%的防效是不科学的要求,它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严重后果,要达到持续的、有虫不成灾的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加强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绿化设计时,从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环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病虫天敌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考虑,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不是最佳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
结束语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园林的管理者具备加高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不同季节的病虫害情况和防治措施,而且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与生态环境等突出因素,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止中,提高园林植物的质量,促进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道标,张昊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深圳农业信息网,2013,(2):42-45.
论文关键词:高职;园林专业;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项事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尤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细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在农业高职院校中,《植物和植物生理》是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景观设计、生物技术等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那么,在这些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呢?这个问题对《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了一些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的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植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由原来的农业中专校升格建立,植生教学不管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基本延续了中专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二是实验与实践环节薄弱,不能满足职业技能教学的要求。2006年,我院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应该说这门课程的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先列,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是不是对各专业的学生都适用呢?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工作在园林绿化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绿化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监理、绿地养护、花卉苗木技术、植物造型、园林场所管理等工作。《植物与植物生理》是其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多数农业高职园林专业是从农学或园艺等专业转化或分化而来,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专业针对性不强、实践技能不明确的问题还很突出。
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园林专业专用教材 我院于2000年编写的农业部高职规划教材《植物与植物生理》理论知识适中、实践应用可行、适用性广泛,被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选用。但此教材中实践应用部分都选用农作物作为例子讲解,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适用。我院唐蓉教授针对这种情况编写了一本园林专业专用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材,其中实践内容结合园林专业实习内容,可以推荐大家参考使用。
制定园林专业教学大纲 《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态结构、植物分类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组成。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本门课程的讲授重点不能完全相同,应各有侧重。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园林树木、观赏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杂草的分类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针对园林专业特点,我院植生教研室编写了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大纲。本课程重点应放在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部分,重点了解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常见园林植物的类型。课时应向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两部分倾斜,课程一学期完成,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总课时学时,植物学部分36学时,生理部分28学时,其中现场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又包括平时考核(含出勤、课堂提问等)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实践项目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是每一次实验实训后完成实验报告,专项考核指园林专业的3项技能考核。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 《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是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服务的,其主要服务的课程对象包括组织培养、花卉生产技术、树木学、盆景与插花、园林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园林规划设计等,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针对以上职业技术课程来选择。我们的经验是植物学部分注重形态识别,减少显微观察;植物生理部分注重实践应用,减少理论原理。因为现在学生的高中生物基础都比较好,植物学的细胞部分内容用4学时复习一下即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要详细讲授并做好有关观察和实验,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这些基本的植物外部形态结构有感性认识,显微解剖结构不宜过分强调。植物分类部分只把应用性较强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重点介绍,主要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增强教学效果。植物生理部分内容比较枯燥,要选择贴近园林生产实际的应用性部分讲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一些理论原理,重点要说明这些理论原理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例如讲述水分代谢时,只讲水势的概念、水流方向的判断,不讲水势的物理公式及其推导,要强调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性,特别是园林上常用的树木移栽时如协调水分平等,提高移栽成活率。以大树移栽为例说明增大根部土球可以保护根系,及时吸收水和无机盐供应地上部分的需要,保证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长。如果损伤根系,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和无机盐,会使植物萎蔫;再结合蒸腾作用说明在移栽时要修剪枝叶,或用物品遮盖,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最后,说明如何及时灌溉,根部堆土、配置支架和灌排水管道等,提高移栽成活率。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要略讲机理,结合生产实际讲通风透光、合理密植的要求,介绍温室植物栽培时如何环境因素保证物质积累和消耗的平衡。讲光周期时结合花期,讲激素时结合树木、花卉株型、切花保鲜技术等。这些与园林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今后上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明确园林专业的考核技能 对园林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实践技能考核内容进行调整,以往的园艺、农学专业,显微结构识别考核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这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1)可以将考核的内容转换成外部形态认别考核,如皮孔、芽鳞。(2)植物种类识别考核不要求学生递交植物标本,要求进行实物抽签识别。(3)完成一份周边地区园林植物调查报告,要求注明名称、科名、主要识别特征,根据内容进行评分。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
增强现场与实践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安排了26学时的现场与实践教学,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每个器官都安排了现场与实验教学。我们的做法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卞勇教授的做法一致,即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把理论知识和每一次相应的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如讲解植物叶时,教师先在教室里把一些关于叶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罗列出来,但并不做具体讲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到校园内观察,看到有关的内容再逐一讲解。在校园里再让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叶的正反面有何不同,单子叶植物叶又何如。在下一节课,就让学生带着这些植物叶回实验室看显微镜,观察一下叶的内部结构。这样的教学灵活生动,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实验观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特别是像皮孔、芽鳞痕、叶痕、叶迹、腺点等比较难认的结构,一定要在自然条件下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显微结构理论不宜拓展或讲得过深,最关键的是要与实物位置形态相结合。例如,维管形成层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位置,以后嫁接的时候要做的是形成层对接。很多学生在显微观察的时候能够在显微镜下准确地指出形成层位置,但拿到实物枝条却不能找到位置。这时,如果让学生亲手把枝条上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分离一下,他们就会恍然大悟。
提高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 近十多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及,许多课程都制作了比较全面的课件,但并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时适量,才能保证效果。。分类学部分则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可多介绍几种植物类型,课后再让学生慢慢自学消化。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植物生理部分多媒体课件包含从水分、光合、呼吸直到逆境等,这些内容虽然十分完善,但有些对园林专业并不适用。因此,植物生理部分不能过多依赖传统教学课件。相反,由于生理部分的讲解更多地倾向于园林方向的实践应用,这部分的课件大多在专业课中才会出现,如前面提到的大树移栽、温室等。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和相关专业课教师沟通,适量补充,保证不同课程对同一问题讲解的前后一致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植物与植物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自己消化。另外,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实践,理论课教师不会介绍得很详细,科研领域的发展也不是授课的重点。那么,当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或继续深造时需要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去获得这些知识。。。
关键词: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濒危机制
中图分类号:Q949.776.4;Q948.1;Q948.1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3-03
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别名坚龙胆、苦草、青鱼胆、蓝花根、炮仗花等,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 L.)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云南省的道地药材,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2 800 m的山坡草地、林缘及稀疏灌丛中,以地下肉质须根和茎叶入药[1-3]。滇龙胆草为提取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的主要野生药用原料之一,是中国药典上龙胆药材的原植物之一。研究表明,龙胆苦苷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降压等疗效,对保肝、健胃、利胆有很好的功效[4-6]。
野生的滇龙胆草自然更新能力较低,加上人为过度采挖,在自然状态下仅有零星分布,物种已陷入濒危境地,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三级)和云南省10种重要的濒危药用植物之一[7]。
迄今为止,对滇龙胆草的研究多停留在探讨其药用部分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层面, 。针对于此,试验开展了对野外生境下滇龙胆草开花物候期观察和生境调查,初步掌握了其生长发育、繁殖特性及致濒机制,旨在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滇龙胆草资源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分别在2007~2011年,对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生长的滇龙胆草进行了连续5年的实地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观测。
1.2 方法
1.2.1 生境调查及生长特性研究 在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随机从生长有滇龙胆草的生境中选取4 m×4 m的样地10块,记录样地内滇龙胆草的植株数量、生长状况、根系分布(深度、方向及幅度)以及样地内的伴生植物种类和郁闭度。对样地内的滇龙胆草连续标记3年, 每年统计样地内滇龙胆草的丛数、株高、开花数、长叶数、落叶数、结果数、长势等,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样株叶片、花器官的形态性状进行实地测量[8]。
1.2.2 开花结实物候期观察 在样地中随机选取滇龙胆草植株若干,从萌生花芽开始标记,每天记录花芽发育的状况,在单花初开、盛开、凋谢的各时期记录形态和颜色的变化。统计每天开花数, 记录授粉后花朵的形态和颜色开始变化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子房开始膨大的时间,在试验期内每年的12月末种子变色后记录成熟期并采种。判断单花开放的标准是花瓣刚展开扬起,判断花朵枯萎的标准是花被变色、失去光泽、质地变软,判断果实成熟的标准是蒴果果皮干燥开裂,种皮变成黄褐色。
1.2.3 繁殖特性研究 ①在生长有滇龙胆草的10块样地中记录样地内每年滇龙胆草植株的无性分蘖繁殖数量。②在盛花期取4个样地进行自然授粉观察,以确定传粉昆虫种类,每个样地有1个观察点,4个样地同时观察;观察时间为每天8:30~17:30,连续观察4 d。③为了比较野生滇龙胆草的授粉结实情况,2010年10月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花瓣刚展开(花粉尚未露出)的花分别进行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人工授粉、异株异花人工授粉,所用花粉从5 km外带入,授粉时间在早上9:00,连续授粉3次,每处理授粉250朵。授粉后用纸袋将已授粉的花套住,以自然自花授粉结实的为对照,在当年12月下旬记录其结果数,统计其结实率[9]。④2008年3月在室内做种子发芽试验,统计种子萌发率;将健壮苗移栽于野外生长,观察其在自然环境里的生长历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滇龙胆草生境类型
调查结果表明,滇龙胆草主要生于地势平缓、阳光充足、土层较厚、沙质土壤的山坡草地、林缘及矮稀灌丛间,野生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仅为间断分布且种群内的植株数量较少,主要与低矮的禾本科(Gramineae)等草本植物伴生在一起,伴生植物为其提供了一定的阴蔽条件。主要伴生植物见表1。
2.2 生长特性
滇龙胆草一年生植株高约3~6 cm左右,长有4~7对叶,自种子萌发至开花结实需3年以上,多年生植株高约20~35 cm左右。根系为肉质须根,多年生植株具5~20条根,根长约12~20 cm,在地下4~7 cm处呈水平分布。主茎粗壮,有3~5条分支,丛生,直立,入土部分白色,地上部分略带紫色。叶倒卵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长约1.0~1.5 cm,宽约0.8~1.2 cm。花多数,簇生枝端呈头状花序,花冠漏斗形或钟形,花色蓝紫色或蓝色。蒴果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1.2 cm;种子多数黄褐色,有光泽,矩圆形,细小,长0.8~1.0 mm,表面粗糙。
2.3 开花结实物候期
根据滇龙胆草花芽发育状况、花蕾发育阶段、花瓣展开程度、果实成熟程度,将滇龙胆草的单花开放及果实成熟进程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0~15 d)、现蕾期(6~10 d)、始花期(3~5 d)、盛花期(7~12 d)、花瓣凋谢期(5~10 d)、果熟期(50~70 d)。一般在授粉后第六天花瓣迅速萎蔫,5~8 d 后子房开始膨大,果实发育成熟一般需60 d 左右。未授粉的花朵,约5~10 d后花瓣开始凋谢;滇龙胆草开花结实的物候期观察结果为萌芽期在6月中旬、单花现蕾期在9月下旬、始花期在10月上旬、盛花期在11月中旬、花瓣凋谢期在12月上旬、果熟期在翌年1月下旬。居群开花结实物候期在10~11月开花,花期持续1~2个月,果期在11~12月。2011年自然开花结实期比以往年份推迟了15 d左右,可能是由于生境地遭遇春夏持续干旱导致地下部分推迟萌芽造成的。不同样地因环境条件不同,开花及果实成熟时间有近20 d的差异;气温高且居群生境土壤结板时花期缩短。
2.4 繁殖特性
试验同时进行了滇龙胆草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在无性繁殖方面,通过分蘖出新枝延长母株的寿命来实现无性繁殖。结果显示,滇龙胆草每年1月初地上部分枯萎,6月中旬在近地面处又会分蘖出新枝,每丛枝条数量仅比上一年多1~2支。在有性繁殖方面,自种子萌发至植株开花结实需3年以上时间。
在盛花期对4个样地进行长达36 h的授粉生物学初步观察中,均未观察到传粉昆虫。人工授粉的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滇龙胆草的花既可进行自花授粉,又可进行异花授粉,人工自花授粉结实率(85.6%)略高于自然自花授粉结实率(82.4%),自花授粉结实率明显高于人工异花授粉结实率(不足50%),人工同株异花授粉结实率(46.4%)高于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33.2%)。虽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较高,但种子萌发率只有0.3%,发芽能力较低。野生生境下滇龙胆草群体的更新主要是通过有性繁殖实现,由于自身繁殖缺陷及人为掠夺性采集,成为滇龙胆草野生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
3 小结与讨论
自然状态下滇龙胆草自种子从萌发到植株开花结实需经历3年以上,这一现象使得滇龙胆草物种本身的自我更新较慢,野生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仅为间断分布且种群内的植株数量较少。滇龙胆草根系在地下呈水平分布,根系入土较浅,这一特性使其抗旱性较差,在苗期如遇干旱天气,易导致成片植株死亡。滇龙胆草的伴生植物虽为其提供了一定的阴蔽条件,但其生长适应能力比伴生植物差,如果伴生植物大量繁殖,势必形成对滇龙胆草植株光照、水分及营养的胁迫竞争。近年来云南省出现的严重春夏连旱灾害天气使滇龙胆草种子的出苗率大大降低,并且易造成滇龙胆草地下部分休眠而推迟萌芽,进而使植株开花结实延后,开花结实期的推迟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往往由于遭遇寒冷天气而使种子发育不充实,进而不能正常发芽。
滇龙胆草虽多数花簇生枝端,漏斗形花冠呈蓝紫色或蓝色,但不靠昆虫传播花粉。其自花授粉结实率高于异花授粉结实率、同株异花人工授粉结实率高于异株异花人工授粉结实率的现象表明,滇龙胆草的雌蕊柱头对同一朵花的花粉亲和性高于对另一朵花的花粉亲和性,对同一植株花粉的亲和性高于对另一植株花粉的亲和性。滇龙胆草自然状态下的零星分布致使传粉都是在同一种群内进行,这一现象不利于滇龙胆草在自然状态下的自我更新。
滇龙胆草有无性繁殖(根茎分蘖)和有性繁殖(种子繁殖)2种繁殖方式,但无性繁殖能力较低,一丛枝条每年仅能分蘖产生1~2支新枝。滇龙胆草在自然授粉后5~8 d子房开始膨大,果实成熟期为60 d左右,果实成熟后可产生较多的细小种子,虽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较高,但种子萌发率只有0.3%,发芽能力较低,这也是滇西南地区滇龙胆草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致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的赵国斌、李文元、向洪波、刘友龙等同学协助了野外考察,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5.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75.
[4] 张 勇,蒋家雄,李文明.龙胆苦甙药理研究进展[J].云南医药,1991,12(5):304-306.
[5] 李艳秋,赵德化,潘伯荣,等.龙胆苦甙抗鼠肝损伤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8):15.
[6] 高 海,金惠敏,孙文基,等.龙胆药材中龙胆苦苷的HPLC法测定[J].西北药学杂志,1998(3):24-26.
[7] 李智敏,刘 莉,李晚谊,等.滇龙胆的药用资源研究与开发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增刊):485-487.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特点 高职学生 五种意识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数量均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迎来,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的坚强支柱,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它培养的人才处于社会人才中的较高层次,而他们活动的领域更贴近实践,又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它能够成为一种教育类型。
。
第一,技术应用能力强。高职教育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结构,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更专、更强。
第二,职业素养高。职业教育既要“使无业者有业”,又要“使有业者乐业”。技术只能使无业者有业,素质才能使有业者乐业,使有业者得到持续的发展。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一线工作。
第三,岗位适应快。高职教育要倡导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上岗就能工作。
。
一、强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意识是指个体在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状态和特点、自身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效果等的认识与评价。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个体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社会性三个特点。换言之,指个体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以知识、概念、思想等观念形式在头脑中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重要观点,并指明了终身学习通过四大支柱实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支柱。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毕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办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教学必须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并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意识,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成功。
二、强化实践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教育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结构,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更专、更强。高职教育要倡导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更加吻合,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只要上岗就能工作。
为此,高职教育要使高职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经受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志愿者活动,对课内所学知识会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从中会发现更多所在专业领域内和其他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虚心学习、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三、强化企业文化意识,实现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30多年初步发展和近十年快速发展后,规模发展很快,院校数与在校生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看到,在内涵建设中,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刚刚起步,且尚未形成自觉,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点所在,而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有机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高职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从最初的学徒制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产生,职业教育才逐渐从企业中分离出来,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职业院校虽从企业中出来,但与企业的协作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产教结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行业(企业)文化为本,自觉将行业(企业)文化或地方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这实际上就要求高职教育做到使产业文化进教育,把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充实到教育体系之中;使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文化进课堂,把相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如制造业的精细、金融业的严谨、会计业的诚信等,自觉地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中去。
实现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研究、探索、凝聚、积累,更需要设计、系统规划、不断推进。
四、强化团队意识,发挥集体潜能
所谓团队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意识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意识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意识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意识。
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而且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一个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五、强化职业意识,体现职业教育本质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即“职业性”。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毅.职业学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差。入学后接触的物理力学部分学习难度较大,力、位移、加速度等一些物理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一些定理、定律,不仅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还要会灵活运用;在思维方式上,要求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变为理论性抽象思维。这些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以致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一、调整教学目标,修改教学计划
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将物理教学目标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又具有初步实践技能的未来“蓝领”群体,对物理教学加强研究,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情况(近几年,由于中考物理为十分制,学校许多师生轻视物理学习.),适当降低要求,改进教学。
二、转变人才观念,保持良好心态
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差、信心不足,教师要正确对待:转变人才观---相信职校学生也能成才,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耐心。教师对学生有信心,学生自己才有信心;教师对学生希望越大,学生自信心才越强。要善于赏识学生,不仅仅看到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做到因材施教.
三、优化物理教学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入学摸底的基础上,教师要反复研究学生,职校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他们排斥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通俗地讲,就是他们更多地对专业实践感兴趣,而对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同时根据物理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学特点,我们要设计教学方案和程序,做到少讲、精讲,及时点拔,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参与课堂研究,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同时还应采取“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的教学观.使学生达到会思考、会分析,会作笔记、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兴趣培养,并贯穿学习始终,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回顾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家的动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近代与现代开创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教材中,许多物理规律和物理量名称都是以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如电学中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就是以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法国科学家安培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牛顿”和“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牛顿一生发明创造很多,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在科学上做出那么多贡献时,他的回答是:靠的是夜以继日的思考。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弟,这位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不怕困难,顽强奋斗,历经十年艰辛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等。通过回顾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家们的动人事迹,使学生产生正确、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物理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是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讲电容器时,做电风扇通电时不转动,而连接上电容器接通电源后,风扇才能转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电容器,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关于电场中静电力的教学,可以把几个金属球放于绝缘的金属托盘中,通过起电器使金属托盘和小金属球带电,由于静电排斥力的作用,几个小球纷纷被弹起再落下,给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一新鲜好奇的现象,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寓教于乐,逐步把学习物理变成心理需求。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作的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瞬变过程转为定格分析,将难做的实验加以模拟,并用图、文、声、动画等手段展示出来,便于学习理解,容易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欲望。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从课件演示的动态过程可直观了解到自由落体运动轨迹图象的变化,这些动画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求知识的兴趣。讲授机械振动时,学生对回复力、加速度、位移、速度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在平时的实验中,不可能对瞬间状态进行定格分析,但是制成简洁模拟动画,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任何时刻的定格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当今物理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展示物理科学在各领域运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科学的重要魅力。比如,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奔月卫星,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进入到地球以外的无限宇宙空间中,实地接触了月球表面,将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2008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太空行走,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这些航天技术的重大成就,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来解释。通过引入这些问题,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拉近了距离,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五、采用多种形式,全面考核评价
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并结合学生的态度与情感进行.
1、教师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采用笔试、实验操作、专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实践活动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积极创设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氛围和条件,学生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记录有代表性的事实,展示自己学习的进步。
关键词:十四点负泥虫;芦笋;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35-2
十四点负泥虫 Crioceris 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属鞘翅目负泥科。别名芦笋叶甲、细颈叶甲,是芦笋的主要害虫之一。
一、分布与寄主
十四点负泥虫国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华县、西安鱼化寨),北京(密云、怀柔、顺义等区县),河北的唐山、秦皇岛、承德、衡水、邯郸,山东的烟台市,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桂林、南宁、百色等地区),山西(定襄县)等省区均有发生,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欧洲东部、朝鲜、日本等地。
十四点负泥虫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芦笋,同时还取食与芦笋同属的植物,如文竹、天冬草、龙须菜、南玉帚,此外室内喂养发现可食小麦。
二、危害症状
十四点负泥虫对芦笋可产生严重危害,幼虫和成虫均可为害,多从芦笋侧枝中部开始将茎皮啃成缺刻,啃食芦笋的嫩茎、母茎或秋茎表皮、拟叶,破坏输导组织,造成嫩茎弯曲、畸形,笋株变矮,分枝和拟叶丛生,严重时可将地上时植株的嫩茎和叶茎全被吃光,仅剩下光秃的主茎,以致生长缓慢,减产失收,甚至整株枯死。
三、生活习性
十四点负泥一年发生的代数及发生规律因地区、栽培方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我国一年发生2-5代,世代重叠现象较为突出,从第二代成虫以后,各虫态发育期极不整齐,在同一笋园内, 同一时期内可发现成虫、卵、幼虫、蛹的不同虫态。
以成虫在笋盘四周的土下或残留在地下的枯茎里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出土活动,越冬代成虫交尾后产卵,卵散产于新出笋的鳞叶内侧、笋尖或嫩叶上。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灰黑色,二龄幼虫起为淡黄色,幼虫行动慢,4龄进入暴食期, 可在短时间内将芦笋拟叶吃光,造成植株枯死,老熟后钻入土中2-3cm处化蛹。成虫有假死性,可以进行3-5m的短距离飞行。越冬代成虫在秋季羽化后,气温偏高时,栖于地上笋尖部位,气温下降时入土越冬。
四、防治方法
(一)严格检疫
目前十四点负泥虫只在局部地区发生,应将该种害虫列入检疫对象。从十四点泥虫发生区内向外调运果蔬苗木时,应进行检疫,以防携带传播。
(二)农业防治
清洁笋园,冬前或翌春及时清除笋田枯枝落叶,中耕培土护根,拔除枯茎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成虫。在冬季最寒冷的时间灌大水,以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加强笋园的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松土,增强植株的抗病虫能力,选择向阳,开阔,周围无高大树术或建筑物的地块种植,发生严重的地块应进行移栽或轮作。
(三)物理人工防治
诱捕早春出蛰活动的成虫。可在园内按一定距离投放废笋。一般是上午8-9时投撒,下午l-2时收采捕杀。幼虫活动性差,爬行缓慢,成虫在清晨也很少飞翔,在其取食为害时极容易捕捉,利用成虫的假死性用捕虫网捕杀,效果也较好。
(四)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弯尾姬蜂Diadegma Japonica Sonan,啮小蜂,注意保护天敌,还可人工释放负泥虫金小蜂Trichomalopsis shirakii Crawford寄生幼虫;捕食性天敌。如蝗螂、猎蝽,卵盛期田间还可见各种瓢虫以负泥虫卵为食;动物天敌。如蜘蛛、麻雀、鸡,都可取食十四点负泥虫。
(五)化学防治
越冬成虫出土孵化盛期,可普遍喷施一次药,特别是育苗田及不采笋的田块,对减少越冬代虫口密度,控制全年发生为害程度具有显著的效果。药剂可选用喷散4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80%敌敌畏15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在采笋期间可按一定面积投放毒饵(废芦笋:40% 乐果=100:l制成)诱杀 成虫。也可以每667用30%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撒施于笋盘周围,杀死出土成虫。
幼虫孵化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防治该虫的关键时期。由于其低龄幼虫抗药性很差,故此期也是化学防治的适期,应及时在一代卵孵化盛期进行防治。90%敌百虫l000-1500倍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进行防治,杀虫效果很好,24小时的死亡率就可达90%以上。在采笋后喷施1%鱼藤酮DP,0.3%绿晶牌印楝素EC500倍或0.6%苦参碱1000倍或2%阿维菌素5000倍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在当年最后一次采笋后,幼虫进入暴食期的幼龄期施药,可以选用48%乐斯本EC1500倍液、90%杜邦万灵2000倍或2.5%敌杀死EC1500-2000倍喷雾。
参考文献
[1]黄家德,丘凤波.芦笋负泥虫的初步观察[J].广西农业科学,1990,5:33-35.
[2]李力.陕西负泥虫分类的初步研究(鞘翅目:负泥虫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1(4).
[3]张金良,王志杰,杨建国,等.芦笋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38-339.
[4]李术臣,贾海民,赵聚莹.河北省芦笋主要病虫害种类及为害调查[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28-29,31.
[5]李元良,田桂英,郑建强.芦笋上的14点负泥虫生物学特性观察及药效试验[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2,9(1):57-60.
[6]杨秀林,牛.芦笋田14点叶甲的防治方法[J].山西农业.2004,(11):33.
[7]康克功,王志军.芦笋叶甲的形态习性与防治[J].西北园艺.1998(6):43.
[8]夏淑春,鄢洪海.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发生及防治[J].吉林蔬菜.1999,(5):18.
[9]尹国香.石柏田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中国蔬菜,1994(1):32-34.
[10]张宁,李晓娜.五种杀虫剂对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毒力测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6).
[11]郭艳娟,武玉刚,隋龙岗.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7,8:9.
[12]蔺中祥.十四点负泥虫的发生与防治[J].植保技术推广,1996,16(2):21-22.
[13]韩崇文,赵慧艳,张立波.农村实用科技信息[J].2008(2):20.
[14]李术臣,贾海民,赵聚莹.河北省芦笋主要病虫害种类及为害调查河北农业科学[J].2009,13(4):28-29,31.
[15]康克功,王志军.芦笋叶甲的形态习性与防治[J].西北园艺,1998(6):43.
[16]虞国跃.十四点负泥虫[J].蔬菜VEGETABLES,2003,10:21.
[17]续芝芳,张志平.芦笋负泥虫的综合防治[J].山西农业,2003,11(31):41.
[18]杨春清,樊瑛.柏负泥虫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1996年第1期:20-2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Q20061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