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时,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认定为工伤。根据法律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伤、从事与工作相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伤、履行工作职责受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工作外出期间因工受伤或事故下落不明、上下班途中受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均应认定为工伤。
法律分析
1、员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员工在上下班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的情况下是可以认定工伤的,但是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
2、根据法律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次要责任的工伤认定标准及影响因素
交通事故次要责任的工伤认定标准及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且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在工伤认定过程中,通常会考虑交通事故责任的程度以及对工作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交通事故中的次要责任导致了劳动者的伤害或疾病,可能会被认定为工伤。然而,具体的工伤认定标准因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而异。影响因素包括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的充分性、医学鉴定结果以及相关法律的适用等。此外,雇主和劳动者的行为、责任分配协议等也可能对工伤认定产生影响。因此,在处理交通事故次要责任的工伤认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判断。
结语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且负次要责任,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认定为工伤。然而,交通事故次要责任的工伤认定标准及影响因素是复杂且重要的问题。工伤认定通常考虑交通事故责任程度及对工作能力的影响。具体的工伤认定标准因国家法律和规定而异,还需考虑事实、证据、医学鉴定结果和相关法律的适用。雇主和劳动者的行为、责任分配协议等也可能影响工伤认定。因此,在处理交通事故次要责任的工伤认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判断。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