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评课稿
“奇”中激“趣” “趣”中悟“奇”
《黄山奇石》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课文围绕黄山
奇石的“奇”“趣”,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状态,读起来妙趣横生,更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神奇瑰宝。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紧扣“奇”和“趣”,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技巧的运用。 一、
以“奇”为主线,突破教学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张老师在教学中以“奇”为主线,注重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的指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难点。
1.找一找,找出奇样。这些有趣的奇石是什么样的呢?张老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与文本对话,勾画出奇石的样子,让学生对奇石有整体的感知。
2.说一说,品出奇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奇石的特点,张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比如抓住文中的动词、比喻句让学生品出奇石的特点。
3.读一读,读出奇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感情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张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抓住美词、美句不放松,通过自由读、抽读、点拨后范读、模仿读,带着情感反馈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接受语感的熏陶,接受大自然的美对孩子们心灵的浸润。
二、
以“趣”为抓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文奇石有趣的解读。通过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奇石的有趣。二是课堂组织教学形式的趣。单调的识字过程变成了有趣的闯关活动。富有情境性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小猴要过河,谁能来帮助它?”“天上星星闪又亮,快来摘星星了。”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让生生之间互动起来,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三、
以学法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学法的指导是一大亮点。张老师将学法指导巧妙地渗透在教学中。比如,在引导孩子辨析“闪”字的时候,张老师通过闪字的演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记忆。又如“陡峭”一词的理解过程,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再辅以图片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地尝试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规范。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小组汇报的方式等等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位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年轻老师,张老师这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之处。比如老师让孩子挑战最难的一段却选择了最简单的一段让孩子挑战朗读;小老师教读,只有教没有读;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还不够落实;教师只关注了自身的教学环节,却忽略了学生的回答等等这些有待商榷与改进的地方,就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去琢磨,去克服!正因为“有遗憾”,正因为“不完美”,才督促我们虚心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