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活动 想让你开心
淄博市实验幼儿园 周梦娜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小伙伴不开心的感受与原因,寻找帮助他们变开心的方法,正是引导幼儿学习关心尊重他人、发展社会性情感的有效途径。
实施策略
1.快乐游戏,感受开心。开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活动一开始的《挠痒痒》游戏,从快乐的直接体验开始,唤起幼儿关于快乐的已有经验;活动最后的音乐游戏《你快乐我快乐》,鼓励幼儿将收集的开心方法大胆创编到游戏中,巩固新经验,体验帮助别人、创编游戏等快乐的多重新内涵。
2.观察讨论,分析原因。生活中的不开心有多种原因,通过调查,教师精选了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四种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唤起幼儿的同理心,让幼儿在换位思考中分析他人不开心的原因和感受,从而激起他们关爱、帮助同伴的愿望。
3.现场收集,拓展经验。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幼儿的社会经验毕竟单薄,在记录开心好办法的环节,教师向幼儿介绍了两种记录方式,可以自己记录,也可以同伴合作。
此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丰富拓展幼儿帮助同伴变开心的更多办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完成、寻求帮助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真正实现了幼儿的“社会学习是在社会中学习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中发展的”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理解开心的含义,知道可以用拥抱、陪伴、游戏、安慰等方法让不开心的朋友变得开心起来。
2.体验让别人快乐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玩《挠痒痒》《你快乐我快乐》游戏的经验。
2.教学PPT:不开心的场景图片(摔倒、争抢玩具、爸爸妈妈玩手机、批评自己)。
3.“想让你开心”记录纸、记号笔,每位幼儿1套。
4.音频《挠痒痒》《你快乐吗》。
活动重点
理解开心的含义,体验让别人快乐带来的愉悦。
活动难点
寻找让小伙伴变得开心的办法。
活动过程
1.玩游戏《挠痒痒》,引导幼儿体验开心的含义及感觉。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挠痒痒》游戏。
(2)请幼儿说说:玩游戏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什么是开心?开心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小结:开心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有一种高兴、轻松、满足、幸福的感觉。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寻找小伙伴不开心的原因,感受他人的情绪。
(1)讨论:你什么时候会不开心?不开心会有什么感觉?
小结:不开心的时候会伤心、难过,感觉不太好。
(2)演示PPT,提问:他(他们)为什么不开心?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受伤感觉很疼的时候,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时候,没人陪的时候,受到批评的时候,都会感到不开心。
3.鼓励幼儿寻找帮助小伙伴变开心的方法,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提问:他们有这么多的不开心,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很快地开心起来呢?
幼儿自由表达,教师及时回应。
(2)出示记录纸,介绍记录方法:每张记录纸上都有一张好朋友不开心的图片,请你把帮助他变开心的好办法用符号记在空格里,可以自己想办法,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商量,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幼儿自由交流、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3)分享记录内容,拓展让同伴变开心的更多办法。
分享:你找到了什么好办法,让朋友变得开心起来?
小结:安慰、陪伴、一起玩游戏、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都是好办法,能让好朋友变得开心起来了。以后遇到好朋友或是爸爸妈妈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些办法试一试。
4.玩游戏《你快乐我快乐》,帮助幼儿理解巩固变开心的办法,进一步体验开心的感觉。
鼓励幼儿把收集到的帮助别人变快乐的办法编到游戏中,并继续分享变开心的更多的好办法。
中班社会活动《想让你开心》学情分析
幼儿的社会学习一定是在社会中学习的。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情感来自于生活,
并在生活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与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结合。在本次活动中,从幼儿的切身体会出发,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体验开心的内涵;通过观察讨论帮助幼儿懂得感受理解他人的情绪;最后自己或与同伴一起商量出的方式帮助别人变得开心起来,并编进有趣的游戏中,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想让你开心”的社会经验。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真情实景的体验,激发他们想让好朋友变开心的愿望,拓展帮助好朋友开心的办法,体验让别人快乐带来的愉悦。
中班社会活动《想让你开心》教材分析
中班的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调查,精选了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四种情境:摔倒、争抢玩具、爸爸妈妈玩手机、批评自己,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唤起幼儿的同理心,引导幼儿在换位思考中分析、理解小伙伴不开心的原因和感受,从而激起他们关爱、帮助同伴的愿望,积极寻找拥抱、陪伴、游戏、安慰等帮助他们变开心的方法。这正是引导幼儿学习关心尊重他人、发展社会性情感的有效途径。
中班社会活动《想让你开心》课后反思
为达成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三个策略,也是本次活动的三个亮点:
1.快乐游戏,感受开心。开心对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的一开始就以《挠痒痒》游戏进入,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开始,唤起他们关于快乐的已有经验;在活动的最后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游戏《你快乐我快乐》,鼓励他们将收集的变开心的方法创编到游戏中,既巩固了新经验,又体验到帮助别人、创编游戏等快乐的多重新内涵。
2.观察讨论,分析原因。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开心的原因有很多,通过调查,我精心选择了最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四种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讨论,从而唤起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能够在换位思考中去分析他人不开心的原因和感受,从而激起他们关爱、帮助同伴的愿望。
3.现场收集,拓展经验。中班的孩子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社会经验比较单薄。因此,在记录开心好办法的环节中,我向孩子们介绍了三种记录方式,可以自己记录,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合作,还可以找老师帮忙。这些学习方式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丰富拓展孩子们的经验,找到更多的帮助同伴变开心的办法;另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受到寻求别人的帮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实现了孩子们的“社会学习是在社会中学习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中发展的”教育理念。
通过以上三个策略的组织和实施,极大地调动起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他们参与度高,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整个活动中,活动目标有效达成。但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对孩子的回应有时还不够及时,应该多运用一些追问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对孩子的回答和表现要有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调动起孩子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