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文化品性分析_心理学性质重新解读

心理学文化品性分析_心理学性质重新解读

来源:99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2007年第52卷第1期(总第210期)

2007 Vol.52 No.1(GeneralNo.210)

心理学文化品性分析:心理学性质重新解读

孟维杰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3①

  摘要: 现代心理学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似乎预示着该思潮试图成为现代心理学何去何从的有力注解。但是,现代性二元对立思维一直若隐若现贯穿于文化转向思潮当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该思潮还不是拯救心理学的一剂良方。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表达和解说了在一个文化解释框架下对心理学根本问题的认识,对逻辑的、技术的外表下心理学诸要素的文化特征总体深入的概括和挖掘,从而实现对心理学完整、深刻的把握,在根本上回答心理学到底是什么。这既是对心理学文化转向根本的超越,也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独特探索和追问,其中折射的不仅仅是研究思维的根本转变,更重要的也是心理学观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 心理学;文化转向;文化品性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7)01-0119-05

  20世纪兴起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根本上瓦

解了机械论自然观根基,从而带来了科学哲学的转向。同时,以讲求多元、解构和去中心为特质的后现代思潮在涤荡过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后,形成了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当然的影响。社会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兴起也带来心理学对文化的重新定位与重新思考,心理学研究中文化转向的趋势渐露端倪。心理学领域开始由对心理学研究机制、规律或本质的追问,转向对文化与心理现象关系、社会文化对心理学影响的关注。心理学家期望以文化为支点、为平台、为视角,在对科学“主义”的心理学不断反思与批判的同时,试图实现心理学建设上的一种超越、一种突破,甚至是一种。因此就有人指出“这是一场范式的转变……文化出现,使心理学在研究的历程中获

[1]

得非常重要影响和广泛的听众”。问题在于,现代心理学领域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能实现对现代心理学的救赎吗?它能给心理学带来什么?并且,它与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之间有何关联?回答了上述问题,就回答了分析和探讨心理学文化品性的内在根源。

一、心理学文化转向:拯救现代心理学的一剂良方?

(一)跨文化心理学:以文化的名义

约翰・威廉姆(John,W.Willianma)的一段话表达了当时跨文化心理学家们的心声“:我认为,假如现代心理学在印度得到发展,我们说,许多已经被西方心理学家发现的心理规律也会在那里得以证明或发

[2]

现。”最早的跨文化心理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出现直接源于当时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是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两种学科传统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当时的文化人类学所倡导的文化决定论和田野考察方式深深地影响和刺激了心理学,不仅引进了文化人类学中许多基本概念如文化、制度、角色等,而且,也使那个时候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不同文化条件下人们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可能会出现差异性。于是,这种文化间比较方法适时地被引进心理学,催生了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家深信,无论在什么样形式的社会中,都具有一种结构性抽象存在。这种抽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证明,清晰地为人们所熟知,因而是一个普遍性存在。所以,跨文化心理学是“以两种以上文化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比较,检验和

3收稿日期:2006-09-14

)男,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作者简介:孟维杰(1973— 

①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资助项目(资助号:11512096)。

119

验证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的效度和解释力,减少研性色彩和美好的理想。因为,今天的本土心理学者究结论受白人主流文化影响。所缺失的依然是对本土民众心理事实予以抽象思考

跨文化心理学的意义不仅改变了科学心理学研的能力,也鲜有一种对自身的批判和再批判的警醒究方式,试图超越心理科学研究仅局限于欧美白人和勇气“,因而可能会忽视对自身学术实践的批评,主流文化,弱化心理学对白人主流文化的依赖性,而归根结底,本土化运动这样学术实践,最低可能是西

[8]

方学术霸权的另一种翻版”。所以,今天本土心理且,它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为打破心

方、研究方法等亟待解决的诸理学科学“主义”的绝对话语霸权,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面临着科学观、

多问题。对于本土心理学而言,如果一味地强调和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跨文化心理学检讨之

“自恋”本身的文化氛围,并将其视为本土心理学合声不绝于耳,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它以普遍主义

[3]

法性存在的根基,极容易导致其倾向于本地性、自我研究取向为基础,采用强加客位研究方式,试图验

证人类心理机制存在的客观性。跨文化心理学中,封闭或拒绝包括西方心理学在内的外来文化滋养而文化一般是作为准自变量、背景变量,被认为是个体陷入封闭性。所以,今天的本土心理学“不能为了时

[4]

之外,与其活动分离的,文化只是一种标签。事实代精神而放弃永恒,不能把政治文化策略当作科学证明,当前跨文化研究只是穿了一件文化的“新装”,方法来理解和运用,不能因为强调特殊性而偏离科从事的依旧是为西方心理学在“他文化圈”的验证性学阳光大道,更不能只顾奔竞于新奇时髦而忽略了

[7]

研究。它缺失的仍是对文化意义的真正解读。走向肤浅平庸的可能性”。

(三)文化心理学:文化的极致(二)本土心理学:文化的自闭

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伴随着世界殖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以1990年斯迪格勒等人主民体系瓦解和后现代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出现的。源编的《文化心理学:人类发展的比较研究》出版为标

志。在该书中,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于人类内起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后现代和科学哲学领域的历史

学派这两种思潮兴起,引起心理学领域的积极响应,在心灵的统一体不可能被预先假定,人的心理活动

[9]

过程根植并依赖于符号和社会组织系统。文化心使人从试图建立统一心理学体系和探索普遍真理的理学者认为,并不是所有行为都能用一套范畴和维理论追求的梦幻中清醒过来。主张立足于本土文度加以解释,而是首先考虑一个既定维度、概念或范化,回到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真实情景之中,去把握心

畴是否有意义,以及如何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语境中理具体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样态。

使用它们。在这里,文化并非仅仅是单纯的背景或本土心理学从其萌芽、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从

无关变量。人的任何内在、深层的心理结构及其变质疑、反思到批判再到重构的艰辛历程。但是,今天

化都蕴含于文化背景之中和之上。心理学者永远不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依然面临着理性主义和解释学的

[5]

可能将自己研究对象与文化情景相剥离。文化心理哲学视野上的纷争,在科学观上也存在着自然科

[6]

学这种不再以从异域文化寻求理论检验为目的,而学观和人文科学观的分野。这就使本土心理学一

直在研究道路上始终无法摆脱西方现代心理学研究是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有心理问题出发,注重的影子,也一直面临着到底是退让还是坚守的现实以社会现实为研究重点将文化元素推到了令人瞩目性问题。事实上,本土心理学的兴起之意义是不言的位置,也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文化在而喻的,正如有学者说“:心理学本土思潮对于长期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将心理学理以来遭受文化悲凉心态和失落感煎熬的东方国家尤论视野从过去传统的“心理主义”入手来推知行为原其是国人来说,肯定是一剂可以宽舒胸怀、增强自信因拓展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追问,也就使心的文化解药,因而显得魅力万千,乃至令许多人为之理学理论建构从原来的抽象性向具体性转向,具有

[7]

陶醉。”但是,本土心理学试图获得与西方现代心相当的现实性和说服力。它强调特定的民族文化背

[10]

理学对话或平起平坐的合法身份,却也是因为文化景下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问题研究。心态的偏执而遮蔽了其向内审视自己,向外拓展视但是,文化心理学面临着的重要问题就是经验野的动力与决心。本土心理学者以一种启蒙心态和主义方依然渗透于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并没有民族主义情绪来应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并在这种情意识到它本身所反映出的经验主义方、价值中绪支配下,从事着自己的本土研究。然而,以单一的立预设。在将文化推崇至极致化前提下,从本质上心态的努力就以为能够没有任何偏见地对本土民众再来审视,它仍旧没有跳脱出西方经验主义的束缚心理学和行为进行价值中立的解释,则充满了悲剧与制约,表现为对实证方的批判很不彻底,依然120

是方法中心的预设。另外,过于仰仗和依赖文化,并且,将文化视为一种外在自变量,会导致人与文化之间的分离,忽略生物因素和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线索,使之从“科学主义”一极到“文化主义”一极的摇摆。今天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取向就已经昭示

[12]

了这一点。甚至有人批评说,这种心理学研究取

[13]

向仅仅是一种良好愿望、意识或哲学路向。

(四)后现代心理学:文化的消解

作为对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应对美国社会危机而引发的对现代心理学反思和重建运动的继续,以1980年美国理论心理学者K.J.格尔根(GergenK.J)发表的《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专题报告为标志,喻示着后现代心理学以不可阻挡之势呼啸而来。后现代心理学出现,本身就已经昭示了造成今日现代心理学之危机的“现代性”本身乃是社会和文化“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或者是一个方面,也是后现代心理学以自身“后现代性”在解构“现代性”的合法性以后,通过采用新出现的后现代材料而同现

[14]

代心理学脱离关系,并在后现代知识和文化基础上试图全面重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已经受益于后现代思潮,承认这一点很重要。后现代思想促进[15]

了文化意识,特别是对权力和地位差异关注。”后现代心理学出现后,就以不同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立场与研究视角,在促进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推动心理学重新建构。

尽管后现代心理学是以现代主流心理学对立身份出现的,但是,在后现代思想文化多元论及其价值平等的论调中,由于还没有一个超越性存在能融合现代性的实在论和后现代性的反实在论,最终使其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中。相对主义如果走向极端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对真理、确定性和普遍性的消解,从而走向认知虚无主义,尽管相对主义对于这些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学、社会学、制度史、思想史,

[16]

甚至认知心理学等等。对于后现代心理学而言,每一种文化形态下的心理学之间难以对话或通约,不可避免地走向文化消解。尤其是,在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之下,相对主义滑向另一端,夸大信念和人们对世界看法以及解释的非“惟一性”,必然地会导向对整个世界认识上的虚无性和模糊性。那么,后现代心理学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根基也将被消解至“虚无”“,后现代思潮只能在心理学人文领域等边缘地带兴风作浪,而在核心的科学地带丝毫不起作用……它可能会破坏来之不易的现代心理学共同

[17]

体所建立的基本信念”。尽管后现代心理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心理学方或思维方式变

[11]

革,但是,作为一种“流浪者思维”,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

二、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理解心理学

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在自然科学品性的遮蔽下,其研究过程力求逻辑化和理性:要求心理学像研究物一样研究人,像研究自然一样研究人的心理;在使用概念上力求清晰界定,符合逻辑程序;在提出一个问题和研究问题时,要求研究者必须做到价值中立,而不许带有自己的意愿;构建理论时力求体系化和逻辑化,做到像“真理”一样普遍化;在应用研究方法上,仅仅是把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在思维方式上,力求做到以理性思维来进行事实陈述;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力求避免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的观念或规范等的制约;忽略心理学的民族性,将心理学的结论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散播到其他地方。可以这样说,今天心理学出现的“危机”、“不成熟”“、不统一”等问题,从根源上讲,就是源于对心理学自然科学品性过于推崇和极致化迷信,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导致对“什么是心理学”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但是,从文化学的视角,将心理学研究对象、使用概念、心理学者生存方式、心理学常识性、心理学民族性、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法等元素置于文化框架下进行具体而细致文化学分析和探讨后,就会揭示出心理学各个元素的逻辑、理性和理智层面的自然科学品性遮蔽下若干重要的文化特征,将被遮蔽的文化品性彰显出来,还原心理学本来、真实的面[18]

目:心理学问题内在地包含着价值因素并以价值判断为前提,在其客观性说明的背后,是心理学者的主观性元素为支撑;心理学概念在统一的逻辑语义背后拥有着历史性、价值性和范畴性,在为人们提供某种说明的意义之外,更多的是具有表达性和规范性;心理学研究主体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活动充满了更多的“前见”、使命感和责任感,称其为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或许更为贴切;心理学日常性是科学心理学一直被遗忘但却始终顽强存在的一种品性,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支撑和架构着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生活,向人们展示和述说着心理学别样风貌;心理学民族性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学都是民族的心理学,没有超越民族限域的心理学,民族文化传统是心理学生长和传承之根;心理学理论不同于科学所提出的规则和技术,而是超越规则和技术,努力达成对人、社会和历史之间整体关联的深刻把握;心理学方法不仅仅是实现研究目

121

的的一种手段或工具,通过研究方法可以聆听那个述可以看出,无论是跨文化心理学以文化名义为西时代的声音,感受到研究者的个性,领略到这个民族方心理学对心理机制的验证性研究,还是本土心理的性格,看到隐含的常识规范的影子。所以,心理学学本土文化的自闭而导致视野狭隘,文化心理学研诸要素在客观性、中立性和精确性的表面背后,实则究过于仰仗文化而陷入“文化主义”误区,还是后现是个性、精神、价值、意义的流露。从中,我们看出,代心理学中最终将文化推向虚无,其实,他们的思想这种心理学的文化分析并非是要向文化寻求那种外深处、理论预设、命题理解及结果说明,都没能跳出在支持,而是通过在文化框架中来分析自身的文化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泥潭,仅仅是心理学研究视野的个性。从这个视角,那么宣称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而有限拓展,是心理学外围呐喊,还难以从深层次机理否弃其文化上品性,就值得深思和商榷了。上来正确回答心理学是什么,当然也就谈不上重建

[21]

由于心理学诸要素的以上若干文化特征,用“心心理学的目标了。因为“现代性二元对立思维成理学文化品性”这个概念来表达对心理学总体性质为我们大多数人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潜意识,是的看法和理解,也是从文化视角对“什么是心理学”原始文化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残留物,也是我们不能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汉语语境下的“品性”有“品解决心身问题、超越二元论的杀手锏。因为,当人们

[19]

质、性格”之意,是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和特色。承认人作为原始人想像力产物的灵魂实在性,亦即对于人而言“,品性”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并在社会从潜在的二元论试图出发去解构二元论,这种解构

[22]

文化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品质,有着鲜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内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当在汉语语境下来理解“品在理念就与心理学文化品性探讨的理念有着根本上性”这个词时,尽管它有着生理的、自然的、静态的特的不同。如果说心理学文化转向只是部分地实现了性的一面。但是,从内在根源上进一步分析,它则有心理学研究视角和方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

[20]

文化的、生成、动态的特性的另一面。于是,用文化转向依然有着可取之处。但是,它尽管提出了“心理学文化品性”这一命题来表达和解说了在一个“文化”这一理念,可还是没有真正将心理学根本问文化解释框架下对心理学根本问题的认识,对逻辑题放到文化框架中来考察,不但放弃了心理学整体,的、技术的外表下心理学诸要素的文化特征总体深而且也放弃了心理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入的概括和挖掘,从而,实现对心理学完整、深刻的系,关注视野只在心理学上打转,对科学的理解依旧把握。心理学文化品性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是对心理局限于将科学视为单纯“名词术语”这样狭隘的知识学客观性一面的认同和肯定,因为这种客观性不仅领域,缺少广阔的社会历史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知识体现在心理学各要素的逻辑表征,而且,心理学与文基础。这就决定了其并不宽泛的现代二元对立思维化之间关联也是客观的,并非是一种主观臆造—真使得心理学文化转向难以有更大作为—其研究立场正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这种客观性。同与方的局限是难以克服的。时,提出这个命题并不是以心理学文化品性来反对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理念在于立足于文化框自然科学品性,而是突破原来对心理学根本问题的架,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之中。通过心理学各元“唯科学主义”理解,真正深入阐释、揭示和表达心理素文化分析,揭示心理学“科学主义”遮蔽下心理学学活动的全貌和本质,为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与诸要素若干重要文化特征,还心理学以本来、真实的科学性给予理性辩护。面目,以心理学文化品性解读人类心灵幸福这一永

恒主题,这是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的新使命和新视

三、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是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僭越

野。说的通俗些,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就是做心理学“思想考古”工作。“思想考古学作为一种方,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心理学文化转向在科技理

性和逻辑语言依然统治着心理学领域的时代,不能关注的是涵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内的话语实不说这种转向具有一定的开创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践,尽可能地通过对思想在时空上的断裂、差异、边于解构心理学自然科学主义思维模式,不仅提供了缘的考察来对思想史中的概念系统、基本命题、逻辑文化这一特定的研究视角,而且,也为重新理解心理推理等进行解构,还原其初始状态,以此来挖掘历史

[23]

学提供了意义基础、前提和语义场,就这一点,心理的本来面目”。心理学正是借助“思想考古学”这学文化转向是解析心理学文化品性的必要的前提和一方,通过对心理学概念系统、基本命题、逻辑必需基础。但是,由于受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推理、话语方式等进行“考古”分析,描述和解构其已束缚和研究视域的局限,从上述的几种文化转向评有的话语形态,将被遮蔽的东西彰显出来,揭示出

122

来,从中发现和建构新的话语实践,使之成为重新解读心理学的立论依据。思想考古学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对思想‘化石’的分析,来辨读隐匿在历史文本

[23]

背后的思想秘密运动的深层力量”。所以,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就是要对心理学进行“思想考古”,以便发现和辨析隐匿在心理学自然科学品性背后思想运动的秘密力量。

葛鲁嘉说“:我们无论持有哪一种心理学观点和站在哪一个心理学流派一边,心理学面孔都会是一团迷雾。只有把现有心理学看作是文化传统,从文化历史高度去透视,也许才能俯瞰到心理学全

[24]

貌”。心理学文化转向为今天的现代心理学解脱困境无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为其未来发展拓展了研究视野,因而有着相当的合理性,成为今天心理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取向,但是,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特点是将文化引入心理学,最大的问题也是来自文化—现代性二元对立思维一直若隐若现贯穿于文化转向思潮当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该思潮还不是拯救心理学的一剂良方。从根本上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心理学的性质,把握心理学未来走向,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心理学本身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从心理学文化转向到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其中折射的不仅仅是研究思维的根本转变,更重要的也是心理学观的深刻变革。参考文献:

[1]Szapocznik,J.KurtinesIv,FamilyPsychologyandCulturalDiversity

AmericanPsychology.1993.48(4).

[2]GergenK.JTowardaCulturalConstructionistPsychology:Theoryand

Psychology.1997.

[3]郑荣双.本土心理学特征论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3,(3).[4]Greenfield,P.MApproachestothePsychologyofCulture.AsianofSocial

Psychology.2000.(3)

[5]周宁.本土心理学的两种哲学视野[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

(4).

[6]周宁.本土心理学科学观反思[J].学术探索,2002,(2)

[7]程刚.魅力与困惑:心理学本土化追求的两难处境[J].沈阳师范

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5).

[8]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NancyMuchCulturalPsychology.InSmithJ,E.RethinkingPsychology

TheoryAndPsychology.1997.

[10]FowersB,JRichardonF,C.WhyisMulticulturalismGood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6).

[11]GergenK.JTowardaCulturalConstructionistPsychology:Theoryand

Psychology.1997.

[12]孟维杰.从哲学到文化:心理学范式述评[J].哲学动态,2004,

(8).

[13]John.A&Walter.JThehandbookofcultureandpsychology:culture

andpsychologyatacrossroa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

[14]InnParkerTheCrisisinModernSocialPsychology:andHowtoEndIt

Routledge.19.

[15]Fridman,H.PsychologyScienceinaPostmodernContextAmericanPsy2

chologist2002.57(5).

[16][英]巴恩斯・布鲁姆.相对主义与介于的可能性[J].哲学译丛,

2000,(2).

[17]SmithM.B.Selfhood:PostmodernPerilsandthePerilsofPostmodernism

[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

[18]孟维杰.论心理学文化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9]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1]孟维杰.从心理学文化转向到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J].自然辩

证法通讯,2006,(1).

[22]高新民.非理论:解构二元论的有价值尝试[J].广西社会科学,

2004,(2).

[23]康杰.熊和平.作为方的思想考古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10).

[24]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AnalysisofCulturalCharacteristicsfromthePerspectiveoffPsychology:

Re-readingtheNatureofPsychology

MengWeijie

(SchoolofEducation,HeilongjiangUniversity,Haerbin,Heilongjiang150080)

Abstract:Theculturalturnofmodernpsychologyseemstopredictthatthistendstobetheguideofmodernpsychology.However,dualismalwayspermeatesthetideofculturalturning.Therefore,thistidecannotbeagoodwaytosavepsy2chology.Analyzing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ofpsychologyfromthepointofculturalistheanswertowhatpsychologyis,whichisadeepresearchaboutthefeatureofpsychology.Itreflectsnotonlythechangesofwayofthinking,butthegreatreformofpsychologicalperspective.

Keywords:psychology;culturalturning;culturalcharacteristic

责任编辑:时晓红

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