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关系探讨
目的 确切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相同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以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后,正常组总有效率高达87.5%,显著高于升高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升高组较正常组神经损伤程度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浓度变化,且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浓度升高对降低患者疗效和临床预后也有影响。
标签:脑梗死;糖化血红蛋白;影响
脑梗死意指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致缺氧或坏死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其主要病因为脑血栓的形成。急性期脑梗死起病急,患者会出现失语、偏瘫、感觉障碍、晕眩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昏迷不醒等情况,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有学者研究发现,血糖升高不仅有引发脑梗死的可能性且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影响,但人体血糖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医学界普遍认为HbAlc不受血糖临时变动及病情急性改变影响,可有效监测过去约120天内的人体血糖平均水平。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HbAlc正常患者以及HbAlc升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疗效,探讨血糖对疾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各48例。升高组男25例,女23例;发病时间12 h~3天,平均时间(1.5±0.3)天;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5±3.6)岁。正常组男26例,女22例;发病时间1 3 h~4天,平均时间(1.6±0.4)天;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59.8±3.3)岁。两组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对病患血糖、血压进行控制,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对有并发症者遵医嘱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未经手术以及溶栓治疗。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疗效,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意识、步行能力、手肌力、水平凝视功能、言语、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面8个方面进行评估,总分45分,得分31~45分为重型神经损伤;16~30分为中型损伤;0~15分为轻型损伤。自制患者疗效评估表,基本治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近0分;显著好转: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好转: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一定降低;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几乎维持不变;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升高,死亡。无效=恶化+死亡+无变化;有效=好转+基本治愈+显著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正常组总有效率高达87.5%,显著高于升高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神经损伤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升高组较正常组神经损伤程度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些年,有数据显示脑梗死患者中患有糖尿病的比例超过20%,糖尿病已成为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长期糖尿病易造成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临床在对患者恢复情况评判时会将血糖加入参考对象,但由于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评判准确度会降低,HbAlc是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与血糖结的产物,其浓度值不仅可有效反应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且不受血糖浓度暂时波动的影响。因此,临床将其作为反应血糖变化的标准。有学者发现,HbAlc浓度升高会降低患者疗效且患者预后较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正常组总有效率高达87.5%,显著高于升高组的75%(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损伤程度比较(P>0.05),治疗1个月后,升高组较正常组神经损伤程度评分高(P<0.05)。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浓度变化,且HbAlc浓度升高对降低患者疗效和临床预后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