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各个后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额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循环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中,马克是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讲:在狭义的基础上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客观条件) 2,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阶级基础) 3,科学依据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学说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科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产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科学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
2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1)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及挑战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特点及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特点及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恩格斯、列宁论“物质”及新物质 观的意义
A恩格斯物质观:“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B列宁的物质观:(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物质观的意义
A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 强调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同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b、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B意识的本质: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且反作用于物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动观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概念
恩格斯: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 定义:运动是标志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2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界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A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设想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必将导致形而上学。
B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的承担着,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必将陷入唯心主义。
(1.3 )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两重性,即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A物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永恒性。 B物质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暂时性。
2
3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 承认相对静止性的意义:a. 它是我们测量和计算物质运动的尺度b. 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c. 它是我们认识事物性质和事物状态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时间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泛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内容,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离开内容的抽象的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离开物质的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就无法测量,也无法认识。这是因为: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空间则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 3、社会的物质性
A世界统一于物质具有丰富内容:a世界万物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b世界万物的形态虽是丰富多彩的,但都具有物质性这一共同本质;c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含义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人类有意识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时间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最基本)、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a实践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本质;b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节重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5.各种形态的代表性言论和思想家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8.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运动9.意识的本质10.实践的基本特征1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12.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1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派别 根本分歧 分歧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孤立 联系 静止 发展 3
片面 全面 否认社会的内部矛盾 承认社会的内部矛盾
4
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3、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是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要求——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孤立性。(2)基本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过程性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基本环节(联系)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
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得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势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了解,详解见PPT)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b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供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四)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质、量、度(了解) 量变的涵义:所谓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的含义: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是对原有度的突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
5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再实践再认识,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时间到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两种形式。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一元论)2、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表现在:
①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5
6
②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世界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对其认识对象所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并没有穷尽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和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表现在: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式; 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如下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Δ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还
6
7
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通过基本要素而发生作用的其他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理解就好)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具有内在联系。经济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因此,经济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主要方面。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7
8
(一)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起点:英国圈地运动) (二)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始于15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根本)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 商品的二因素
A.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而且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因此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二者成正比例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
3、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如废品)。(自用品,礼品)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且用来交换,也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等)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存在的两种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社会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历史范畴。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三)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产生
1、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
8
9
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当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表现 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了解)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而具体劳动是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基础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特点)它表现在:
(1)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不是价值的消失,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创造。 (2)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资本增值的根本秘密。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9
10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a.不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增加自己的价值量,但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C
b.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增值。V 剩余价值率.
1生产过程的价值结果:c+v+m 2.剩余价值率(m’):反映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或者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公式:m’=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时尚与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是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半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10
11
第七章
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