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的文言、日记的白话体、民众的俗语交流,体现出当时语言的“身份之别”。狂人对妇人打孩子的骂语、对医生的医嘱、对哥哥的话都极为隔膜,是启蒙白话与民间白话两套话语系统之间的隔膜,也是启蒙者身份与下层民众的隔膜,预示了启蒙的必然受挫。
从《呐喊》到30年代,可以看出鲁迅语言观变化中“身份之别”的另层寓意:鲁迅的言文提倡悄然从五四的“白话化”转向“劳苦大众的语言”;从恶魔式的诅咒“妨碍白话者”转到相信可以用方言启蒙,然后“渐渐的加入普通的语法和词汇去”。但其对拼音化的支持不遗余力,认为“拉丁化提倡者的成败,乃是关于中国大众的存亡的”。变与不变的观念都隐含着民族身份的焦虑。
后现代的跨媒介叙事 ——论西西的《我城》
凌 逾
华南师范大学
在电子媒介时代,跨媒介叙事成为文学转型的新路径。西西小说《我城》的自绘插画被已有研究所忽视,但这种图文互涉文体正反映出形式变体的新趋向,其创意可归结为四点:一是单图趣味与话语创意的交融,二是单图抽象与话语旨意的共生,三是图文的“慧童体”风格融合,四是连环分镜头与时空结构的交织,这体现出小说的后经典叙述特色。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 图文互涉 后现代 西西《我城》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