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随笔
孙海玻
高效课堂是新的教学模式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就是“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快乐学习成为可能。生动,学生才觉得有意思,活泼才有趣不枯燥,学生才愿意学,想学,想上课。以往我们的教学大多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课堂学习比较沉闷和机械,课堂上教师为中心,—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的路走,同时教师也在维护着严格的课堂秩序。学生“插秧式”排列,聆听和记录教师的声音,这样的课堂,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也就是说,我们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
是不是认为一节课讲的内容多,完成的任务多,老师快速的讲,学生快速的作答,任务快速完成,加之多媒体的应用,课堂容量庞大,就达到了高效了?恐怕不完全是。有的“高效”课堂掩盖着值得思考的问题。少数反应快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特别活跃,信心百倍,答案信手拈来,回答问题次数多,教师也随着这些学生而加快课堂的节奏。
如此高效、如此活跃的课堂下却掩盖着一部分中等生和被忽略的后进生的需求得不到实现的现象,他们是否多需要时间去思考,是否需要教师的眼神去关注?在有的设计环节上,教师是否能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有的问题设计上,教师能不能不要因为“快速处
理”,教师自己就潜意识地把答案说出来了?能不能不要因为“快速处理”,教师自己就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做?答案显而易见。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我们以往的教学表现在教学设计不精心,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不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没能预想到在课堂上有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随机应变而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进行有效地预设。以前我们在备课时没有想到学生该获得什么,而是照着教学参考书来备教学目标,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高效课堂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备学案,是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一种方式。了解学情,生本预设到位。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有效的预设,如:预设学生的个性化见解;预设学生的疑问、困惑;预设学生的学习状况;预设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梯度”,化繁为简,因材施教等等。需要鼓励、需要点拨、需要等待、需要放手的地方都要预设到位。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只
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等名词相连,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教师一人带领几十个孩子学习,有一些不自觉地孩子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高效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首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有较大提升。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和把握?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