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成就卓越
——读《不做庸师》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新年好!(祝各位元宵节快乐!)给各位拜年了!今天有幸与各位分享我的读书感受。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常作印老师的教育随笔集——《不做庸师》。书中许多言论给我以振聋发聩的感觉,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细读之下,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相信今年春晚的一个小品《占位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剧中人物大谈特谈为了让孩子能享受最好的教育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这句话感人肺腑。那么,在家长拼尽全力,想让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形势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常作印老师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那就是“不做庸师!”
常作印,何许人也?他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原课改名师,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新星”之一,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本原语文”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颗明星。
在《不做庸师》一书中,常老师说他对教育的认识是从一则佛家故事开始的。他说,在读到这个故事之前,他和许多老师一样,只知埋头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抬头正视现状、思考问题,终日忙忙碌碌却又一直无所作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它就是《第十九层地狱》。它的大意是说,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智慧的慧;残害性命的罪犯被
1
罚入第十八层地狱;而残害慧命、毁人灵动、误人子弟的老师则被贬入第十九层地狱。这个故事给常老师以强烈的震撼。从那一刻起,他发誓决不做灭杀孩子慧命的庸师。
当我读到《第十九层地狱》这个故事时,也是心头为之一震。想起自己平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不能不汗颜了。平时,我只知从早到晚忙碌着,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只知按照固定的程序把所谓的知识教给学生,满足于重复已有的结论,上的课波澜不惊,索然无味。这样的我是否曾残害过孩子的慧命呢?我不由得惶恐起来。
这个故事使常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开始思考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认识到伟人和罪犯都有可能在教师的手中形成;开始疯狂地读人文经典和教育专著,鲸吞牛饮式的恶补精神食粮。他出语惊人:“不做庸师,首先是要发展自己。学生超越老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老师。”他正是用书籍来铺筑起自己的成才之路。从繁琐的教学事务中摆脱出来,挤时间读书。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几本书,随时翻阅。他每天早晨和学生一起背诵经典篇目,背《诗经》《楚辞》,背《论语》《老子》,背朗读宋词。他坚持民学生一起写读书随笔,记录读书心得。他还倡导“教师需要补点‘哲学’。”他通过学习哲学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正是通过废寝忘食的阅读,常老师夯实了自己专业成长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
读书与反思是教师专业腾飞的双翼。他说:“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在善思者的头脑中才能活化为智慧。只有将粗糙的、混杂的、表面的、肤浅的、零碎的教育大杂烩,经过反思的发酵、过滤、提炼、蒸发,最终才能煮成一道道精美喷香的教育美餐。”他一再强调:“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确实,只有思考才能帮助我们从
2
无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位教师只有兼具底气和灵气,都会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表现出教育机智。常老师钻研教材,可以静坐思索,直到夜半。他反思总结每一堂课的优劣得失,总结教训,撰写大量详尽切实的教学反思,用以指导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体现了他善于思考的功夫。他曾连续三次荣获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教师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先后发表他的作品达2百多篇。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源自于他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作一种表达生命意义的方式,把读书、实践、反思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乐趣,并不断地超越自我。
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就能从常作印老师的事迹中,从他的言论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只有成为名师,我们才能收获专业的尊严和社会的敬重。庸师是没有未来的。常老师的成功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从自我觉醒开始,立场做一名卓越的老师。他从读书学习开始,从向身边的每一位优秀老师学习开始,从模仿名师上课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开始,再到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坚持专业写作,坚持自我研修,提升教学艺术,提高专业素养,最终形成了个人新颖的教学思想和成熟的教学风格。当然,这条路不是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崎岖的山野险径,注定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是不经历蜕变的焦灼痛楚,怎能有彩蝶的绮丽绚美?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老师写道:“十几年来,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我逼着自己读书、实践、反思、写作,研究教育规律,大脑经常接受思想风暴的洗礼,使自己一天天走向成熟。”我反复咀嚼这段话,觉得很有必要把自己给逼一逼了。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我从教二十载,弹指一挥间。过去的一切,无过是非,皆已成过眼云烟。在立德树人的新征程中,我将以常作印老师为榜样,不做庸师,追求卓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谢谢大家。(鞠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