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呼麦”--浅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
李鑫
【摘 要】“呼麦”是我国内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歌咏方法,其属于是“喉音”艺术,能够利用声音的技巧,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发出两种声部,十分罕见,堪称是人声艺术的奇葩,也被称为是“天籁之音”。本文即主要针对“呼麦”的发展及其发声、演唱形态进行了论述,并就其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发扬光大。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00)016 【总页数】2页(P108-108,109)
【关键词】天籁之音;呼麦;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作 者】李鑫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正文语种】中 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各种演唱方式占据了世界音乐主流,民族音乐逐渐势弱。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成为了一大研究焦点,以“呼麦”演唱艺术为例,其具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继承这一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兼具现实与历史意义。
“呼麦”属于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另外一种演唱方法,因此由被称为是“浩林·潮尔”。“呼麦”这一名称来自于Hoomii(英文)、xoomei(图瓦文)
的音译,其本意为喉咙,也就是喉音的意思。根据我国相关专家考察后发现,该种喉音艺术发源于阿勒泰山麓,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其通过喉咙紧缩唱出复音、双声,属于是泛音咏唱技法[1]。“呼麦”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发出两种音响线条,展现出一种十分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基于“呼麦”的悠久历史以及独一无二的演唱方式,其被称为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更是被誉为是“天籁之音”。
在上文中已经解释了呼麦的愿意指的是“喉咙”,其有两层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各种喉音;其二指的是由中泛音至高泛音的特殊唱法,其发音十分类似于母音,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口腔形状如同“呜”。与其他的唱法相比,呼麦的唱法更加的平实,具有一种兼容并蓄之感,其主要分为两大演唱方法,一是泛音发声法的“伊斯格勒”高音呼麦;二是“哈日嘿拉”低音呼麦。上述两种唱法中,均会使用到第6、8、9、10、12、13泛音,其正好构成五声音阶。由于原生态的高音呼麦,指的是挤出的声音,因此其也会被译为哨音,无主旋律、无歌词、节奏自由是此种演唱方法的主要特点,在演唱时需拱起舌头,并于口腔前端将一个小共鸣腔隔出,嘴型如同“喔”,喉部发出扁而紧的声音,由于舌头的前后移动,将共鸣最强的泛音改变,共鸣腔小了,则泛音就更高了。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喉头、软颚、舌头、嘴唇以及下颚形成一个良好额配合,使得一个人就能够在同一时间发出不用的声调,达到一定的音像效果。图瓦人认为呼麦模仿的是夏天风吹过大草原的声音,蒙古人认为呼麦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其神奇且神秘[2]。
呼麦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单独演唱;二是非单独演唱,此两种表现方式均得以流传。其中,单独演唱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山地区,该种演唱方式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呼麦形态即为相近,但是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非单独演唱则是将呼麦和蒙古族长调互相结合,构成有名的和声演唱“潮尔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传承十分依赖于“人”,当前
我国草原文化受到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其传承链出现了明显的弱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意义非凡。 (一)加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内蒙古地区已经意识到了“呼麦”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意义所在,从2001年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就对其进行抢救性的发掘,通过该多次邀请蒙古国专家进行讲学和指导,逐步培养出了专业的呼麦手,使得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得以传承[3]。
为了能够保证呼麦的持续传承,应加强对呼麦传承人的保护,提高其生活待遇,并呼吁他们举办专门教授呼麦。当前,不少呼麦艺人也十分重视呼麦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推广呼麦,并录制呼麦音响专辑,实现歌曲的长久保存。
(二)发挥学院传承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呼麦的生存土壤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基于我国的当前教育背景,利用学院实现呼麦艺术的传承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做法。当前,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大专院校中,专门设立了呼麦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在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也设立了一门呼麦选修课程,供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学习。此外,对于学院而言,其具有一支专业的、有实力的学术团体,能够实现对呼麦艺术的系统发掘和整理。例如:很多学者虽然不是呼麦传承人,但是其经过专门的音乐训练,熟悉“原生态”民歌,知道何种民歌是好曲子,通过他们对呼麦的研究,更高进一步推动其向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4]。
当时,在呼麦向着学院传承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不得忽视民间艺术者,须知“真正的艺术来自民间”。学院应组织学生想广大的民众学习,搜集民间的一些佳作,在地域环境中体会呼麦多表达的情感,从而有效弥补学校教学过于理论的缺陷,真正
实现呼麦这种原生态艺术的不断传承。 (三)培育观众,培育社会需求
无论是对于商品或是艺术而言,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需求决定其发展。基于此,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的传承和保护中,必须意识到培育观众和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只要需求增多,则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自然增多,其也会自发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商品是具有生命周期的,也就是其是否有用、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真正被推广,艺术也是如此,想要实现呼麦艺术的在此繁荣,则必然要使得更多的观众认识到此种艺术,并接受它。因此,如果单单是从或是学术方面对呼麦进行保护,则必然导致其被“养在深闺人未识”,仅仅只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或是传承人知道其艺术价值,或是相互之间自娱自乐,外界对其一无所知,甚至是在寻找传承人方面的难度也十分大。
因此,只有真正呼麦艺术推向大众,使得其经受社会的洗礼,方能够实现其自由的发展。对于呼麦演唱者将其相关主管部门而言,必须发散思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加强呼麦的宣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更多地在人民群众面前展示呼麦,令观众感受到呼麦的神奇之处,甚至是愿意自主了解呼麦。总的来说,尽管呼麦是一门艺术,但依旧需要人去经营,真正将它推向市场。 (四)发展需与时俱进
呼麦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同时,还应实现其现代化的发展,以更好的迎合观众的口味,令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学习这门艺术。例如:可以试着将呼麦的唱法融入到流行音乐中,使得其与爵士乐、打击乐等充分融合,令更多的观众聆听到呼麦,并感受到其艺术价值。
创新是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发展的不二法宝,通过再创造的方式,可以令更多的传统民族音乐与时代接轨,在保留其原生态本质的同时,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实现传统向着现代的转化,开拓自己的市场,以不被时代所淘汰,在民族音乐之林中占
据着一席之地。因此,对于呼麦而言,当前更需要的是不再固守原生态唱法,而是在保持其本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真正发展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好音乐。
综上所述,呼麦是蒙古草原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口口相传至今,是活的音乐化石,也是最具艺术价值的瑰宝。2005年9月,内蒙古呼麦申遗成功,不仅是肯定了其文化价值,更是呼唤更多的人加入到呼麦的传承与保护中,使得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文献】
[1] 博特乐图.“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2,02:15-20.
[2] 乔玉光.“呼麦”与“浩林·潮尔”: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称谓与表达——兼论呼麦(浩林·潮尔)在内蒙古的历史承传与演化[J].内蒙古艺术,2005,02:74-77.
[3] 戈琳娜,张劲盛.全区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保护工作汇报会综述[J].内蒙古艺术,2013,02:116-117.
[4] 苗金海.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驿站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0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