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13-2017年三大期刊的统计分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13-2017年三大期刊的统计分析

来源:99网
2020年1月

第35卷第1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Jan.2020

Vol.35No.1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2013-2017年三大期刊的统计分析

邱德胜,邓寓兮

()西南大学哲学系,重庆 400715

[««摘要]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三大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稳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所加强;研究者队伍结构的年轻化趋势逐渐形成;未来的科技哲学研究势头良好,大有可为.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统计分析;回顾;展望/DOI:10.16573.cnki.1672-934x.2020.01.004j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N031  [A  [1672-934X(202001-0018-11

发现研究者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三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关注依然2017年刊发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BasedontheStatisticalAnalsisofThreeMaorJournalsfrom2013to2017yj(DeartmentohilosohSouthwestUniversitChonin00715,China)pfPpy,y,gqg4

:ReviewandProsectonthePhilosohfScienceandTechnoloppyogy

QIUDe-shenDENGYu-xig,

,andtechnolo"ResearchonDialecticsofNature","JournalofDialecticsofNature"and"ResearchonPhilosohfgypyoScienceandTechnolo"from2013to2017,wefoundthatresearchers'attentionsonthethreemainresearchareasofgy,,Chinesephilosohfscienceandtechnolorestillsolidthatresearchonrealisticissueshasbeenstrenthenedpyogyag

:AbstractThrouhstatisticalanalsisofacademicpaerspublishedinthethreemaorournalsofhilosohfsciencegypjjppyo

,thattheyounertrendoftheresearcherstructurehasgraduallormedandthatthefutureresearchonscientificandgyftechnoloicalhilosohasagoodmomentumandhasgreatpromise.gppyh

:;;Keordshilosohfscienceandtechnolostatisticalanalsisreview;rosectppyogyyppyw

作为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三大重要学术期刊—

«()、«自然辩证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和«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19-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重庆市人文17XZX008)15YJC720020)

);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重点项目(西南大学高校重大项16SKB037)目(SWU1709217

,伦理学研究;邓寓兮(重庆北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1994-)

,作者简介:邱德胜(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科技1975-)

18

2020年第1期

邱德胜,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研究»以下简称«科哲»相对集中地展现了该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全貌.通过系统梳理分析2013-2017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助于把握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并合理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总体而言,这五年,三大期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728篇,2013-2017年每年发文总量依次为537篇、533篇、558篇、550篇、550三大期刊,五年分别发表学术论文的总量为

«研究»发文总量超过1419篇、702篇、607篇,

并和重组.具体而言,将«研究»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科哲»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通讯»的“科学技术哲学”等栏目;«归并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科技与社、«、«会”科哲»的“科技与社会”通讯»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文化学”等栏目归并为“科;«、«技与社会”研究»的“科技思想史”科哲»的“、«科技史”通讯»的“科学技术史”等栏目归并.除了这些栏目之外,为“科学技术史”三大期(刊所有的其他非常设栏目归并为“其他”详见).表1

(“一)科学技术哲学”发文数量居于榜首

«««篇,总体数量稳定.其中,研究»通讯»科哲»

另外两份期刊之和,这与«研究»每月一期,而

««通讯»科哲»两月一期的发文频率直接相关.三大期刊发文类型统计分析  一、

我们2017年的实际发文数量.在统计过程中,在三大期刊常规栏目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归

此次统计的数据来源是三大期刊2013-

量共11占发文总量的4位居榜84篇,3.4%,首.尤其是2科学技术哲学栏目论文占013年,比达到4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随后三年一9.3%,科学技术哲学栏2017年有所反弹.总体看来,目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稳坐头把交椅.

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降到谷底为39.8%,

“科学技术哲学”栏目在三大期刊上发文数

表1 三大期刊2013-2017年分栏目论文类型统计表

栏目科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其他总计

2013年篇数2651238267

2014年篇数2531318663

2015年篇数22613110455897

2016年篇数21914010755084

2017年篇数22113110555093

总计篇数百分比/%6564492728439

43.424.016.516.1

百分比/%49.322.915.3100.012.5

百分比/%47.524.616.1100.011.8

百分比/%40.523.518.6100.017.4

百分比/%39.825.515.3100.019.4

百分比/%40.223.816.9100.019.1

1184

537533100.0

只统计学术论文,会议通知、纪念类等文章不算在内.  注:

“二)科学技术史”发文数量一波三折  (

全部发文总量的1但其比率并不稳定,中6.5%,间多有变化.其中,2013-2015年发文总量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峰值18.6%,2016年降到“加到1科学技术史”刊文总6.9%.总体而言,量有所增加,表明学界对科技史研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详见图1

图1 三大期刊栏目文章类型统计趋势图

“科学技术史”栏目发文总量共4占49篇,

其发文比例增15.3%后,2017年开始出现反弹,

1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文数量总体持平

共发文6发文数量占三大期刊论文总量56篇,有少量波动.具体而言,从2013年到2015年逐年有所增加,发文比例从2013年的22.9%增加到2016年的25.5%,2017年又出现小幅回落.

(四)其他特色专题或专栏

“除了“科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史”等共同的栏目之外,三大期刊还有体

“科技与社会”栏目的发文数量位居第二,

(化科技传播的测量与细节专栏”2015年第6等.这些专栏或专题多为临时设置(除3期)

«,通讯»的“人物评传”以外)反映了期刊对科技领域重大发展问题的密切关注,这也显示出期刊与时俱进的办刊特色.

三大期刊发文作者群统计分析  二、

«作者群是学术期刊的基础,对«研究»通«讯»科哲»三大期刊作者的年龄、职称、地域以及作者所在单位类型等基本信息加以统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作者结构.

(一)作者出生年份区间统计

«研究»发文作者中“比例最高1.80后”«从表2可知,研究»的作者总量是1900、“(期)技术史与大国工匠精神研究”2017年第

的2该栏目发文数量基本稳定,仅4.0%.并且,

«现各自特色的重要专题或专栏.例如,研究»在2先后设置“科技与生态文013-2017年间,(、“化建设专题”传统文化与中2014年第1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8期,2017年第8期)“(、“地方性知识研讨”大数据2016年第7期)“(、“人物评传”常设专栏)科技改革:回顾(、“与反思专栏”科学实践与科2015年第1期)(、“学实践哲学专栏”晚清跨文2015年第3期)

出生时间1949年以前

2013年1243120125387681

2014年39801353619935

2015年3610714638417708

(国科技的命运专栏”2015年第6期,2016年第(、研讨专栏”2016年第2期,2017年第11期)(研究专题”等.«通讯»则设有2017年第5期)

人次,其中1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规模最大,达到698人次;1970-1979年出生的作者规模位居第二,达到5并与其他年龄段12人次,人数拉开很大差距;1949年之前出生的作者规模是最小的,只有35人次;1990年之后出生的作者人数一共有111人次.

2016年3210113437535667

2017年336415839344913

总计35

表2 «研究»作者出生年份区间分布统计表

单位:人次

百分比/%9.61.9

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年以后

总计

1833615126981900111

19.026.936.7100.05.9

注:因«研究»中有部分论文的作者信息不完整,所以本表中的作者总数为1900人.

  依统计可知,1980-1989年和1970-1979年出生的作者群体是«研究»的中坚力量,相比之下,1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群体数量最多,占比也最大.

三大期刊«通讯»作者群“占比最高2.40后”

20

其中,887人次,1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规模最大,达到311人次;1970-1979年出生的规模位居第二,高达2并与其他年龄段人32人次,数拉开很大差距;1990年之后出生的作者规模最小,只有23人次;1949年之前出生的人数一共有37人次.

«从表3可知,通讯»的作者人数总量是

2020年第1期

邱德胜,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表3 «通讯»作者出生年份区间分布统计表

出生时间1949年以前

2013年1949454116107

2014年2135495616724

2015年11273547721964

2016年10133950681844

2017年13334174179135

371912323118872393

单位:人次

总计

百分比/%10.421.526.235.1100.02.64.2

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年以后

总计

通讯»  «1949年以前出生的作者群体占比达到4%,是三大期刊中占比最高的.毋庸置疑,这一群体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开创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见证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

注:因«通讯»中有部分论文的作者信息不完整,所以本表中的作者总数为887人.

人数最少,只有1占总人数的1%,相比之2人,下,是三大期刊中占比最低的.

“作者群体在三大期刊中的比例总4.80后”

体呈上升趋势

统计的作者总量是3656人次.其中,1980-

从表5可知,2013-2017年间三大期刊所

«科哲»作者群中,1990年之后出生的作者

三大期刊中«科哲»作者群体“占比3.90后”

最低

人,其中1占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人数最多,总人数的3而16%,970-1979年出生的人位居的作者群出生年份区间以1970-1989年为主.

出生时间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年以后

总计1949年以前

2013年2933605418004

2014年2424656718716

«由表4可知,科哲»作者人数总量是869

高达131989年的作者人数是最多的,22人次;

达到1970-1979年的作者人数位居第二,1020人次.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共占总人数

的6说明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研究的主要4.1%,

单位:人次

2.3

«第二,占总人数的3在一定程度上,科哲»2%,

表4 «科哲»作者出生年份区间分布统计表

2015年1827526316211

2016年1327485515346

2017年1736517418763

作者人群为1970-1989年出生的中青年学者.

总计1011472763138691220

百分比/%11.616.931.836.0100.01.4

注:因«科哲»中有部分论文的作者信息不完整,所以本表中的作者总数为869人.

表5 三大期刊作者出生年份区间总表

出生时间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年以后

总计1949年以前

2013年2391

2014年1584

2015年2081

2016年2358

2017年1163

92

单位:人次

总计377102013223656146699

百分比/%10.319.127.936.2100.04.02.5

1632252207286

13920725871512

13220628174222

13219925771243

13318330675963

注:其中有48位作者因出生信息不详未列入本表.

21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

  出生于1980-1989年的作者刊文数量不

断上升.而出生于1占总960-1969年的人群,人数的1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大多是高校9.1%,的教授,他们有着深厚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学术修养,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带头人.1950-1959年出生的刊文作者占总人数的

多为已经退休但依然还在为学术研究10.3%,贡献力量的资深教授.1949年以前出生的作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活跃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研究领域,他们大多是我国科学技术者人数仅占作者总人数的2.这一部分作者5%,

哲学事业的奠基人.

(二)作者群身份统计

按照作者群职称和角色的不同,将作者群身份划分为两种,其一为职称身份,根据我国颁布的职称标准,划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其二为角色身份,主要包括三类:博士生、硕士生和其他.

次,其中正高级11副高级780人次,13人次,中级6博士生664人次,94人次.

单位:人次

总计1180713664396941753704239

百分比/%31.919.217.91.14.76.518.7

从表6可知,三大期刊发文总数3704人

表6 三大期刊作者身份统计表

身份

正高级

职称

副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

角色

硕士生其他总计

2013年241137135114038130

2014年211143136113251135

2015年253136131113947138

2016年23514712021483544

2017年24015014241432959

732719755731767100.0

.注:三大期刊中作者身份不详的都归为了“其他”

正高级人数最多,而副高级、  从图2可知,

中级以及博士生的人数相差甚微,初级职称的人数非常少.

研中的佼佼者或带头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研究者是科技哲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他们科研基础扎实,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学术兴趣浓厚,创新能力强,还将为科技哲学研究源源不断地做出贡献.博士生位居第三,他们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生力军,思维敏捷,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具有中级职称的研究者发文占比稍小于博士生,而博士生熟悉科研流程,科研实力初现,未来潜力巨大.硕士生仅1虽然不75人次,多,但每年都有发文,他们将是未来科研团队的

图2 三大期刊发文数量与作者身份相关性分布图

综上所述,三大期刊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比最大,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脊梁.这一部分人群大多是我国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授或研究员,普遍具有丰富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坚定的学术追求,是科

22

3704人次相差很大.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论文作者的单位大多都为高校或科研院所,除此以外的人群占比极低.

(三)作者单位所在地域统计

«如表7所示,研究»作者单位所在地域的

后备力量.其他人员共有2与总量的39人次,

2020年第1期

邱德胜,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前1江苏、辽宁、浙江、山西、广0名分别是北京、东、湖北、上海、湖南、山东.其中,北京位居第一,有4占总量的2江苏位居第52人次,3.8%;二,有1占总量的8.辽宁第三有68人次,8%;

占总量的6.129人次,8%.

«如表8所示,通讯»作者群所在单位地域北京位居第一,有2占总量的238人次,6.6%.

的前5名分别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

表7 «研究»作者单位所在地域统计表

单位:人次

地域2013年201总计百分比/82014年2015年38931896年2017年北京3594江苏23253015223辽宁19323814261688.8%浙江1921122627126.8山西27192817261195.85.9广东251723102924211711103065.6湖北271012161991955.3上海10131826274.0湖南118126181017814.8山东19160160763.5福建16

147

1287

522.8陕西2.8河南2641507111654542.8黑龙江1107185137

81

7532.7安徽2.7重庆77571432.5内蒙古4485111371.0天津27476381.6四川25687201.5广西46437290.5江西42341180.8吉林13233160.8贵州433331613514150.8河北010311440.7云南0002270.7海南1011240.4中国0110130.20001030.2中国澳门0002120.2德国0020020.1甘肃0100020.1美国0000120.1芬兰00101110.1荷兰000110.1宁夏00.1英国3880361038401903

0.1总计

3770

3931100.0.1

23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

表8 «通讯»作者地域分布统计表

地域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西湖北山东陕西河北美国辽宁湖南安徽天津福建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广西贵州英国云南吉林四川重庆澳大利亚甘肃江西中国新加坡奥地利加拿大捷克墨西哥青海西班牙中国以色列总计

2013年401811191388633124523111110222201010100000001620

2014年44141287986111530245516201120102100100000016705

2015年461515121059866777697414012110111100100011001960

2016年57151510121047105443203402300111100100110000190157

2017年512314111163615346526401201100000110000001117909

总计2388567574941272726242222212118161410885555433332211111118941

单位:人次

百分比/%26.69.57.56.45.55.04.63.03.02.92.72.52.52.42.42.01.81.61.10.90.90.60.60.60.60.40.30.30.30.30.20.20.10.10.10.10.10.10.1100.00.1

45

24

2020年第1期

邱德胜,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科哲»作者单位所在地域分布  如表9所示,的前5名分别是山西、北京、江苏、广东、辽宁.其

2013年5717171613106453534312500000110010018208

2014年591818121669836651363022223000000011910

2015年55241298108525453332121013100110017506

中山西位居第一,有2占总量的257人次,8.3%;北京位居第二,有1占总量的102人次,1.3%.

单位:人次

总计2571027159494535292320181816141010886553322211907150

百分比/%28.311.37.86.55.55.45.03.93.73.22.52.22.02.01.81.51.11.10.90.90.70.60.60.30.30.20.20.20.10.1100.00.1

2016年412299

2017年45211513101312732452631354111220000195068

表9 «科哲»作者地域分布统计表

地域山西北京江苏广东辽宁湖北上海湖南陕西浙江重庆山东福建天津河南安徽吉林内蒙古贵州河北广西美国四川甘肃黑龙江加拿大云南澳大利亚墨西哥江西总计

1014101096453213110001000101016410

34

«研究»的作者群主要分布区域  综上所述,

依次是北京、江苏、辽宁、浙江、山西.«通讯»主

要发文地区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科哲»主要发文地区依次是山西、北京、江

25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

苏、广东、辽宁.可以看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作者群主要在北京、江苏、山西、广东、辽宁等地区.结合表格7、8、9进一步统计可知,在三大期刊发文作者群总体规模是3704人次,从作者群地域分布看,从多到少依次为北京(、、、山西(江苏(792人次)408人次)324人次)、、广东(上海(辽宁(217人次)203人次)201人北京、山西和江苏的作者群规模占到总规模的以上地区可以说是科技哲学近些年研41.1%,究的重镇,而上述前八名的地区作者群人次之和占了作者群总体规模的6这充分反映8.1%,了科技哲学研究的地域差异.

(四)作者所在单位类别统计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并列出了“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这一举措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但传统的985、211大学以及普通院校的划分方式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文依然沿袭、、.其中,次)浙江(湖北(191人次)185人次)

传统的高校分类办法,将高校区分为985、211大学、普通高校以及其他四类,并按作者所在单位进行分类统计,试图揭示作者所在高校的类别与发文之间的关系.

占总量的21091,9.5%;211大学作者人次共占总量的1普通高校作者人次共计726,9.6%;占总量的41660,4.8%.普通高校的规模总量

工程大学和3相比之下,普9所985工程大学,

三大期刊中985大学的作者人次共计

较大,具有相对的数量优势,全国仅116所211通高校达到26截止231所(017年5月31日,

.港澳台地区高校除外)按学校种类分,

来自92013-2017年,85大学的作者群平均发文2来自28人次/校;11大学的作者群平均发文6.来自普通院校的作者群平均发3人次/校;211大学.由此可见,985大学和211大学相比普通高校在科技哲学研究领域具有更强的科研).实力(见表10

单位:人次

总计57840582719032801493481178942331724859071793

百分比/%30.421.343.41004.9

2016年1131613776122721905027851642351588

2017年11617739356386217944108195142232080

文0.其次是6人次/校.985大学位居第一,

表10 三大期刊作者单位类别统计表

期刊

单位985大学

«研究»普通高校

其他总计985大学

«通讯»普通高校

其他总计985大学

«科哲»普通高校

其他总计211大学211大学211大学

2013年1021813884833701625033961823111986

2014年12114836146317016743105191835201874

2015年1261603846925741964635911753282177

31.316.738.910013.125.718.953.5100.01.9

“双一流”大学名单于2既包括2同时也包括  注:017年9月20日正式公布④,11大学和985大学,部分普通高校,本研究数据截至2为统一统计口径,继续使用9017年12月31日,85大学、211大学和普通高校的传统分类方式,以确保统计数据的连贯性.

26

2020年第1期

邱德胜,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三、

通过对科技哲学研究领域三大期刊论文发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鸟瞰科技哲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概况,并借此展望科技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科技哲学三大主要研究领域异彩纷呈近年来,三大期刊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就科学哲学而言,总体来说,学者们对科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史等相对固定的常设栏目所涵盖的科技哲学领域研究命题的关注依然保持较高水平,这不仅反映出学者们对全面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做的实际努力,更反映出在我国日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开拓创新、关注现实并抱有希望彰显科技哲学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

(二)研究者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一方面,传统科学哲学问题依然备受关注,如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科学发展的模式以及科学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争论等;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问题也得到了较为集中的研究,如另类科学哲学、语境论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

科学文化哲学等[1

]技术哲学将从技术与自然.就技术哲学而言、技术与科学,一方面、技术与,

经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心理以及技术评估等方面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工程哲学将向工程技术哲学、工程伦理等领域深入拓

展[2]

活力,.

显示出技术哲学研究具有极强的生命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研究也极为重要,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仅次于“科学技术哲学”板块,受到学界的密切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文化研究、科技创新研究、科技伦理研究、科学技术与公共研究等主题上,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虚拟世界正在出现,并且在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中发挥

越来越大的影响[

]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相信随着科技的持续进展的持续复杂化,科学技术

与社会[4](P364-365

)这一研究领域还将得到不断

强化,进而成为科技哲学关照现实的一个重要方向.

同时,近年来,科技史的研究依然得到学界一定的重视,学界除了继续关注一些传统的科技史或科学思想史的研究选题外,还在诸多的科技史个案上下功夫,显示出科技史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29究-领49岁的中青年学者

域的中坚力量,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哲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大期刊中能见到一些国外学者发表论文,反映出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有所提升.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博士生、硕士生的人数不断增加,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预示着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正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交替时期—

——中青年研究者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者队伍的年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自我调整,以中青年研究者为主要力量,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化研究队伍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中青年学者规模的逐渐扩大,一些与新技术、新科学关系密切的新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并逐渐走向深入.综合看来,随着研究者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科技哲学领域研究的创新动力将会不断增强.

(三)科技哲学的未来研究大有可为科技哲学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以

及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哲学反思[

4](P1)

着我国科技哲学事业人才队伍的年轻化,.人随才规模的扩大化,加之目前智能时代的来临,科技哲学研究必将大有可为.

经典的科技哲学问题依然是未来科技哲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传统的科技哲学涵盖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技思想史五个基本研究领域仍然需要持续推进.重要的是,在智能出现的特

2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

定历史时期,学界应结合这一新的社会背景,加大对智能技术的哲学研究,传统的科技哲学问题也需放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作出重新解读.

可以预见,随着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大数据应用以及虚拟现实为基础的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智能时代进行度、多层面的哲学反思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哲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三大期刊应关注这一新的动向,积极推出创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科技哲学学科积蓄力量.

[注释]

会议通知、纪念类等文章不算在内.①只统计学术论文,

②数据来源参见:2017年最新教育部985大学名单、211大

///mnw.cnnewsshehui1745828.html.

/://教育部h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ttwww.moe.phtml.

/////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④«

[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教育部:20172号]EBOL].httwww.moe.ov.cnpg

//_//_srcsiteA22moe843201709t20170921314942.html.

[参考文献]

[]陈凡,程海东.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1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2M].[]吕乃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和新领域:国家”层面的3

1-6.2019.

版社,2014:14-1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141148-14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TSJ.2019(4)

[/://学名单(按省份分类)闽南网:EBOL].httwww.p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M].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喜获

“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等2项荣誉

2019年11月25-28日,“‘双一流’建设

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责任与使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会议公布了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术期刊评优结果,《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本次评优活动中获得2项荣誉:《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科技哲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检阅办刊成绩,总结办刊经验,进一步探索高校社

28

科学报未来发展之路,经教育部社科司批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了本次评优活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正确的导向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824,在全国436种同类期刊中排名第60位,首次进入Q1区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A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