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就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备课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而备课时上课的准备,事实表明,一堂课的成败与备课是否充分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透彻,对学生情况了解的清楚,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步骤,才能有效地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备课环节的主要内容:
备课核心要素之一:备学生。备学生又分为五个环节,1备全体,了解需要、研究差异。2备基础,先前知识、知识了解。3备能力,能力倾向、能力水平。4备问题,问题发现、问题评价。5备情绪,情绪把握、激发兴趣。
备课核心要素之二:备课程。备课程又有五个要素,1备目标,理解课标,构建目标。2备知识,掌握知识,创新知识。3、备技能,掌握技能,培养能力。4备意义,挖掘蕴涵,生成意义。5备资源,开发资源,丰富内涵。
备课核心要素之三:备情境。备情境又分为五个方面,1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备思维情境,激火学生思维火花。3备活动情境,提高学习乐趣。4备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平台。5备环境情境,创最有效教学情景。
备课核心要素之四:备自己。备设计又分为五个方面,1备风格,弘扬个性,塑造特色。2备弱点,认识自我,长善救失。3
备期望,面向全体,充满信心。4备形象,挖潜在课程,体现情感目标。5备话语,升华教学,提高艺术性。
备课核心要素之五:备设计。备设计又分为五个方面,1备过程,重视经历,体验过程。2备方法,创新方法,提高效率。3备时间,合理安排,追求效益。4备拓展,精心研究,引向深入。5备课件,教学辅助,事半功倍。
二、上课的主要环节
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一)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导入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整个的教学进程。实践经验表明,一般以2—3分钟较为适宜。导入的类型很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
(二)课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系指从导入新课到结束前的这个时间段。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策略。上课开始,教师提出一种对新旧知识起连接作用的陈述,被称为“先行组织”,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学习材料。先行组织把学习材料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这种作用犹如认识路线,指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全过程。先行组织的设计不是针对教授内容本身,而是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定向的作用。先行组织策略的实施步骤是准备材料,设计学习过程,呈现预备性材料或新材料,从中抽象出新信息,运用活动强化。
2、问题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策略。不少研究发现,当前90%以上的课堂提问是要求学生回答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可见,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提出“有效的问题”。编制有效的问题,可从下列几方面考虑:提出“假
设”的问题,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事物加以思考;提出“比较”的问题,对资料、观点、答案就其特征或关系比较异同;提出“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提出“整合”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多种资料、观点、原理,让学生演绎出新的观点;提出“类推”的问题,由已知原理、观点推出未知的原理、观点。
3、发散、集中教学策略。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进行“脑力震荡”,然后,教师、学生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来。运用该策略要找准发散点,给学生以充足时间进行发散与集中思考。
4、反思教学策略。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检讨教学、学习活动。逆向思维具有逆向性、批判性和新奇性等特点。逆向性指从对立的角度、反方向的动态过程中思考问题;批判性指克服思维定式,排除实验、习惯及逻辑常规的干扰,向传统提出挑战与批判;新奇性指逆向思维能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独辟蹊径,得出新奇结果。逆向思维的这些特点有助于师生共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5、练习策略。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随机穿插进行口头或书面、黑板上或本子里、个别或集体等多种形式练习,从而达到启迪、反馈、巩固、迁移的目的。有效使用练习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练习的目的与功能选择练习的时机与形式。
②教会学生练习。练习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教给他们各种练习的方法,使其学会练习。 ③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此外,还有精讲精练策略、自主发展策略、学习指导策略、教书育人策略、因材施教策略、促进自我发展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主题探索策略等。
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序解散”。为此,教师需要课前做精心准备,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策略。 (三)常用的这类方法、策略主要有:
① 系统归纳。课临到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归纳总结,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② 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对立、近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找出异同,这有利于理解新概念,巩固旧概念。
③ 用作铺垫。在结束一节课时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④ 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使新知巩固。
⑤ 最终奏雅。课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时再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和探索,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好的结束方法和策略。
⑥ 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工作的能力和习惯。课外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授课制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