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是课程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太阳能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岗位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现将建设上述课程的做法和心得体会做一总结。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
(一)强调“校企合作”
课程组主动自觉地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在课程设计中,校企共同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并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教学方法的探讨及考核标准的制定。从而确保了课程整体设计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是按照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把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于特定的发展情景及实训任务、项目中;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协调、合作的观念和竞争意识;再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科学选择教学媒介,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爱学、会学、会用,以全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效。
(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将“为就业服务”的理念融入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中,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了课程的职业性要求。为了让学生尽早地体会到职业环境,学院投资打造了现代控制实训中心,构建了自动控制实训中心等实训场所,通过企业化实景教学,让学生边做边学,力求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培训的“零距离”。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多赢。__公司与我学院签订了专门的“订单式”培养班协议。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第一步: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工作。我们组织团队教师对__公司、__公司等企业的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调研,通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对太阳能行业一线骨干工作岗位的作业过程和作业技能进行分析,制订适合于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并符合国家太阳能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要求的岗位能力标准,进而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与方法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把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社会联系,形成主题任务,进行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工作项目,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动态学习。教学全过程贯彻做中教的方法。
第三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条件下学习。为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提供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开放时间,开发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第四步:构建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课程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实训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通过项目进度和任务完成度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必要的学习反馈意见。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督导与领导听课评课,教师互相听课,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
第五步:设立化的考核模式
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模拟实战和综合运用等化考核
体系。通过批阅实验报告、进行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试,按照项目完成进度和任务完成程度,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本专业还运用模拟实战考核方法、系统规划和综合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改变过去单一考核理论掌握程度的传统方式。
三、课程建设做法
(一)根据行业需求,定位专业核心课程
酒泉太阳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属温暖带干旱性气候__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33.4-3317.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8-75%,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45-154千卡/平方厘米,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仅次于西XX区,是太阳能发电的理想地域,也是典型的光能资源富集区;酒泉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境内地势平坦,大部分区域为荒漠戈壁,特别适宜建设大规模光伏发电站,是国家规划建设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__市是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光热资源蕴藏量20亿千瓦以上,截止20__年底__市光电装机243兆瓦,到20__年,光电装机将达到20兆瓦,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此我们针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开设了太阳能应用技术专业。
通过到__公司、__公司、__公司等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确定了风机零部件加工制造、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设计、机械安装、电气安装、机械检修、电气检修、风电场运营等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群,我们和太阳能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一起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其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整合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合形成行动领域。
按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要求,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二)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我们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参照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校企共同以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方案设计。
(三)根据培养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的课程开发思路,与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充分研讨,认真太阳能应用行业中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和未来光伏及光热新技术及新工艺发展动态,参考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意见,根据太阳能企业在相对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仔细梳理,确定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建设效果
我们课程建设团队与行业与专业领域专家、用人单位进行论证,并听取多方意见。行业、检验课程建设效果,我们从行业专家、教育领域专家、教师和学生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建设的课程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评审省级精品课程,《光伏组件生产与检测技术》正在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太阳能应用技术专业正在评审省级特色专业、太阳能应用技术教学团队正在评审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在建设课程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__市级科研课题一项。发表专著或论文4篇、专利4项、设备3套。
(一)行业专家对课程的评价
(二)教育科研领域的专家
三、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一)形成了“五个匹配”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课程能力匹配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匹配工作任务、教学条件匹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匹配教学情境、考核方式匹配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二)开发了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课程
课程设置源于行业产业的发展,学习情境的设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开发实训平台及共建实训基地,在对企业资源进行提炼加工的基础上,按教学规律重新序化教学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按行业标准设计考核标准,课程建设由校企全程合作,开发了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课程。
(三)创新了“三导三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学、协同学习、指导学习”等形式掌握太阳能应用行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师通过“引导、辅导、督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