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例慢性重症肝炎医院感染分析
了解慢性重症肝炎合并医院感染的情况对转归的影响。回顾性调查近4年慢性重症肝炎住院122例发生院内感染32例,感染率25.49%,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黄疸高低等情况有关。32例合并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5.49%,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黄疸的高低情况有关。
标签:慢性重症肝炎;院内感染;患病率
性重症肝炎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从而导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是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再则慢性重症肝炎一般住院时间长及本病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一旦发生院内感染直接影响病情的恶化延长了住院费用病死率上升。本文对我院感染科近4年住院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共收治慢性重症肝炎122例,男99人,女23人,平均年龄44.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2岁,60岁以上的11例。
1.2诊断标准 慢性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第10次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正标准,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诊断标准”入院48h以后发生的感染为院内感染。
1.3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病理按统一表格逐一登记,统一分析。
2 结果
2.1院内感染率 本次调查122例病例中,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25.49%,其中5例发生2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感染例次41例,感染例次发生率33.61%
2.2感染部位 腹腔感染与呼吸道感染最多,其胃肠道,见表1。
2.3 住院天数与住院感染的关系,122例患者的住院天数在5~306d,平均天数42.5d,以30d以内,30~60d,60d以上划分界线分三组统计结果见表2。
注:三组数据比较,30d以内组与后两位有显著差异(P<0.05)
2.4 黄疸高低与院内感染关系 122例均有肝功能化验单,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在30~540umol/L之间,以200umol/L,200umol/L~240umol/L,>400umol/L划分三组统计,见表3。
从表3数据比较前两组与>400umol/L,有显著差异(P<0.05)。
2.5院内感染与愈后的关系 12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死亡17例(不包括病情加重后自动出院的病例),32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者死亡17例,见表4。
注:从表4数据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慢性重症肝炎院内感染率高,本组住院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感染率25.49%,接近陆伟明等人分析的结果[1],明显高于其他疾病院内感染率,而院内感染加大了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死亡的升高。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重症肝炎患者院内感染以腹腔、呼吸道、胃肠道为主,发生院内感染时腹膜炎最高。原因是严重的肝损伤,肝枯否氏细胞减少,功能低下,网状内皮系统过滤和吞噬作用减弱。肝功能衰竭时,肠道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等病理生理的改变,为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往往出现腹水使细菌生长有了良好的环境,再则反复抽腹水增加了腹水增加了腹腔感染的机会[2]。
呼吸道感染在慢重肝患者最为常见,往往感冒至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以内源性为主。其它部位及多系统感染,分析与患者肝功能衰竭,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抗生素与激素应用部适有关[3]。
慢性重症肝炎黄疸高住院时间长均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血清胆红素是肝功能直接反应,胆红素高,肝功能损害重。本组资料表明血清总胆红素>400umol型患者,病情重一旦并发院内感染,迅速使病情恶化,死亡明显升高[4]。
3.2总之(提高院内感染临床意义的认识)减少院内感染是提高慢重肝炎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应把慢性重症肝炎作为高危人群重点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把广谱抗生素用作不明原因的预防,慎用激素,重视支持疗法,适当应用调查肠道菌群药物。防止二重感染。
在慢性重症肝炎住院患者中,原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最高愈后差。临床上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必要时腹水检测,血培养,以及早期足量有效使用抗生素。
要降低呼吸道感染及其它部位感染,必须积极做好消毒隔离,采取各项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卫生。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控制空气细菌的含量,切断感染源的途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陆伟明,袁春蓓.慢性重症肝炎合并感染的转归[J].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14.(11).1122.
[2]若愚,李淑莉.肝衰竭所致菌群上移及易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6(3):129.
[3]陈自平,卢圣爱,徐昌清,等.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及其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90-791.
[4]余桂芳,梁建新,曾文铤,等.6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6,27(3):38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