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改革
11公管一班06杨昭珊
摘要: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出现是为了拯救财政危机。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实质上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来处理和地方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但地方税收体系至今没能成型,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不断的探索及完善分税制改革。 关键词:财政 税收 分税制 一、分税制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甚至发生过两次财政向地方财政“借钱”并且借而不还的事。此举是为了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及正常运转,但却严重的伤害打击了地方的积极性。当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可税收收入却没有跟上脚步,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1993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大体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还要多。然而税收收入下降,发展仍在不断继续,偌大一个中国的建设无疑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农产品收购补贴需要钱,各种铁路航空建设需要钱,国家重点型企业也需要资助,可是财政捉襟见肘,没有地方能挤出钱来。于是,在所有人都明白再不进行改变,财政将会垮台的困境下,分税制财政管理改革诞生了!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财政主要承担、外交和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 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后,税种和各税种形成的税收收入分别按照立法、管理和使用支配权,形成了税和地方税(和地方共享税)。其中:税是指税种的立法权、课税权和税款的使用权归属于的一类税收,地方税是指立法权、课税权和税款的使用权归属于地方的一类税收。共享税是指在税收实践中,某些税种的收入并不一定完全归属于或地方,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和地方间进行分配,收入共享。一般来说,共享税是指税种的立法权归(或上级地方)、上下两级分别征收、管理,并各自享有一定比例使用权的一类税种。税款收入按照管理分别入库,分别支配,分别管理。税归管理和支配,地方税归地方管理的支配。共享税的决定性划分标准不是立法权,也不是征收管理权,而是税款所有(支配)权,是按照税款归属标准进行的划分。
(3)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收上缴完成后,通过财政支出,将一部分收入返还给地方使用。
(4)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和地方编报各自的预算后,核定一个“资金调度比例”,按此比例划拨消费税和分享给地方。
三、分税制改革的现状
无疑,分税制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它促使财政收入扩大,从而增强了的宏观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每一项重大举措的实施,都有其利弊。而一个举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不断的寻求完善。分税制改革构建了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框架,规范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但从1994年到如今,分税制改革整整经历了19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明显会出现的问题,与地方的职责不清,导致工作中的混乱,管了不该管的又或者是该管的没管到。
(2)财政收入提高,而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需要,抑制地方的个性发展。
(3)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地方税种除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县、乡级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地方对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过小。
(4)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长久以来省以下没有形成真正的分税制。省以下收入划分由省级根据实情自主决定,而上级单方面决定下级的收入分配模式,也使财权划分极不规范,造成了地方财力逐渐向省、市级财政集中,县乡财政却日益困难的局面。财权层层向上集中,上级的拨款又被层层截留,造成基层财权与事权高度不对称,不能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能。 四如何完善分税制
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1)明确责权,财政和地方各司其职。
(2)完善税种,扩充地方税收来源,使地方财政发挥更大的用处,促进经济等各方面发展。
(3)财政拨款透明化,使对地方的援助能切实落实,杜绝扣款贪污现象。
(4)处理好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既要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增加财政,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的实施。 五对分税制改革的评价
分税制较好的解决了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这一改革,对于理顺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财政体系安稳地度过了十多年,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深化改革和加以完善的地方。如今,我们要着眼于分税制的弱点及不足之处,着力改善以得到一个真正适应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税制制度。 参考文献:《市政管理学》第三版 杨宏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分税制财政研究》 赵云旗 经济科学出版社
《试论分税制财政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张承东 河北大学出版社 《企业税务与纳税统筹》 乔瑞红 黄凤羽 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