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4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0.No.4 Aug.2011 2011年8月 文章编号:1671—7041(2011)04—0107.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周贻白地方戏研究 王 雯 (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武汉430056) 摘要:针对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直接指向的 是戏曲舞台上的“活态”表演的事实,运用活态传承、地域标 志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周贻白在地 方戏研究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出地方戏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首先保持其地域性的 结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周贻白;地方戏;活态;地域标 志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志码:A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Zhou Yibai’S study on Chinese local operas WANGWen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anghan Univ., Wuhan 430056,China) Abstract:For the fact that Zhou Yibai’s theatrical ideas of“nO stage is no theatre performance”directly point tO the“living” performance in Chinese opera stage,using theor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uch as living heritage,geographical and cul— tural landmark,etc.,this paper discussed Zhou Yibai’S protec— tion awarenes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his study of Chinese local operas and concluded that local opera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euhural heritage should be the first tO maintain their regionalism. Key words: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ou Yibai;Chinese local operas;living;geographical and cuhural landmark 周贻自在对地方戏的研究中,既建构了戏曲声 腔流变谱系,又区分了舞台呈现的地方戏差异;既总 结了地方戏艺术形式上的共性,又探究了其百花齐 放的发展途径;既勾勒了地域生态之间的相互滋养, 又梳理了审美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既积累了著名 伶工的相关资料,又回顾整理了传统戏班剧目。由 此可见,周贻自对地方戏的用力之勤、用心之深。这 些成果阐释的正是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 剧观念。所谓“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直接指向的是 戏曲舞台上的“活态”。它所体现的戏剧观也就是种 “活态”戏剧观,即探究古老的戏曲艺术与技艺在原 生环境中生生不息的繁衍历程与生命体征。虽然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保护的要点 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2160。而戏曲 的“活态保护”理所当然始自“奏之场上”。周贻白的 地方戏研究,从地域生态、文化身份和生命体征等方 面给予当下地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重 要的指导与启示。 一、地方戏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性 戏剧史家周贻白在为地方戏溯源的过程中,着 重从地域性的角度勾画其演变轨迹。所谓地域性指 的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环境息息相关,该 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 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 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既典型地代表了该地域的 特色,是该地域的产物,也与该地域息息相关” 。 因此,地方戏的地域性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 传统、地方风俗等方面,它们共同孕育了地方戏并促 使其在各自的生态环境里竞相绽放。周贻白考证了 地域性在地方戏命名、方言、声腔和场上搬演等方面 的决定性作用。 1。声腔以地域命名 比如如何理解“南路”“北路”声调,周贻白作出 了明晰的分析:“湖南的‘南路’,是经过江西乐平或 安徽青阳蜕化出来的‘四平腔’,由‘四平腔’推而广 之的一种声调,而再由湖北的汉剧转播过来的。在 ・收稿日期:2011—04—07 基金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0DB05) 作者简介:王 雯(1975一),女,江苏仪征人,博士,讲 师;E.mail:w8848w@163.corn 108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地域言之,安徽或江西是南方,所以叫‘南路’。西皮 出自陕西梆子,经襄河而至武汉,再传流到湖南,所 以管它叫‘北路’。论其渊源所自,这种分别,较之称 ‘二黄’,称‘西皮’,实可表明其来处,似不能以偶然 视之。”H】3¨由这段文字可知,周贻白注意到声腔在 跨地域性流播过程中,其名称时常会发生变化,有的 根据所经地域来命名,有的则不然。这说明地方戏 的命名有一定的随意性,名称本身并不体现声调的 发,以方言区文化生态特征为依据来进行创作和搬 演。 3.舞台搬演具有地域性差异 北京的皮黄剧本和长沙一带的“南北路”一样都 是源出于徽调和汉调,因此剧本多“老词”。但是因 为长沙和北京所处的区域不同,社会文化、经济地位 有别,因此京剧逐渐在地方戏中风骚。周贻白 充分肯定了京剧在艺术上的优势,并指出它的优势 艺术特性,而是以发源地为中心坐标,以其东西南北 的流播方位来取名。这种命名方式应该首先在民间 普遍采用,而后成为在艺人间约定俗成的共识。也 正因为此,要在原有的行政区划和文化的语境下,才 能理解声腔之间的地域关联以及各地方戏之间的历 史关系。因此,周贻白认为依地域命名的声腔既能 表明声腔之间的差异,又能显示其各自的来路。这 个看法是值得肯定和关注的。 2.方言决定地方戏的声调差异 方言俗称“地方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通行 在一定地域的语言。方言是“民族语言的组成部分, 也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 。这种民族语言的地 域变体决定了戏曲“殊状共体”的分布特点。以闽方 言为例,通常分为闽北方言、闽东方言、莆仙方言、闽 中方言和闽南方言。闽语的这种内部分歧决定了闽 剧也依东南西北不同的地域而产生了剧种差异。如 闽东、闽北的闽剧,闽南的高甲班(戈甲班、九角班), 闽西的山歌戏,莆仙的兴化戏,的歌仔戏。周贻 白指出:“彼此间方言不同,其声调皆各成一路,互不 相通。 ̄[41494即方言决定了戏曲声调的差异,使得各 地方戏能够各自为政,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又如湘剧,旧分为高腔、湘昆、乱弹和灯戏四类。周 贻自认为,高腔、湘昆、乱弹的声调,“因各地语音及 所结合的邻省戏曲有所不同,旧有湘东、湘西、湘南、 湘北之别。湘东以长沙班为代表,湘西以常德班为 代表,湘南以衡阳班、祁阳班为代表,湘北以岳阳班 为代表”H “。即地方戏的地域特征不仅有源于当 地方言的影响,而且有来自于邻省戏曲的影响。当 然,周贻白更多强调的是地方语音对于地方戏的决 定性作用。需要补充的是,语音、语汇、语法是方言 组成的三要素,它们共同受到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而形成地域变体。因此,地方语汇和方言语法虽然 常常被忽视,但它们同样是地方戏保持其本色、立足 于地方乃至全国舞台的根本。正因为地方戏建立在 各地方言的基础之上,因此从案头文本到舞台上宾 自、声腔的表演,都应该从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出 是令长沙一带的“南北路”望尘莫及的。他说:“唱词 方面,北京的皮黄剧,差不多完全脱离了说书式的叙 述调子,而成为纯粹的代言体。声腔方面,则已由字 多声少,而变成字少声多。至于场子的精简,动作的 边式,行头的华美,伴奏的鲜明,已为任何地方戏所 不及。而且新戏叠排,名脚辈出,则长沙一带,更觉 瞠乎其后,难以追上了。”【4J3舛早期的京剧与长沙一 带的“南北路”声腔同源、剧本相似,但由于两者在地 域生态环境上的显著差异,早期京剧从叙事方式、咬 字行腔、服装扮演、砌末行头、场面配置等方方面面 都呈现出与同源的地方剧种不同的面貌,并形成了 新戏叠排、名角辈出的兴盛局面。这种剧种之间的 命运兴衰,充分说明了地域生态文化对于地方戏发 展的客观影响。不仅如此,地域生态文化环境甚至 可以影响同一本事在不同地域的表演形式。以北京 皮黄剧《扫地挂画》与长沙班的《烧窑封宫》为例,它 们“实为同一故事的两个地区的演法”n” 。这即是 说,同一故事流经不同地域时,浸染了所经地区的观 众喜好和地域文化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演形 态。 由上可知,周贻自考察了地方戏与生俱来的地 域天性,论证了地方戏的生命力源自其诞生和流播 地区的地域生态文化环境,揭示了地方戏跨地域交 流的方式。而这种跨地域交流的方式决定了地方戏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毫无疑问,地域性是地方戏的 本质属性之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地方戏的地 域性又不是封闭、一成不变的,艺人们的随处作场使 得地方剧种之间建立了积极的交流与联系。如同生 物界的遗传基因一样,地域性是地方戏的遗传基因, 只要地方戏还存在,地域性基因就会一直对其产生 影响。因此,地方戏的保护应该从保护其地域性开 始。 二、考量地方戏的地域标志性文化身份 自中国昆曲艺术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 来,我国加快了对传统戏剧艺术保护的文化进程,主 第4期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剧种保护 王 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周贻白地方戏研究 109 由于对戏曲表演的重视,周贻白不但为王国维 以来的戏曲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而且开始把地方 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传统戏剧92项), 2008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 戏的民间认同推到学术认同的高度。周贻白将“激 越鄙俚之音”的地方戏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通过 田野调查成果确定其农村社会文化身份的事实说 明,他已经试图将地方戏作为地域标志性文化来考 量。 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传统戏剧33项)和“第 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 中传统戏剧46项)。[31325-382总共包括了昆曲、汉剧、 楚剧、湘剧、闽剧、歌仔戏、傩戏、皮影戏、木偶戏等 三、引导对地方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171种传统戏剧。 2.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2007年4月,文化部印发了《文化部关 于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 通知》,确定了第二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 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的55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传统戏剧的代表性 传承人共计304名。[31401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地方戏是得到国家承认、学 术界认可和民间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事项。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产生之前,周贻白就注 意到地方戏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 其地域标志性文化身份。地域标志性文化是指“人 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足以代表 某一地域独特文化传统、艺术品位与科技最高水平 的传统文化事项”。地域标志性文化的认定主要有 两个条件:一是“学界的首肯”;二是“当地民间社会 的普遍认同,以及这种认同的历史到底有多远”。[2]90 周贻白认为中国戏剧根本上来自民间,与群众 的社会生活具有紧密钓联系。为了证实这一点,他 于1954年末至1956年指导后学任光伟对山西的雁 北地区、临汾地区、运城地区,陕西的宝鸡地区、渭南 地区的农村流行剧种,如老西府秦腔、同州梆子、蒲 州梆子、晋北的耍孩儿和灵丘罗罗等做了考察。[61210 此次考察以班社成员、老观众为对象,围绕原产地或 最早流行地,重点对各剧种的历史渊源、流变以及相 近剧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民 远比城市居民更离不开戏剧。究其原因有三:(1)戏 剧行为是农民生存理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2)戏剧是祈求来年丰收、平安温饱的重要仪 式。(3)戏剧纯为农村社会全民参与的自娱活动。 因此,“农村确是真正产生戏剧并保证其繁衍生长的 沃土” 6】2n。由周贻白及其学生的田野调查可知,地 方戏早已因其历史渊源、生态渊源和民俗文化渊源 而得到民间社会的普遍认同。 以往的戏曲研究主要建立在物质性的继承的基 础之上,以戏曲文献、文物、案头文本的考证、考据、 梳理为主导,它为人们辨清戏曲发展的源流、轨迹, 了解并保护戏曲的历史形态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而 “非物质传承”这一名词虽然出现得晚,但实际上相 关工作已经在戏曲研究中展开,只是并没有得到学 界的重视。周贻白的戏曲研究继承了王国维文献考 据、考证研究的传统,并试图厘清戏曲的源头和发展 脉络。但是,场上重于案头的戏剧观使得他能够别 开生面地以著名伶工、戏班剧目、腔调与伴奏、角色 与扮演、扎扮与动作、后台规矩等具体戏曲活动为另 一路径开展研究。正由于对场上之曲的戏曲本体的 强调,因此在对地方戏的研究过程中,周贻白的视角 是以发掘和梳理地方戏舞台表演的活态事实为中心 的。 周贻自对地方戏的把握是以其源流为基础的。 在此基础之上,他又总结了保持地方戏的活态性、本 真性所必须遵循的两大规律。 1.以方言、帮腔和民间故事小曲为基本构成要 素 方言、帮腔和民问故事小曲是地方戏的生长基 因,它们既是各地方戏所具备的共同艺术特性,又显 示出地方戏的地域性生态边界。共同的艺术特性是 地方戏物种存在的土壤和基石,而地域生态的边界 则帮助保持地方戏独特的美感形式。 2.以“彼此交流,各自发展” H 为主要生存方 式 地方戏大到声腔,小到演出剧目,都呈现出一种 相互借鉴学习又各自发展的格局。就拿“南昆” “北弋”“东柳”“西梆”旧时的四大声腔来说,周贻白 指出,“‘昆曲’的来源较古,‘弋阳腔’的变化较多, ‘梆子腔’的传播较广”,柳子腔多腔掺杂o[41522四大 声腔各有各的优势特长,各有各的流行地区,各有各 的拿手绝活。就演出剧目而言,湖北花鼓戏有《卖棉 纱》,黄梅调也有这个戏,但安徽黄梅调略丰富了上 110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O卷 场唱段内容,剧中人除姓名外还增加了籍贯和住址, 演员演唱时还以黄梅调句尾虚声帮腔,由此以来,湖 演剧目”。『7 这样的事实说明,地方戏的“大戏化”现 象延续至今,且因为有了奖励、名誉等利益的刺激, “大戏化”的地方戏正在完全远离传统,背弃乡民和 脱离故土。因此,周贻白关注到的地方戏的“大戏 北的花鼓戏《卖棉纱》就变身成黄梅戏剧目了。又如 湖南有花鼓戏《张三返情》,湖北花鼓戏也有《喻老四 返情》;湖南有《小姑贤》,湖北也有《贤小姑》等。这 些不同地域都有的戏,艺人在移植改编时只变动了 剧中人物的人名和他们的活动地点,就各自在自己 化”倾向,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当前地方戏保 护与发展所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 四、结语 的地域舞台上搬演起来。这些事实说明,地方戏的 生存不像生物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方戏 地方戏的未来是殊途同归还是各自发展?如何 浓厚的地域色彩决定了其演员技艺、观众群、演出时 空、剧目和场面等既相对又相互依存。地域文 化的渗透、戏班的流动、民间艺人的随处作场、观众 的宗教仪式心理等,使得地方戏不断繁衍,但是否能 够存活,则要看它们在方言、帮腔和民间故事小曲上 的灵活变换了。 周贻白对地方戏的研究还有一个特别的贡献, 即他明确指出地方戏的高台大戏化现象很普遍,而 这对于曾经百花齐放的地方戏来说,并不是发展的 机遇而恰恰是发展的瓶颈,是对“彼此交流,各自发 展”的地方戏传统生存方式的背离。由此,也深深体 会到周贻白对于地方戏发展的忧虑,即如果这种高 台大戏化的倾向继续下去,那么地方戏将远离它天 性中的民间生态传统和地域生命体征,被禁锢在高 台大戏的樊笼里,从此失去其艺术魅力甚至生命力。 在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 上,刘文峰指出,闽南地区国有剧团的获奖剧目无法 下乡演出,原因在于:一是“得奖剧目的故事情节农 民不喜欢”;二是“条件有限,农村的庙台无法搬演调 引导地方戏固守与发扬其地域性特色与民间性传 统?如何帮助地方戏摆脱高台大戏化的泥沼?周贻 自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即“彼此交流,各自发展”,也 即地方戏地域性生态特征的保持和地域标志性文化 身份的维护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周贻自.中国戏剧史・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3:1.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8. [4]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5]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 [6]傅晓航,周华斌.场上案头一大家[M].北京:知识出版 社,2000. [7]朱飞跃.注目地方戏剧种、剧团生态——新世纪第二届全 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戏曲研究,2004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