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四季中的变化》教案5
篇
四季星空 教学目的
⑴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
⑵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与他人交流星星的观测情况。 ⑶能够在夜空亲自观测星星。
⑷了解四季星空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⑸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⑹会记录星图。
⑺会通过星座辨认方向。
⑻领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 教学准备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各种星图,地球公转示用意,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⑴认识冬季星空。
(1)谈话:上节课布置同学们收集了有关星星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收集了哪些资料。
(2)学生报告,讲星座神话故事等。
(3)老师发问:现在是冬季,夜晚的星空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冬季的代表星座——猎户座的特征星的形状和亮度) (4)学生报告。
⑵用星图找星座、画猎户星座,认识不同节令的主要星座。
(1)老师发问:在夜晚,我们怎么观察猎户座呢?(分发给学生星图) (2)学生观察星图,讨论观察星空的方法,所需要的器材,并报告。 (3)老师发问:在星图上发现不同节令的星座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讨论。
(4)向学生介绍不同节令的主要星座:春季的狮子座、夏季的天鹅座、秋季的飞马座以及它们的特征星和形状。
(5)老师组织局部学生夜晚一起观察星空,约定观察时间,带好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家长接送的时间。其他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星空。
(6)把观察到的猎户座画在书上的方框里(观察时进行,边观察边画,注意比例)。
(7)交流夜晚观星的情况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没有实物投影仪的地方可用投影仪)让学生把画下来的猎户座投影出来,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并交流观星的感想。
⑶模拟四季星空、探讨四季星空和四季变化的成因。
1 / 6
(1)讨论:为什么不同节令的星座不一样? (2)解说模拟实验的要求,明确:“楼房”比作什么?围绕楼房转圈的“人”比作什么?看到的“景物”比作什么?注意观察的内容。 (3)室外模拟。
(4)室内报告、讨论:实验中发现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老师解说: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也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有关。
⑷利用星座辨认方向。
(1)学生在星图上观察大熊座的特征星的形状,认识“北斗七星”。 (2)介绍根据“北斗七星”找北极星的方法:这七颗星在北方天空形成一个很大的勺子,勺子的末端两颗星联起来,向勺口方向延长出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五倍,即是北极星。
(3)讨论:找到北极星后,怎么根据北极星确定东西南北? (4)学生报告并在课本第63页的框里做好记录。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气温会变化,初步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性。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绘制曲线图,并根据绘制的曲线图进行剖析汇总的能力。 ⑷能利用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⑸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⑹领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蔼于倾听的意识。
⑻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世界观。 教学准备
⑴气温搜集卡(学生用)
⑵曲线图座标纸(可利用教材上的、学生用) ⑶大的气温卡(老师演示用、可用投影片)
⑷准备筛选有当地特征的能突出四季特点的典型图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寒来暑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请大家说说看一天中气温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发言) 2.发问:你能说一说你对一天当中气温变化的感受吗?
3.谈话:方才我们说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在我们这儿,一年四季中气温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 二、搜集整理资料
1.出示当地四幅春夏秋冬景观图。
请学生看图后,讲讲自己对气温变化的直接感受和亲身体验。 2.在学生讲述他们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一年四季中气温的变化有规律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它是否有规律呢? 3.学生讨论交流找规律的方法。 4.师生统一研究方法。 5.师生交流搜集的当地气温资料。(表中的数据资料精确地表现出了气温一
2 / 6
年内的变化状况,但不够直观。怎样才能更直观明了的表示出一年内气温的变化状况呢?)
三、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学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曲线图。
老师巡视、查看。鼓舞指导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重点指导学习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鼓舞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2.展示交流学生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四、剖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1.观察曲线图,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2.小组内学生交流。
3.集中交流,老师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述。 4.记录交流结果。 五、课堂评价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自我评价。
水结冰了 教学目的
⑴知道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⑵能通过做形成霜的模拟实验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⑶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⑷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和评议,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⑸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习题。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深色搪瓷杯、冰、盐、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⑴同学们,前一课我们了解了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谁来说说,一年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答复)
⑵是啊,进入冬天,天气就变得寒冷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四周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结冰了)。
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结冰”这个问习题。 二、课堂探究
(一)认识水的三种形态
⑴冰和水是什么关系?它们各是什么状态?
⑵除了这两种状态,你知道水还有哪种状态?(气态)水的气态是什么? (二)模拟霜的形成
⑴冬天的早晨,我们时常在屋顶上、树叶上看见一层白白的霜,霜是怎么形成的呢?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谈) ⑵分组完成实验。
(1)分组浏览实验方法。
(2)观察剖析:搪瓷杯的外面有没有水?
(3)分组实验,观察冰的外壁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手摸摸,它是什么状态
3 / 6
的?
⑶报告交流
⑷引导剖析霜的形成原因
①霜是由水变成的吗?为什么? ②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⑸用自己的话说说实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 ⑹大自然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 ⑺浏览文中文字、了解水的特点。 (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⑴当水和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低温时,就会变成固态的冰,那么固态的冰会不会发生状态变化呢?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变化的? ⑵学生相互交流。
⑶发问:冬天挂在外面的衣服结冰变硬后,过几天,衣服就变干了。衣服上的冰没有变成水,那么,它到哪儿去了呢? ⑷学生讨论、交流。
⑸小结:冰在受热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水和水蒸气。 ⑹出示水的三态变化图。
⑺学生在书上完成水的三态变化图。 ⑻指名在黑板上完成。 ⑼师生共同评价。
(四)了解其他物体的形态变化 ⑴水的三态能发生变化,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有像水这样的形态变化呢? ⑵学生交流。 三、拓展研究
⑴我们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你能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雪是怎样形成的?
⑵关于水的三态变化,你还想研究什么问习题?(学生发问习题) ⑶指导学生挑选问习题,设计方案。
⑷课外作业:分小组对所选择的问习题进行课外探究,作好记录。 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学目的
⑴知道一些常见动植物过冬的方法。
⑵知道四季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⑶能用表格格式、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⑷意识到人与自然要融洽相处。
⑸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动植物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冬天来了,你们感觉到了吗?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是的,冬天到了,人们都穿上棉袄,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渡过严寒的冬季。动植物又是怎样过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习题。(板书:动植
4 / 6
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研究动植物过冬的方法 ⑴研究植物过冬的方法。
(1)谈话:书中有几种我们常见的植物,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冬天到了,它们和以前相比都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植物的这些变化与它们过冬有什么联络?
(3)交流:植物过冬的一些方法。说说还有那些植物的过冬方法和它们一样。
(4)说说你还知道植物的哪些过冬方法。 (5)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格式中。 ⑵研究动物过冬的方法。
(1)谈话:方才我们了解了植物过冬的情况,接下来我们看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书中有几钟我们常见的动物,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冬天来了,它们和以前相比都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它们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
(3)交流: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这样过冬的? (4)说说你还知道动物的哪些过冬方法。 (5)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格式中。 (三)汇总小结,拓展延伸。
⑴将本课所学的知识汇总填写在书中的表格格式。 ⑵课外收集各种动植物越冬的知识。
自由研究 教学目的
⑴了解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⑵知道如何给大自然记日记。
⑶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⑷意识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日记本、笔、气温变化曲线图、天气情况统计表格格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次上课的时候,布置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讲一讲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以及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学生交流。
二、记日记的方法。 1.谈话:方才同学们交流了竺可桢爷爷给大自然记日记的情况。讨论一下:竺可桢爷爷为什么要给大自然记日记? 2.学生讨论、报告。
3.老师发问:我们怎样才能给大自然记好日记呢? 4.学生浏览课本第70页的“自然日记”,讨论怎样记日记?记哪些方面的内容?
5.学生报告记日记的方法。
5 / 6
6.老师发问:给大自然记日记还需要准备什么? 三、布置日记任务。
谈话:竺可桢爷爷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有近千万字。从这里我们知道,给大自然记日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学们在给大自然记日记的过程中会不会像竺可桢爷爷那样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呢?今天,同学们准备好日记本,明天,就让我们像竺可桢爷爷那样,每天都给大自然记日记。一个节令完了,我们再来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看看从我们的日记中能有什么收获! 四、整理自然日记。(在记录完一个节令的自然日记之后进行)
1.老师发问:在自然日记中记录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发现?谁能一下子说明白?
2.谈话:竺可桢爷爷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地给大自然记日记,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在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我们也可以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对我们的自然日记进行整理,看看从我们的自然日记中能发现什么?
3.老师发问:怎样整理自然日记呢?学生讨论、报告整理日记的内容和方法,老师板书。(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气温变化情况、天气变化情况、动植物的新现象和人们的新活动等方面进行整理) 4.学生整理自然日记。并讨论:经过对自然日记的整理,有什么新的发现? 5.学生报告整理日记的情况和新发现的情况。 五、推测。 1.老师发问:明年的这个节令,气温会怎么变化?天气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动植物会出现什么现象?人们会出现什么活动? 2.学生讨论。
3.我们的推测正确吗?怎么验证?(引导学生坚持长期给大自然记日记)
6 / 6